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6-05-30谢敏
谢敏
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科技的发展,也要满足社会人文需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一、中学英语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预示着美好的未来。但英语学科,作为教育基础科目,一方面,长期以来英语教育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教师在课堂上的训练也主要针对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总是强调语法、短语的总结,随后加以大量的练习作为辅助;另一方面,当前流行文化提倡个性和自我张扬,恰与教育现状形成反差,有些学生因此厌学、不愿与人沟通、沉迷于电脑网络,处处凸显出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因此,教育要想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就要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并重发展。另外,英语是门语言,是文化沟通的途径,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文化的了解必不可少。英语教育,除了语言知识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必要的。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源自人文主义(Humanism)或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它提倡健全自由的思想、复兴古代文明的精神,它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正确评论事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英语学科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过于强调分数,导致多数学生讨厌学习英语但不得不学,形成了很多高分数但知识面很窄的学生。笔者曾经给一名同学讲阅读理解,有这样一道题:美国最早的移民是?A.亚洲人B.欧洲人C.非洲人。对于这些选项,学生没做出来。笔者接着问该生:“历史书上,谁最早在美国开展殖民活动?”学生回答:“我是理科生,历史学的不好,这篇文章生单词多,看不懂。”听到这个回答,我很诧异。教育不能只培养出死读书的学生;英语教育不只是词汇、语法的学习,不能抛弃英语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将英语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多门课程。因此,英语学科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英语学科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英语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课时较多,因此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英语学科教学中是必要的,笔者试从以下几点来说明这一问题。
1.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灵活的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教材选编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涉及体育、音乐、艺术、科学、生态等多方面的题材。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中发展学生学习积极刻苦的科学钻研精神、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保护地球的责任感等。如必修4中module4 Great Scientist中,通过学习科学家袁隆平、霍金、爱因斯坦的生平及其科学成就,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人类的进步不懈奋斗的精神。讲解课文也不应局限于短语、语法。笔者在讲这节课时给学生准备了视频,展现袁隆平立志水稻种植及努力奋斗的过程。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has made Yuan Longping become a great scientist?(2)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s experience? 由此教育学生要立长志、为祖国做贡献、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再如选修6中的module6中的话题,War and Peace.笔者在讲解诺曼底登陆后准备了一些战争图片,如,南京大屠杀、广岛原子弹爆炸、德国纳粹集中营和二战后萧条的德国经济。教育学生热爱和平;鼓励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努力学习,为民族的强大贡献力量。
可见,教师通过拓展课文内容的讲解,以文传情,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人文精神于日常教学。
2.如何在教学方式中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仅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点。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处于吸收知识的上升期,知识创新具有无限潜力,是构建知识的主体。如笔者在进行复习时,把学生按成绩分组,以好带差的形式,让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一般笔者不进行讲解,只是给予指导性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外班级气氛更加融洽,因为在学生互相讲题的过程中,学生和师生的关系加和谐。由此可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由此使学生更加自信,学会与同学交流,更加快乐的学习。从而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更加有用的人。
3.如何在学习方式中培养人文精神
由于遗传、情感因素、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也迫使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各自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要求教育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教育方式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以英语作文训练为例。笔者所遇到的情况是这样的,高二年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在词汇量测试中只有不到1000字的词汇量,在考试压力下,很多学生对写作一筹莫展。一節作文课上,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学生翻译不出来,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多尝试,变通写法,于是出现如下的诸多答案,如:“teachers and classmates often praise me.”“teachers and classmates tell me:you are improving.” 看到如此多的译法,笔者再让学生把答案比较,找出较为贴近的句子,并表扬、鼓励学生多读、多尝试。因此,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甚至有些同学建议一天交一篇作文。
4.如何在评价方式中培养人文精神
以往的高中教育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多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学生一学期学习的总结。分数就像悬在学生头顶上的剑,时时提醒他们学习,学生没有课外活动,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别的都没时间学,更不用说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实行以来,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要求评价结果能考察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