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30谢杏
谢杏
[摘 要] 目前,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模式中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以教学改革为前提,从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 键 词] 旅游与酒店管理;一体化教學;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09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与社会发展和现代教学的发展相脱节,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旅游产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对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中职院校自身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将实践融入课堂和将理论体现在实践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加强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而且符合现代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需要,对完善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当前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存在教学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例如,一方面,一些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过于侧重酒店管理方面,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让学生的就业面仅仅局限于酒店服务方面的岗位,在学习上也集中于酒店服务的知识点,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实际上,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为酒店服务和旅游两个方面,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在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受限,对学生就业渠道的选择过于狭窄。另一方面,一些中职院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置上也缺乏科学性。中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技能教育,但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实践课程安排过少或者将企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导致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旅游与酒店管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平台上开展教学的专业,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设备较为欠缺也是目前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客房服务需要有一些客房用品才能开展实践教学;餐饮服务也需要有一些餐厅的物品才能进行;导游服务也需要一定的情景才能开展实践教学。由于缺乏必须的实践教学设备或者实践设备过于简单落后,导致旅游和酒店课程的情景训练很难达到高层次的水平,同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者,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和职业素养对有效开展教学也尤为重要,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重理论而轻实践,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的实际经历,不能对学生较好地开展旅游实践教学指导,教学过程缺乏实效性。
(三)学生专业认同感低、职业素质不强
酒店或者旅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而基层员工大多数从事的都是服务性质的工作,一些中职院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或认同感低,导致在专业认识上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我的就业方向不在旅游和酒店服务两方面,对实习产生应付的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不端正,很难在实习岗位上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旅游业和酒店作为服务性质较强的两个行业,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同时更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年龄偏小,很多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还处于儿童阶段,如何对他们开展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教育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存至关重要,而他们的职业素质也决定了企业服务的优劣。
(四)校企合作滞于表面
目前,虽然大多数中职院校和企业间存在着合作的关系,但校企合作方式过于单一,合作关系仍停留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勤工俭学的表面层次。由于很多中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虽然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很多院校也并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合理有效的实习协议来维护学生的个人利益。同时,学校在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也没有开展有效的跟踪机制,一些院校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后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帮助学生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校企合作关系滞于表面的背景下,企业缺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双方在专业设置、学术研究和实习管理上难以达到深度合作的共识,在建立和完善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上造成了阻碍。
二、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措施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经常存在理论内容较多、技能训练不足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操相脱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旅游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因此,中职院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学生知识层次的大纲校本教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从单一的理论讲解转变为行为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氛围下提升了学习热情,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教学场所由教室拓展到模拟实训室、景区景点;教学方式也由口授向景区景点、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发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社会需求性,从而促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最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模式。
(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学生在选择这个专业时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而是出于好奇心和对旅游的热爱。因此,本专业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并产生学习的激情。同时,旅游业和酒店作为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虽为重要,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它包含对客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等方面。无论今天还是将来,无论科技发展得再快、再先进,服务性行业永远只能以服务作为制胜的法宝。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旅游业和酒店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习惯决定了他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服务的优劣。因此,学校和老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态度和健康的身心。
(三)完善教学设备、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高质量、高层次的实践教学设备是上好实践课的前提。中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本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充实实践教学设备,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综合实训室,这样,在模拟的场景中可以有效地完成客房、餐饮、前厅、模拟导游等实训教学工作,为一体化教学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能够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相互结合起来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学,教学就还是理论和实训相割裂的。“雙师型”教师既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才能高效率地将知识和经验传达给学生。因此,中职院校要不断地优化师资配置,坚持“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案,鼓励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企业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能够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帮助教师迅速成长为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岗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中职院校要坚持“引进来”的人才流动方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四)有效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一体化平台
中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训学生,可以为学校和企业间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开展零距离沟通,促使双方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用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指导和实践实训相对接,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与酒店管理“一体化”教学,最终推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学校从企业中引进了先进的酒店服务理念、设备、技术和企业标准,并将实际的生产经验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能够迅速适应角色,明确岗位责任并对自身职业发展合理定位,并形成标准规范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践操作过程的“无缝对接”,实现中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旅游业与酒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社会用人需求极大的行业,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旅游与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于从业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一体化”教学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完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教学设施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合理有效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从而最终实现中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智娜.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
[2]栾坤.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