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翁
2016-05-30珍拥
珍拥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和激励学生与老师一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成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场所,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功的愿望和要求,形成积极、主动、灵活、独特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课堂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这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创设氛围,让学生乐学敢讲。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要让学生乐学敢讲,就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讲话氛围,使学生有话敢讲。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当然,如果学生的讲话既没有人听,也没人理,那么这个发言将会失去意义,也会极大地挫伤学生讲话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讲时,要求其余的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实时用“说得好!继续说下去”,“不要急,慢慢说”等,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情感交流,及时评价,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可爱,形成爱教师的亲切感,从而更喜欢数学课。用语言进行鼓励,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乐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从而更加喜欢上数学课。
其次,设问启迪,让学生乐学欲讲。学生要讲话,需要借助于思考,而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话欲讲。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口答下面一组算式:
8÷2= 80÷20= 800÷200= 8000÷2000=
然后提问:以最前一个算式为标准,从左到右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以最后一个算式为标准,从后往前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又是怎样变化的?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这一系列既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交流欲望,想把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这样学生便可以兴致勃勃地得出“商不变的性质”。
最后,具体引导,乐学善学。学生虽然敢讲、欲讲,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不一定能把话讲出来,更不一定能把话讲好。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但苦于不知怎样讲,只好罢休。他们反映:“数学不像语文有那么词语、句子好讲。”这里,学生无疑给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引导他们运用词语、句子表达抽象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必须适当地提供一些词语、句子为学生达到“善讲”奠基、铺路。就以分数应用题来说,题目中关于分率的叙述形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剖析分率句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创造良好的讲话氛围,使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东西,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允许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有不同结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争论中擦出火花。适时为学生提供讲话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使學生由敢讲、欲讲发展成善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