APP下载

“宜兴窑艺”青瓷的表征与研制

2016-05-30张荣法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表征青瓷研制

张荣法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青瓷的一般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宜兴青瓷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对 “宜兴窑艺”青瓷的本质作了表征,系统介绍了“宜兴窑艺”青瓷的研制过程。

关键词 宜兴窑艺;青瓷;表征;研制

1 青瓷的一般特征

具有脂玉般莹润而微微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的显著特点。这种色与质的独特融合难能可贵,其明净、温润、淡雅之美几近自然之美玉。青瓷独到的质感与色泽是青瓷特定内在组成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化表现,组成中铁氧化物是关键的成分,正是由于氧化铁在气氛作用下的还原才成就了独特的青色,也正是过程中氧化铁分解出的氧以微气泡的形式保留在釉层中,赋予了釉层类玉的质感。环境组成及还原程度的不同也影响着青瓷的质与色,青瓷釉一般比白瓷釉更厚,含有更多的钙,而镁含量较低,这也是基于追求特定质感的需要。

青瓷是文化的载体,其风格随时代审美的演进而不断改易,都深深地留有相应时代的文化印记,不同的地域也有其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的中心在汝州,蓝色的汝器称之为“雨过天青”。而汝之所贵,也正在于这种青蓝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官窑瓷器以天青釉色为主,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为“诸瓷之冠”。南宋时期龙泉窑生产青瓷产业空前发展,南宋中期以后烧制成功的粉青、梅子青,达到我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工艺,形成浅浮雕效果。同时更加重视器物的造型设计,以衬托其釉色之美。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组成上,青釉从含铁易熔粘土为主体的原始青釉到引进了草木灰的CaO釉,再到引进了瓷石的CaO-K2O釉,工艺上不断进步。到了现代,又引进了长石甚至钡、锌等化工原料,青釉的组成系统更复杂。好处是釉的玻璃化更显著,釉面更亮,釉料调配更方便。不好的一面是类玉的质感逐步消失,这是由于草木灰的部分甚至全部被取代,也导致釉中P2O5减少甚至消失;而P2O5能使釉体液相分离,在光的作用下使釉面表现出凝脂般的乳光效果,这是釉质感类玉的另一个原因。此外熔剂的组成复杂化,提高了釉体的玻化性,这就意味着微气泡无法留在釉体中,也使其类玉质感消失,这与“嫩荷涵露”的温润之美已有了一定的距离。

装饰上,青瓷无外乎通过器型、釉色、釉层厚度的变化、胎面浮雕及釉面点彩来表现风格。而文人雅士在这过程中的推波助澜,使青瓷更多地融入了人文气息,扩大了其美学意蕴,使其从日用品上升到了文房雅玩之上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性格,最终在宋代与“郁郁乎文哉”的时代精神契合无间,并达到自身演进的顶峰。

2 “宜兴窑艺”青瓷的表征

宜兴是中国重要的青瓷发源地之一,商代前期已出现原始青瓷,其造型美观,较同时期的印纹硬陶更坚固耐用。从那时起,原始青瓷分炊器和食器两类,已经有了后世成熟瓷器的雏形。由于与几何印纹硬陶几乎同时出现的,所以也以类似的几何纹饰为主要装饰。原始青瓷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早中期,工艺上已较为成熟。这阶段的原始青瓷,器型上多为钵、罐、盂;内外均上薄釉,釉层厚度约小于0.05mm,釉色偏黄,光泽欠佳;外壁压制各种纹饰;胎质坚致,断面灰褐色;胎中氧化铁含量占2%~3%,吸水率小于1%,化学组成与宜兴釉陶基本一致;釉中含有较高的五氧化二磷。

秦汉之际,宜兴同时生产釉陶和青瓷。釉陶胎骨粗糙,吸水率高、胎色深灰;青瓷则开始引入瓷石制坯,坯体细密,呈淡灰色。但二者在相同窑口烧成,窑具相同,器型与装饰方法也基本相同。青瓷釉层增厚,透明度提高,因此大量以弦纹、水波纹装饰。到东汉,宜兴青瓷在成型、装饰、胎釉工艺都已不同于原始青瓷,而进入古青瓷阶段。

三国时期的宜兴青瓷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呈淡灰色;釉层均匀,釉中引入部分瓷石,极少流釉,胎釉结合牢固,釉色淡青洁净,偶见黄色或青黄色;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和堆塑;品种分日用器和明器。

两晋时期宜兴青瓷以南山窑为代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青瓷胎体比较厚重,胎色为深灰色;釉色厚润均匀,釉层厚度1mm左右,釉色以青灰、淡青为主,青釉下就酱斑点彩;采用二次烧成工艺;装饰精致繁复,采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器型复杂精巧;坯体氧化铝含量介于15%~20%间,铁、钛3%左右,吸水率介于3%~7%间;釉中钙、镁含量20%左右,也有瓷石引入的钾钠元素,五氧化二磷含量较高。

唐代宜兴青瓷的发展出现反复:初期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晚唐时胎质细密、胎骨精细,呈灰色,釉质丰润、匀净如玉,釉色有青绿、翠青、茶绿等,釉层较厚。宜兴涧众唐窑产品,胎体铁、钛含量达4%,胎色灰黄,吸水率为2%~3%。此时烧成采用外套钵,利于气氛控制,釉面光泽度及釉色都得到改善。晚唐五代时期宜兴归径窑青瓷得到快速发展,此阶段厚釉薄胎的工艺与秀丽端巧的造型突出了青釉的装饰美,而装饰纹样就退居次要的位置,纵然有纹样也是趋于简练,绝无那种堆砌繁杂的作品。南宋以后宜兴青瓷衰落,进入800多年的中断期,取而代之的是以均陶及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器的逐步发展。

从宜兴青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宜兴作为一个窑口,青瓷生产占有较大的份额,也持续发展了较长时间。虽然南宋以后出现了800多年的断层,没有鲜活的连续传承,但其地域风格特征已完整地形成。这种特色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艺术与生产实践逐步成熟的文化格调。其特征要点如下:

(1)宜兴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几乎同时出现并同步发展。即使到古青瓷阶段,在原料应用、加工、装饰、烧成等方面都有与宜兴釉陶相互借鉴的痕迹。两晋以后,宜兴青瓷的风格已基本成熟定型。

(2)坯料主要以当地的陶土甲泥、白泥为主,就地取材,也引入当地的瓷石,但考虑到成型性能,故用量较少。也因如此宜兴青瓷胎体的白度与其它窑口产品相比较差,呈灰色或黄紫色。青瓷釉料采用太湖边特有的白土、窑汗、石灰石及瓷石配制,属于石灰-碱釉,流动性较小,易于厚釉层,五氧化二磷的含量较高,使釉具有一种分相的脂状光泽,色泽偏蓝。

(3)装饰上以纹饰、刻划与贴塑为主,也有釉下酱色点彩。由于采用二次烧成工艺,釉层较厚且玉感强。

“宜兴窑艺”青瓷的定位就是在于追寻原汁原味的宜兴青瓷,最大限度地回归其原本的发展轨迹,接续其宋代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完善宜兴青瓷体系。因此,提炼以上特征,“宜兴窑艺”青瓷的本质可表征如下:

(1)以当地矿物为主要制坯原料,含铁量比其它产区青瓷高,胎体成灰或淡紫色,吸水率小于3%。

(2)釉料采用本地含铁原料为着色原料,钙为主熔剂,也有碱性熔剂,属石灰-碱釉,流动性相对较小,利于厚釉层,不同于其它产区的草木灰釉。釉中含P2O5较高,釉体分相,釉层厚,有脂状光泽,质感类玉。

(3)以坯面纹饰、贴塑,结合局部窑变釉点彩为主要装饰手段。

(4)低温素烧,高温还原釉烧,二次烧成。通过特定还原烧成控制,坯体呈灰色或紫色,釉呈青绿色或灰绿色,以稍偏灰蓝色为特征。

3“宜兴窑艺”青瓷的研制

3.1研制过程

3.1.1坯料的开发研究

宜兴本地原料含铁量较高,宜兴传统青瓷因使用本地原料,故其含铁量也相对较高,这也成为了一个特征。在坯料研制上,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宜兴地区丰富的陶土资源来达到坯料的基本性能与效果,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生产条件下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也引进了少量木节土等外地原料调节坯料的工艺性能。通过反复试验、调整,研制成功了坯料,该坯料可注浆、滚压、塑压成型。

3.1.2釉料的开发研究

根据传统特点,釉料采用石灰-碱熔剂系统。以白土、红泥引入氧化铁;窑汗引入钾、钙、镁、五氧化二磷;瓷石引入钾、钠。也引入部分长石、石英、滑石来调节温度与流动性。研究过程中,分别对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不同氧化铁量、不同原料的引入、不同厚度、不同细度的系统对比试验,基本掌握了青瓷釉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呈效果的规律,最终成功研制出“宜兴窑艺”系列青瓷釉。与此同时也试制了点彩用窑变釉。

3.1.3装饰方法的研究

装饰采用坯面浮雕、堆塑、刻划手法,并试验与釉层厚度匹配,以此来显现效果。也用铁、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釉上、釉下不同厚度点饰,经不同烧成制度烧成,观察反应效果,再根据效果设计画面。装饰风格主要参考唐宋时期宜兴古青瓷的特点来设计。

3.1.4烧成制度的制定

我们首先在小型煤气窑中进行烧成制度的摸索试验,探索不同的还原条件对坯釉效果的具体影响,并通过对氧化时间、强弱还原时间及其互相转换温度点的不同设定,对烧成过程进行量化控制,经反复多次的对比试验,初步找到合理的烧成曲线。随后又在2m3的煤气窑中进行扩大试验,从批量生产的角度,对整个过程的工艺参数与操作方法进行验证、改进与完善。

3.2结果与讨论

3.2.1坯、釉料组成

理想的坯釉料组成(见表2、3)。

3.2.2工艺

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青釉细度万孔筛余0.5%,浓度55°B,釉层厚度:1.5mm~2mm。

坯体采用注浆与手拉坯二种方式,经900℃素烧后上釉,然后以1280℃还原焰釉烧,二次烧成。

具体烧成制度见表4。

坯中有机物及部分盐类应在氧化期充分氧化分解,而气氛转换温度应低于釉的熔融温度,否则釉面会产生针孔、气泡等缺陷,这是由于熔融的釉很容易吸附烟气中的碳分所致;如还原气氛过重,则会由于CO裂解反应即2CO=C+CO2而在釉面出现碳沉积,此时产品发暗或有黑点;如还原气氛过弱或还原过晚,则或Fe3+含量过高,或因釉玻化还原困难导致Fe3+偏高,此时产品呈黄色;如果还原气氛适宜但保温或降温过程控制不当,使釉中的Fe2+重新氧化成Fe3+,此时产品亦呈黄色,也可能产生其它缺陷。

3.2.3机理探讨

(1)“类玉”釉面质感的形成

“类玉”质感是青瓷釉的一个特点。通过对釉层的观察发现,“类玉”质感的内在本质在于釉层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气泡,正是这些气泡的存在使釉层对光散射,从而在外观上使釉体呈现出柔和的半乳浊状,因此微小气泡的形成对釉的质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釉烧过程中,温度升到1 000℃以上,并还原气氛烧成时,釉中的Fe2O3会还原分解成FeO+O2。当釉体多孔状态时,所放出的氧会克服一定的阻力而外逸。随着熔融进程的持续,釉熔体的石英含量持续升高,高温粘度也随之提高。因青瓷釉釉层较厚,微小气泡既无力冲破釉面外逸,又无法克服高温粘度从而合并成大气泡,因此只能以微气泡的状态在釉层中富集,直到釉成熟。

青瓷釉内气泡的含量和大小,与釉料的化学成分、熔融温度、高温粘度、烧成温度及釉层厚度等有关。釉层越厚,釉色越深越显得幽雅,易达到“类玉”的质感。釉中的五氧化二磷易使釉体液相分离,从而于釉面产生脂状光泽,强化其“类玉”质感。

(2)烧成气氛对坯釉效果的具体影响

对坯体来讲,还原烧成过程中其一部分氧化铁被还原为氧化亚铁,由于Fe2O3←→2FeO+O2 是可逆反应,如果在烧成后期的冷却阶段发生二次氧化,一定数量的氧化亚铁会被重新氧化。被还原为氧化亚铁的最终数量与还原气氛的强弱、还原时间长短和烧成后期的高温冷却速度等有关,也与原来坯内所含氧化铁的数量有关,而最后氧化铁与氧化亚铁的绝对值与二者的相对比值决定了胎体表面的色泽。一般坯中氧化铁含量在1.5%~2.5%之间时,会得到“朱砂底”;坯料内氧化铁含量在4%~5%之间时,得到“紫口铁足”。

坯料内氧化铁含量的变化,在影响坯色的同时也会使釉的呈色发生变化。试验证明:当坯内氧化铁含量在2.5%左右时,釉呈粉青色;当氧化铁含量在1.5%以下时釉便呈浅粉青色;当氧化铁含量在5%左右时釉呈青灰色。

对釉来讲,在烧成过程中,若气氛控制不当,就不能呈现出美丽的釉色。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黄色;在轻还原性气氛中烧成时,由于釉内具有较大比例的Fe2O3,此时釉便“青中带黄”;气氛切换点的控制很关键,若控制不当则易产生熏烟现象;在高温烧成阶段如果气氛反复波动,便会使釉呈现出 “青中带黑”的现象;在冷却过程中若高温冷却的速度很慢,则会发生二次氧化,此时釉“青中带黄”;若低温阶段冷却速度太快,则易产生“惊风”现象。

3.2.4结 论

综合研制过程,可得到如下结论:

(1)合适的装饰风格设计及装饰手段的应用,是呈现 “宜兴窑艺”青瓷味道的重要途径。

(2)在坯料与釉料中采用当地矿物原料引入Fe2O3着色,相对更能达到“宜兴窑艺”青瓷特有的整体质感,可能与本地原料所特有的矿物组成及微量元素有关。考虑到现代条件下制作的稳定性及方便性,可通过适当引入部分外地原料来调节工艺性能并保持原有风格不变。

(3)应用煤气窑还原焰烧成时,烧成控制对外观色泽形成起关键作用。烧成气氛的控制及气氛切换节点的把握是确保获得“宜兴窑艺”青瓷特有效果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M].科学出版社.1987.

[2]徐建华,邱永斌,等.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史俊棠.宜兴青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表征青瓷研制
龙泉青瓷
青瓷出越窑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