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智造”环境下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2016-05-30李学军
李学军
[摘 要] 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下,中职专业教师如何适应地方产业从“工业制造”到“工业智造”的转型,开展有效的课改,结合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转型下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有针对性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了中职学校教育的弊端,以单片机教学为例,探讨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为中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教学课改应重视的问题。
[关 键 词] 工业智造;中职教育;单片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022-02
受益于顺德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工作环境、生活品质以及收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水平的加工已经不能适应地方发展需求,例如:2016年顺德“南粤春暖”大型招聘会往年“急招普工”的招聘广告今年鲜有出现,但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研发工程师仍旧是“香饽饽”,工资待遇也较去年有所提高。作为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工业智造背景下,由于工业4.0涉及的内容很广,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并结合笔者多年电子技术、自动化编程的教学经验,走访部分企业后,我认为,作为机电类专业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脱离企业产业转型的需求,闭门造车。务必让受教育者在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融合、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及软件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并具有实施以上技术的编程应用能力。
中职教育培养受其专业性、对口性强的特点受到关注,在工业智造的环境下,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教师需要走进企业,掌握岗位能力的需求、务实灵活地开展岗位能力的培养很考验专业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中职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单片机是其中一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应用广泛的学科。其在玩具、家电、工农业测控自动化、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个人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单片机的使用量甚至远超个人计算机几个数量级。其行业发展前景一直受到重视,在“工业智造”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一、工业智造环境下单片机教学改革情况
(一)中职院校单片机教学弊端
随着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这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更甚,其存在的弊端主要包括:学用不一致,无法满足专业对口,很多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仿照大学课程,实行开放式教育,教学自主性掌握在學生手中,还美其名曰:“以生为本”,这是对教育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对于未成年的中职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偏理论,轻实际的现象突出,使得毕业学生在岗位中无法受用,依然需要入岗后再学习,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寒了企业支持办学的心;学无所学,知识层次较低,中职学校安排的课程大多较为简单,注重操作而轻原理,这对于学生职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了解单片机硬件的原理如何开发与创新,为做而做,墨守成规,如何在创新变革的工业革命中生存?而且中职学校安排实习、岗位见习等活动相对较少,培养时间较短,科目较多等都是使学生知识层次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对于有项目的课程,由于项目选择的课题与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并不高涨。至此,必须加强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并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单片机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业智造”背景下的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单片机教学改革方法
目前,与工业4.0有关的智能机床、传感器、高端机器人、云打印、人机交互等均受到我区许多企业的强烈关注,并积极思考基于“工业智造”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作为中职机电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人才培养必需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开展有效课改,服务中职生今后就业的综合能力,以单片机教学为例,其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总结如下:
1.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操作型技术人才,他们需要读懂单片机程序,能对程序稍作修改以适应不同的硬件或应用要求,能根据产品硬件原理图,制作出实际硬件电路,能掌握硬、软件调试。所以在培养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单片机应用操作型人才。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单片机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模块并对应知识点,强调“实践优先、理论够用”的原则。学生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就知道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完成第二、三个任务,就能模仿性地写出程序,从而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当所有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
完了。
3.注重编程能力的培养
注重编程能力的培养是地方产业智能制造的需要,编程是有形地表达抽象思维的方法,在程序编写过程中贯穿观察能力、分析思考、工具利用、抽象表达、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对创新性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结合笔者的经验,例如我校从高二下学期单片机编程90学时,PLC编程有100学时,按照工业企业编程人员的能力来看,我们的学生追求零距离就业是不现实的,作为中职的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编程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开发校本培训教材
专业教师必须熟悉企业的需求并将企业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单片机编程为例,通过与我镇的为伴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我们将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能力,还具有程序的解读与开发能力的人才。前期我们采用该公司的食品包装设备为案例与该公司的研发人员一块参加产品的开发与制造,期间也挑选了3位实习顶岗生一块参与,整个开发流程我听取了学生、企业研发部的意见,结论就是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是中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任何的教育改革成功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的分析与研究,工业智造背景下,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适应学生现状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和汗水,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改变我们的陈旧方法,创新我们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支持,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保证。
(一)中职学生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较广,主要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学业的高中生,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管理教育压力更大。他们的特点还体现在:基础薄弱,自制力差,很多中职生自我放纵,最后陷入了恶性循环,越是不会就越是不想学习;目标迷茫,不求上进,中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思维活跃,敢于接触新鲜事物,这是值得保留的品质,但是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不良的影响,例如: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工具就是一把双刃剑。
(二)中职学生能力培养分析
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与实际岗位更为贴近,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十分受重视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主要由中职学校来培养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在整体课程规划中,德育素质培养、就业能力认知、专业技术培训、人生规划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就业观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并不接受这种课程的设定,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在讲大道理,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充分认识该类课程的重要性,最后落得前景迷茫、技能缺失等后果。同时,我国政府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保障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企业无法尽到相应的责任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中职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满足企业之所需。
三、中职学生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
(一)校企合作成功方案分析
当今世界各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但一种集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之精华的模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遵循職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实际上在全国各地较优秀的中职学校中,培养模式比较先进的、培养结果良好的大多是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例如:我校机电专业和集元电子、德威利电器、为伴机械等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采用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实习内容与就业单位提供岗位涵盖了机电类专业涉及的电气化控制、机械化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就使得中职培养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对口也使得用人单位更愿意抛出橄榄枝来接收中职学生。
(二)促进中职学生单片机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中职学校的单片机课程而言,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范围十分宽泛,虽然在学习上需要花大力气来系统学习,但单片机知识一旦上手操作,其实用性很强,这将会需要更多的实践平台来锻炼单片机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大力推展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企业中新产品的研发和旧产品的改进,可以多给予中职学校学生参观见习的机会,在每学年都可以安排适当的实习课程,面向市场来在企业中锻炼学生。同时,在企业中的学习过程会让中职学生更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和成长。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中职学校与地方企业沟通的桥梁作用,在政策上向校企合作倾斜,给予此类企业更多的机会,这也是为企业争取更多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为社会解决更多就业岗位的一项利民举措,所以说建立这种合作模式其实是三方受益的。
在工业智造大环境下需要创新中职培养模式,对于单片机教学应紧贴实际,面向社会,应用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面向职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春燕.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齐云.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3]廖芳.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8):184-185,200.
[4]陶红.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J].神州,2013(24):126.
[5]周荣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LC课改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9):86.
[6]徐楷祥.对单片机课程教学开展课改的探索[J].职业,201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