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2016-05-30廖红梅
廖红梅
[摘 要] 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自我角色定位模糊、学校教育的片面、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在感恩意识上比较淡薄。以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为样本,进行实证调研,了解技工学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
[关 键 词] 技工学校;感恩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054-02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自然会有更多的敬畏,对生命会有更多的尊重,对家庭会有更多的承担,对社会将有更多的责任感。因此,懂得感恩,这正是当代技校学生走向社会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广大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一项基本
要求。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指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者要大力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践行感恩,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二、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技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以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300份,各专业系班级代表200份、随机调研100份,问卷具有层次性和代表性,能够代表学生的基本情况。问卷实际回收288份,有效率达到96%。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技校学生对感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其感恩意识比较淡薄,有待加强。虽然有一些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该感恩父母、老师、他人和国家,但是,这个群体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知行未能合一,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感恩的行动。具体表现如下:
(一)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关注不够,缺少孝顺父母的实际行动
如在回答问题“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时,有31%的受访对象表示都不记得。在回答问题“你了解父母的喜好吗”时,28%的受访对象表示不了解。可见,技工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关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情况了解不多。在问到“帮忙做家务的情况”时,仅有4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帮忙,但51%的学生表示偶尔帮忙。在回答问题“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辛劳”时,28%的学生表示“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65%的学生表示“等长大了再回报他们”,却鲜有人认为应“从现在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受访对象不会主动帮父母的忙,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漠视父母的养育深恩,没意识到孝在当下,而是要“等长大了再回报”。
(二)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付出,少有实际行动回报他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4%的受访对象表示“心里感谢,但没有表示出来”,有10%的受访对象表示“教育是老师的责任,没必要感谢”。在回答问题“你是否记住他人对你的帮助,并想着如何报答”时,有11%的受访对象表示“记不住,好像别人对我没有帮助过”,20%的学生表示“别人给予的帮助太多、太平凡,没想过要回报。”由此可见,部分受访对象对老师、他人的付出习以为常,表现出“麻木、冷漠”,更谈不上感恩回馈。
(三)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61%的受访学生表示关心国家的建设,但不主动关注;50%的受访对象表示会关心地球环境,但不会主动参与任何活动。这些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技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较少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三、技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由调研可知,部分技校的学生对父母的关注不够,对他人的付出较为麻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强,感恩意识亟待加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教育缺位
技校学生的年龄在16~20岁之间,他们80%以上来自于偏远的山区,是广大农民工的孩子。由于这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和教育孩子,极少能陪伴和关注孩子的成长,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因此,很多技校生对父母的感情较淡薄,甚至有一些对父母存在着较严重的误解。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技校生的感恩意识受到影响。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不足
技工学校一味强调技术先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个别学校大量腰斩软能力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使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软能力培养。在一些技工学校里,即使开设了软能力课程,但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采用传统的说教式,使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三)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的人甚至为了金钱见利忘义、泯灭良知。社会竞争的过度激烈和欺诈现象普遍存在,诈骗、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强买强卖、见死不救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风气被媒体及网络大肆报道,污染青少年纯洁的心理,使他们变得自私、功利,心中没有他人,无视他人奉献和付出,感恩之情淡薄。
四、在技工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技工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做到不仅要从学校出发,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相互配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的熏陶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该从小教导学生孝道、感恩,用正面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孩子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后,家长要紧密与学校联系,实时关注孩子道德和行为的变化,与老师一起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作为对学生实行德育和技能教育的学校,要着力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打造多元化的感恩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体验中学。现阶段,技校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他们张扬、叛逆、创新又具备娱乐精神。传统的说教式或者“填鸭式”的德育课堂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调查结果中可见,64%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的感恩教育形式化,无太多实际意义”。30%的受访对象认为“教育方式陈旧,欠针对性”。由此可见,创新德育课堂为当前技工学校软能力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可大胆运用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發现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让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新时代一些鲜活的、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在改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也尤为重要。网络和媒体要不断推崇感恩之心孝敬之情,批判忘恩负义和泯灭良心的卑劣行径,打造纯朴、和谐、正义的社会氛围,让良知回归、道德彰显。
(二)感恩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感恩,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也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教师应当把感恩教育做成养成教育,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学习。如,学校可以“友善、奉献”为主题,组织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友善少年”现场签名活动;以“孝”为主题,开展“日行一善,孝在当下”活动,以点点滴滴培养孩子们的孝心;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对新时代的技工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劳动、实习、考察,体验劳动的艰辛及他人的付出。这些渗透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感恩的内涵。学校和教师要大力挖掘各种感恩元素,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形成感恩的习惯。
(三)感恩教育既要與传统文化相结合,又要与时俱进,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孝道、崇尚感恩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关于“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故事;也留下了如《弟子规》《孝经》《三字经》等宣扬孝道和感恩的典籍。学校和家长可以从小让孩子们诵读这些经典、讲述这些故事,让孩子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熏陶。同时,当代的感恩教育可以与各种节日相结合,抓住育人的最佳时机。清明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几个重大节日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深远的内涵。学校或教育工作者可以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开展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内化感恩的情怀。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不能一味地继承,而应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现代感恩教育的内容设置应该主要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对社会的融入与奉献、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关心与孝顺、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等内容;更贴近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实践需要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参与度。
(四)积极为技工学校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技工学校的学生与高校学生有所不同。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常态化,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技工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往往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从调查中我们得知:69%的受访对象表示“没参加过或想参加,但没机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数据是,60%的受访对象表示“希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感恩方面的知识”。可见,技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很高,只是缺少机会。学校应该为技工学校方面的学生搭建提供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的平台,让他们在奉献中感受他人的付出,在公益中体验回馈社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习感恩。社区也应该主动向技校学生抛出橄榄枝,让他们用技能知识为社区居民服务,参与社区开展的爱党、爱国、爱家、爱岗、爱社区等活动,从而形成全社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浓厚氛围。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不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要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懂得感恩的新时代技工,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萍.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2(10).
[2]贾冰.中职生感恩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