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医疗来了你敢约吗?

2016-05-30

健康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处方远程医生

面对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要求,多位专家在今年2月份的中美医学培训合作论坛上呼吁,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远程医疗,尤其是第三方远程医疗平台。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诊疗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的医疗活动,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培训等。

我国远程医疗历经多年发展仍不尽如人意:传统远程医疗更多是点对点的医疗帮扶,就医人数有限,一些地方远程医疗设施陷入瘫痪,公众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等服务,要求到2017年远程医疗覆盖50%以上的县(市、区)。

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主任卢清君说,我国目前已出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等一系列远程医疗信息技术行业标准,通过发展远程医疗助推医疗资源重构,而适应当前形势,远程医疗需要加快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似乎一切的一切才刚刚起步,刚刚出台,呼唤了五六年的远程医疗才初现不晓得是个什么鬼的端倪,你敢约吗?

“远程医疗颠覆者”为何破产了?

Healthspot的步入式远程医疗亭在2013年的CES大会上首次亮相时,因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吸引了不少目光。《连线》、《福布斯》、《信息周刊》、《商业周刊》、Techcrunch等商业科技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它。首家成功上市的在线问诊服务公司Teladoc在当年一眼就相中Healthspot,急切地与它结成合作伙伴。美国最具创新思维的克利夫兰诊所和梅奥诊所也都引进了Healthspot进行尝试。

2014年底Healthspot还获得了施乐公司近1830多万美元的投资。其创始人Steve Cashman曾意气风发的说:我们的产品具有颠覆性。而2016年1月Healthspots却宣布破产清算,关门大吉了。

围绕远程诊断,Healthspot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许多全无特色、在泡沫中跟风、最终没赶上节奏的创业项目不同,Healthspot确实很有创新性。它设计的远程医疗亭被Techcruchn称为“箱式医院”(A Hospital In A Box)。一个胶囊型小屋,为病人提供有私密性的远程医疗服务。患者通过高清视频会议连线到专业认证医生进行实时沟通,有必要时获得医生开的电子处方。而它的重中之重则是远程诊断工具。

私密性设计的Healthspot医疗亭

Healthspot相比使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网络随即随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从功能上说更甚一筹,它解决了远程医疗中基本无法进行临床检查的难题。Healthspot这个箱式医院内部有一整套数字化诊断工具,可支持医生进行多项远程诊断。它安置有听诊器、皮血管器、体温计、脉搏血氧计、血压袖带甚至包括耳镜。因此,仅需占地4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便可实现一个普通诊所的基本功能:与医生沟通,常规检查,拿到处方。

此外,Healthspot往往将其医疗亭安置在大型连锁药店内,因而患者拿到处方后,便可直接在药店内取药了。可以说整个服务流程完整,符合大家常说的“闭环”。为何会失败?

Healthspot既是医疗设备生产商,也是运营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公司。Healthspot究竟是怎样失败的,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类角色进行分析。

作为医疗设备商:价值诉求并非不可替代,面向少量大客户风险大

Healthspot计划将它的“箱式医院”销售给那些相关利益角色,尤其是大型连锁药店。

2010年开始,店内诊所(In-store clinic)在美国渐渐兴起,零售巨头们纷纷开始建设这种无需预约、快速响应消费者普通疾病的门诊需求且价格低廉的门诊处,既往模式下的店内诊所需要开辟一块独立空间并配置少量医护人员,当然常规临床诊断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巨头都开设了店内诊所,尤其在美国大型连锁药店内逐渐成为标配性的服务——美国连锁药店三强:CVS Health、Walgreens、Rita Aid都有开设了店内诊所。

Healthspot公司也正是在2010年成立的。Healthspot的初衷希望用他们的产品作为旧模式店内诊所的替代者,进一步降低运作店内门诊的成本。据悉按旧模式建一个店内诊所的成本高达25万美元。而Healtspot仅收取1.5万初装费。之后零售店再按月向Healthspot缴纳950美元的维护费,以及每次问诊10美元的技术支持费,以涵盖隐私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能技术服务的费用。在Healthspot内进行远程诊断服务,患者每次需要缴纳70~80美元,Healthspot将从中抽取18~24美元。

25万店内诊所自建费用可以划分为三部分:1、场地及其装修费;2、临床诊断常用诊断工具;3、配置少量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第1类成本弹性较大,豪华处理还是简易处理有很大区别,连锁店还可以有其他节省成本的方案。第2类成本Healthspot可以替代,但工具本身的成本金额较小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第3类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使用远程医疗模式,加台能上网的电脑也能实现,而新模式旧模式都无法完全脱离医护人员。

因此虽然Healthspot能降低店内诊所的自建成本,但这个方案却并非不可替代,只是Healthspot将场所及工具集成在一个精美的盒子中了,看起来确实更为高大上。但在采用Healthspot之后,还得按月支付运维服务费,以及每次服务收入还需划出约30%给Healthspot,这为实现店内诊所的营收平衡带了更多压力,这些也令目前客户有所犹豫。

而Healthspot要说服的客户都不是普通客户,它们都是零售巨头。这样的订单往往不是一两套设备,而是整个地区的至少几十家的安装量。对于一个新鲜事物来说,订单越大推销起来越困难。Healthspot面对的潜在客户对象十分明确,但也意味着客户数量非常有限,这些都导致了业务推进缓慢。2013年初Healthspot的产品推出后,直到2014年11月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关键客户,也就是Rita Aid连锁药店在俄亥俄州的首批25个门店,而Healthspot原计划在2014年底安装100~200个医疗亭,显然差距甚远。

此外,Healthspot还真是个倒霉孩子,在与Rita Aid签署合作后不到1年Rita Aid这个老三就被老二Walgreens收购了。Walgreens推行新的店内诊所战略,选择将其外包给当地医疗系统服务,因此Rita Aid许给Healthspot的订单化为乌有。将希望绑定在个别大客户上的风险可见一斑。

Healthspot还希望它的设备能被大企业的员工福利部门、经营长期护理的机构及急救部门采用,但这些目标客户却没几个能接受这笔开销。

作为互联网公司:边际成本过高,未能快速获得规模效应

Healthspot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于传统设备公司,作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Healthspot的发展轨迹全无互联网公司该有的思维。

高昂的硬件及其维护成本。把设备卖给零售店与快速大规模的实现安装量矛盾的。从营收结构上来看,Healthspot期望在每次问诊中获得约30%左右的佣金,超过3亿美国人平均每年看3次门诊,Healthspot只要能分切一小块就足够了。然而这营收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Healthspot医疗亭的安装数量。Healthspot寄希望于与连锁药店合作,希望他们花钱购买设备同时缴纳维护费,这令连锁药店选择与Healthspot合作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屏障。无法快速地将设备装载量提高,就无法与其他初诊服务方抢夺用户。截至清算时,过去3年里Healthspot仅安装了54座,总计获得110万美元的销售额。

但我们不能怪Healthspot小气。就Healthspot医疗亭的外观和功能设计方面称得上花心思。不少业内人士都曾对它的精良气质表示称赞,当然这些都是靠钱堆上去的。这台设备集成了多套软硬件系统,除了多种远程数字诊断工具外,还有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数字支付系统,集成组合在能良好维护患者隐私的封闭式小屋内。在Healtspot看来1.5万美元安装一套大约已经是吐血价了。再加上设备本身还将产生可观的修理维护费用,这些都令每运营一座Healthspot产生的边际成本居高不下。

使用场景过于局限是因为Healthspot医疗亭配置了相对复杂的诊断功能,提高了其使用场景的条件限制。Healthspot医疗亭并未完全实现自助,在设计方案中就专门为医护助理人员设置了一个工作台。在开始远程诊断之前,有一位医护助理将给用户一些指引,引导进行;在结束后,这位医护助理将对医疗亭进行消毒整理工作,确保下一位患者能安全使用。也就是说,Healthspot还是无法在完全没有医护人员在现场的情况下使用,这也就无法随意找个场所安装Healthspot,它必须配备或合作或自营的现场医护助理人员。

核心诉求未能突出实现。从患者体验上来说,相比直接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的远程医疗服务,你还得移步到就近的网店去问诊,而Healthspot的安装量太低限制了覆盖范围。如果将便利性作为核心诉求,那Healthspot医疗亭模式显然比不过随时随地链接的在线问诊服务。尤其过去3年里,美国在线问诊服务发展迅猛,大批消费者接受了这类服务模式。

而相比可以直接与医生面对面沟通的旧式店内诊所,Healthspot最多只能算是对等的替代品,而未能有突破性的体验或其他有区分度的价值诉求。例如Healthspot从价格上也没有实现更低廉(沃尔玛的店内诊所每次仅收40美元)。无论是便捷还是低廉,都有比Healthspot更佳的模式,最终使得患者不会对在Healthspot医疗亭就诊有特别的偏好。换句话说,如果Healthspot能将安装量大幅度提升,确保出门不远就能找到一个,并以更低的价格推行服务,或有可能命运不同。

特别要说明的是,Healthspot的倒掉并不意味着店内步入式诊所的衰退。例如CVS连锁巨头仍基于它的Minuteclinic步入诊所品牌进行扩展,甚至收购其他零售店的店内诊所进行网点扩充,并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加深远程对接与实体网点的联合。Rita Aid的收购方Walgreens也未撇掉店内诊所业务,而是在试图寻找成本更低的运作模式。

债务压顶难有回旋余地

从Healthspot的融资历史来看,Healthspot似乎印证了B轮死预言。Healthspot先后共融资超过4000万,但其中约有50%为贷款,并集中在2014年下半年后。

从2010年公司创立到2013年初产品正式发布期间,Healthspot曾获得过400多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14年5月还获得过一笔高达183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于施乐(Xerox)企业风投,实现了A轮融资。而在此之后,Healthspot的产品出货量始终未能有所突破,进一步融资显得无所依凭。

2014年11月和2015年1月,Healthspot不得不贷款筹资,欠下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债务。原以为凭借与Rita Aid的战略合作,将有可能实现几百套设备的安装,度过难关,却因Rita Aid公司的重大变故而无法收回,清算时仓库中尚有137座崭新的医疗亭。巨额债务压迫下Healthspot难有回旋余地,不得不申请破产。

远程医疗引发处方外流的背后启示

随着多地展开远程医疗的尝试,从远程端获得处方,似乎为零售药房和医药电商在处方药销售商带来一线突破。比如最近好药师获得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药房部分药品远程销售配送业务,而前不久阿里健康刚宣布武汉市中心医院入驻天猫医药馆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然而,随着远程端的就诊量增长,处方外流对于零售端和监管方来说意味着两个问题。

处方外流的两个问号

首先,处方流出到零售端是否有可能降低药品费用是一个问号。从美国的远程医疗尝试来看,抗生素使用的比例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高于线下。这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医生处于对病情缺乏把握增加广谱抗生素使用。二是病人主动要求医生开药。这两点都推高了医疗支出。

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病人可能引导医生开具过多的处方,而虽然医生可能不能直接获得外流处方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出于更为保守的估计有可能开具本身不一定需要的处方,导致费用反而增加。

第二个问题是远程医疗带来的部分处方外流能否意味着处方可以和医生的经济利益脱钩,从而带动市场化的处方药销售,为病人节省费用,有助于医保控费,这一逻辑链条是否能成立也是不确定的。

院外还是捆绑

从目前的处方外流来看,处方开具者仍然是以点在发展,这是因为市场仍处于早期,要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是一个机构一个机构在进行扩展。而对于处方的兑现者——零售端销售方,他们必须抓住和这些点合作的机会,而目前点少、销售者多,加上医院处方流出必然消耗一部分医生的经济利益,而点的稀缺性意味着产品销售者愿意牺牲一部分利润先进行布局,这中间就可能出现类似医疗机构从零售药房拿补贴这样的利益牵扯。

如果零售端通过协作模式与远程医疗服务方合作,在获得处方外流的同时在其服务的零售端给予医疗机构一定的分成,则意味着处方的去向仍和医疗机构捆绑在一起,只不过这种利益捆绑从院内转向了院外。而对于零售端来说,则意味着处方的通道成本,将不利于零售端将药品的价格调到有竞争力的范围,无法直接惠及病人,也无法为医保起到降低费用的作用。

缺乏的监管方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的力度和未来第三方药方管理是否可能出现,成为介于处方开具者(医生)和产品销售者(药房)之间监管者。对于监管者来说,处方流出意味着需要更加精细的监管手段,通过独立的药方管理机构PBM,严格审查药方的必要性,是否与病人的病史和疾病症状相符。这一点将有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中滥用抗生素和过度开药的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PBM可以通过屏蔽处方来源的办法让零售端无法直接追溯处方到某一医疗机构,从而切断之间的利益链条。这样将有利于处方药在零售端的价格回归市场,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医保对费用的控制。

不过,要建立处方管理体系并非易事,首要条件是打通医疗数据,让电子病历与个人捆绑,而不是局限在医院机构的孤岛里。仅这一条件执行起来就耗资耗时,挑战极大。第二个条件则是建立精细化的处方管理模式,用自动筛选和手动审核两个方面过滤不合理处方或有误的处方,这个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用药数据经验,也是中国目前缺乏的。

总结来说,处方外流对于零售端是利好,也需要时间去慢慢经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缺乏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处方管理机构,将很难监管药品的滥用以及切断服务方和零售端之间利益牵扯。

海外远程医疗商业模式渐成熟国内产业发展可借鉴

众所周知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导致患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这本身是一种完好的趋向。结合现今的移动支付方式(支付宝、翼支付、沃百富等等),一系列支付工具,就实现了挂号、看病、结账等一系列流程,真正地将信息化的生态系统搬进生活当中。

什么是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指通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的结合,实现远距离就诊治疗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狭义来说,远程医疗颠覆了传统的医患就诊模式,通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医生和患者远距离交流沟通,完成传统线下就诊流程的医疗服务活动;从广义上说,远程医疗势必要结合更为复杂的多媒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文件和图像数字化技术等其他学科技术,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维度重构人类生命科学。

国外远程医疗商业模式渐成熟

在远程医疗轰轰烈烈的发展浪潮中,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远程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其商业模式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为医院(或医生)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并向医院收费,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

第二、为客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例如,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提供短信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用户输入电话号码和身体相关情况,将个性化推荐健康信息。

第三、客户关系服务。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平台。按照其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未来,还有更多的收费模式,就是向医疗保险公司收费。保险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价比”高的医生,而他们的推荐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替保险公司降低成本。

第四、信息化诊所运营商。病人可以从网上预约并索取处方药,甚至获得检查结果的电子版,并通过网络查看个人健康结论。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电子病历。

第五、慢性病管理。通过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第六、大数据服务。通过提供基于云服务的电子病历、业务管理、病患沟通以及协调护理四项服务,并提供移动医疗应用软件。近年来发展迅猛,医疗信息数据成几何倍数增长,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华丽出场,让医疗信息化进入了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时机。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仍存不足

借助高度商业化的医疗体系,美国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市场急剧扩大。这也吸引了国内的可穿戴产品开发商、设备厂家借着这股东风推出自己的产品,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支付方、医院体制受限和用户需求错位等原因,医疗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众所周知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一些落后的城市,医疗系统和卫生环境都是那么的脆弱,看病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何来远程医疗?甚至某些地方网络还不通,远程医疗犹如镜花水月。

卫计委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新规定只给出笼统的指导性意见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操作上还有局限性。例如,新规定中禁止医疗诊断,允许医疗咨询,但咨询和诊断如何界定并无详说,这会给医生造成一定困扰。再者第三方的医疗互联网平台是否属于被禁范畴?按照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不得提供诊疗、开具处方和获取利益。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第三方平台开通网络医疗咨询服务的医生,60%以上来自三甲医院,半数以上医生提供免费咨询,患者平均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得到回复,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这些平台都属于非医疗机构,照此规定是否都该被禁呢?现在互联网平台的诊断门槛相对较低、技术不规范、没有行业监管,最主要的是缺少医疗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因此设立高准入标准,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另外,患者看病大多由医保报销,远程医疗要想大踏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保报销的问题。

从远程移动医疗看医院的发展前路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远程医疗、实行分级诊疗、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等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发展中得到凸显。

目前国内远程医疗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国家层面推动,具体落实到边远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推动主体是国家指定医院和省级医院,以B2B模式为主;二是地方政府或企业或两者合力共同推动型,具体落实在经济发达区域及试点区域后发展时期,以B2B、B2C模式为主。其中,第三方主导的B2C模式最具想象空间。

医疗方式转变催动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疗不仅颠覆传统的看病模式,可以随时随地听取医生的建议,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资讯,这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更高效地引导看病的习惯。还给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的思路,从互联网这个总路线延伸出许多发展的旁支。比如,医院前端的医院诊疗,改变了就诊方式;而相对于医院的后端,患者的诊后康复治疗则于医院没密不可分,医院方面可通过网络建立患者健康知识库。目前,远程医疗B2C模式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远程医疗相比美国、欧洲等地相对起步较晚。目前,美国远程医疗发展较好,由于私人诊所占比大、医药分开等导致主要以B2C为主,去年北美远程医疗门诊量达全部门诊量25%,今年将扩大远程医疗医保报销范围,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研究数据预计,2019年美国远程医疗市场总体将达到4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17.7%左右。其中,远程医院市场(由医院、诊所或其他医疗提供商提供的服务)预计到2019年可增长至195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2%;而远程家用市场(由提供给非住院患者的远程监测设备组成)到2019年预计将由2013年的65亿美元增长到240亿美元,增幅巨大,在远程医疗市场中所占份额预计也会由40%增长为55%.

事实上,我国比美国更具远程医疗发展空间。我国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更有发展的必要。此外,预计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这将意味着,远程医疗服务行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处方远程医生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最美医生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一次神奇的远程渗透破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