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礼物折射大现实

2016-05-30李进祥

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格瓦拉雪茄国人

李进祥

出差旅游, 一般都要带些礼物回来,送给家人亲戚、同事朋友,还有上司领导。礼物虽小,是个意思;不然的话,就有点不好意思。出国回来,更要带些异国他乡的特产送人,一方面显示出一种优越,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一种姿态。回来带点啥、送给啥人,也是很有讲究的。礼物轻了,有点薄人;礼物重了,也有点压人。关键还要根据对象选择礼物,也就是所谓的“办事找对门, 送礼送对人”。要想达到送礼的效果,必须了解受礼人的需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需求。早些年,物质匮乏,出国回来,带些糖果、咖啡、巧克力、万宝路香烟之类的东西,就很稀罕了。后来,变成了手表、小电器,再后来,就是名牌、奢侈品了。现在,国人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亲属回国,会要些什么礼物呢?

方丽娜的小说《回国清单》,就是写一个即将回国探亲的人置办礼物的事。大哥要的礼物是德国产的“伟哥”,初恋情人蓝牙要两盒雪茄烟, 朋友阿倩要两瓶红酒,爸爸要一个净水器,表妹要的是施瓦洛维奇水晶项链……

这些礼物,看着有些奇怪,更奇怪的是他们的用途。大哥要“伟哥”,是儿子考公务员,要送给领导;秋荷要化妆品,也是因为孩子择校要送给班主任和女校长; 阿倩要70年酒龄的波尔多伊藤酒庄珍藏版红酒,是要在大宅门小王府举办私家酒会; 蓝牙要雪茄烟,并指定要切·格瓦拉叼在嘴上的那种棕褐色雪茄, 因为他曾崇拜切·格瓦拉; 爸爸要净水器, 是家里的自来水不干净;还有非典盐、维他命、婴儿奶粉……

这份小小的购物清单,却折射出一些很重大的现实问题。人们到国外购买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说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考公务员要给领导送伟哥,孩子择校要给老师送化妆品,说明政治经济生态方面出了问题。叼雪茄装腔,喝红酒作势,说明是文化精神生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小说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 但远不止这些。小说还穿插描写了去德国旅游的国人抢购奶粉的事。一个黄衫女,一个红衫女,她们出国旅游,却负有许多亲友的重托, 答应了要帮亲友们在欧洲带些奶粉回去的,原因是:“欧洲空气好,水草丰美,奶粉质量在国内顶呱呱。”而欧洲人并不欢迎国人抢购他们的奶粉,原因是他们也有孩子,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国人抢购行为的反感。

还有一个欧洲人拉夫卡,他在柏林一家中国手机公司做销售,百分之八十的同事都是中国雇员。他嫌中国同事嗓门大,每次接电话都像吵架似的,就托主人公到中国给他带一个干扰器,悄悄放在办公桌上,干扰中国同事打电话闲聊。原因是在德国, 这类仪器只能被用于特殊领域,而在中国,却可以随便购买。

欧洲衰落了,又加上经济危机,他们希望与中国人做生意,也希望到中国、到中国公司去工作, 但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依然存在,对国人的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

主人公的丈夫罗杰斯, 着墨不多,只说过一句话, 却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他回家后:“换上了中国式绵绸衣裤,在餐桌前小坐时伸手摸出一支飞利浦,慢悠悠踱到阳台上,对着那株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冠吐了口烟圈。”他去过中国,又和中国妻子生活多年,似乎知道妻子的一切,知道中国人的一切,但他一句话都不说。他的不说,显得比超市收款员的不屑,还有手机销售员拉夫卡的不愿更有力量。叫人感觉到一双蓝绿色眸子,在看着你,看着我,看着所有的中国人。

中国的普通人是卑微的, 为办事求人,投其所好,卑躬屈膝地迎合一个中国官员、教师的欲望;为让孩子吃上干净的奶粉,忍受欧洲人的冷眼。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呢?

小说也描写了几个知识分子。一个是现在的留学生,他听说有人回国,就央求给他捎两盒北京同仁堂的紧急避孕药。他的留学生活是怎么过的,可见一斑。另一个是主人公的初恋情人蓝牙,他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狂热地崇拜切·格瓦拉。他曾说过,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格瓦拉的精神就不应该被忽视。而多年以后, 他把切·格瓦拉自我流放和永不妥协的精神忘记了, 只记住了切·格瓦拉叼在嘴上的那种棕褐色雪茄。当主人公真的带给他格瓦拉雪茄, 他也模仿着叼在嘴上时, 他曾经的理想就像青烟一样飘走了,只留下一小段灰烬。

为什么中国人富裕了却依然卑微,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失去理想? 这大约是这篇小说要我们深思的东西。

稍稍深思一下,就会想起,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比如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鲁迅等人,他们出国留学是去干什么?他们回国的时候,带回的礼物又是些什么呢?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可以说什么都缺,买什么回来都抢手。但他们回来的时候,行囊里是空空的,头脑里却满满的。他们带回了民主和科学,还有尼采和马克思。

这篇小说也恰好描写了一个曾留学东德的老留学生。他是主人公同事的父亲。在东德留学期间,柏林墙下,他有过一段恋情,因为政局突变,他只能匆匆回国,和恋人分手。也因为走得匆忙,带回了图书馆的一本书。他要儿子买一块“柏林墙”带回去,想复制那一段记忆,并以此来弥补当年留下的遗憾。主人公带给他一块“柏林墙”,他了却多年的夙愿,二次中风,悄然离去。老留学生的故事似乎是悲剧,却是这篇小说中的一抹亮色。

小说结尾处,还有一抹亮色,主人公在机场发现侄子发给她的一条短信: 姑,那个副县长被双规了。细心的侄子随又补充了一条,说:姑,我工作的事,彻底没戏了。这似乎是小说对近年来中国反腐的一个回应,也是作者的一种期望。

小说作者方丽娜是个华人, 远嫁欧洲,定居奥地利十多年了,但一直坚持用汉语写作。她的小说有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的描写,有她对故国的怀恋,还有对国人的一些陋习的批判,对一些怪现象的反思。因为视角不同,她的作品显得非常新颖、别致,也因为置身国外,她的作品也显得尖锐、深刻。我喜欢她的尖锐和深刻,也理解她的反思和批判。在她的内心,还有作品中,都希望中国更好,世界更好。相信世界可以更好,这不仅是方丽娜,也是包括我在内的作家写作的理由。

猜你喜欢

格瓦拉雪茄国人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被嫌弃的宋国人
雪茄星系
重走“格瓦拉之路”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雪茄,绅士手中的权杖
英国雪茄迷
做事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