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般的热情
2016-05-30张玉兰��
张玉兰��
[摘要]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道路,并给人类留下了艺术文献中的宝贵财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着他音乐生涯的全部过程,这些璀璨的作品也是音乐家人生经历的写照和缩影。本文从《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来分析这部巨作的。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 ;《热情》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68-03
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 号) 创作于19世纪初期,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23首,也是他音乐创作走向成热和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作品以严谨的乐思、庞大的结构、宏伟的气势、尖锐的矛盾、深邃的情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它与《悲怆》(作品13号)、《月光》(作品27号)一起并称为贝多芬“三大钢琴奏鸣曲”。又与《黎明》(作品53 号)堪称同期姊妹篇。该作品创作于拿破仑已称帝并派兵侵略邻邦期间,当时人们纷纷起来抵抗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体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作品分析
乐曲有三个乐章,笔者从《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来分析这部巨作。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节奏是12/8拍,速度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f小调。其分析如下:
主部主题(1~16小节):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开放性乐段。主部动机①由f小调主三和弦,以极弱(pp)力度開始,双手相隔两个八度,表现了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
的期望。动机②从第3小节的后半部分到第4小节,由颤音构成与动机①形成呼应;同时建立在“拿波里”和声上的模仿乐句,并加固了主题音调加以扩展,在接下来的句
尾部分出现了“命运”般的动机。而动机③的旋律在低音区像一种“询问”音调庄严、沉稳,并与右手“犹豫”的动机构成问答。 在强有力的“火山般爆发”的下行“音流”的动机④显露出激情迸发的威力。
连结部(17~35小节):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是一个转调乐句(f-bA)停止在其属半终止后,引人副部。第二乐段为副部做准备,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并以属音(bE)做持续低音,力度也趋于平缓。
副部主题(36~51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在bA大调上陈述主题动机③的音调(附点节奏),表现出严肃、崇高、使人感到安慰的情绪,最后结束在ba小调的开放性半终止上。
结束部:(51~65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 一是变奏的重复乐句; 一是两次重复的片断,停在完全终止上,并以收缩性乐段结束了呈示部。[FL)]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引入部分从同音异名的等音转调开始(降a—升g小调),用主部主题、连接部和副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在基本展开阶段,运用转调乐句,以PP的力度,sf带有戏剧性。同时从低音部引出号角般的动机①,并使其得到扩展;运用副部的材料结合动机③、④作基本的展开,调性转换较频繁(bD—降b—#F—b—G—C调),音区升高和力度增加,使音乐风格走向明朗化。在属准备阶段,运用一个分解的减七和弦做准备,并形成展开部的高潮(以f小调戏剧性的属七和弦由低音往上移高)。在旋律线条折回时,使用节拍重音以保持音乐的紧张度,同时“命运”动机材料以极强(ff)力度再次出现,使音乐达到咄咄逼人的气势,在P的力度下,用三连音过渡到再现部,以预示着新的内容出现。
这一股火山般的热情巨流,使前仆后继的斗争直接贯穿到尾声。主部主题在属音的持续音上用四六和弦开始,使神秘而微弱地跳动着的属音的持续音加强了戏剧性的效果。
尾声部分使用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材料,在其快要结束时,突然转为较快的速度,并在逐渐激动的气氛中将副部主题加以分解,最后在主动机导向渐弱时终止。
二、作品的音乐特点
作品的整个乐章是由四部分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尾。这四个部分在矛盾冲突和乐思发展的过程中,几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充分地表现了英雄积极地探求,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大自然、向社会的邪恶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且其音乐结构严谨,动机多彩丰富,旋律古典纯朴以及个性多变的和声节奏,创新的力度变化与沸腾的热情斗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创作思想,也把贝多芬英雄主义的气概推到了顶峰。
正如傅雷对贝多芬的作品评价一样:“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1]贝多芬的创作艺术地反映了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不协调。他用自己的勇气、坚韧同现实生活进行斗争,用爆发、狂怒的乐曲向世界呐喊自己对宁静、温存的向往和追求。并吸收了老先辈们的音乐创作精华——巴赫的真实曲调,海顿的民歌曲调和对大自然诗一般的感受以及莫扎特细腻的感情。如果说先辈们的音乐是一潭幽幽的湖水,沁人心肺,那贝多芬的音乐就是奔腾不息的江河,令人振奋。
[参 考 文 献]
[1]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德康.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简析[J].安徽新戏,2001(06).
[5]董玉青.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OP.57作品分析与演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