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
2016-05-30郭梁郑雪葳李建勋王锵申静静
郭梁 郑雪葳 李建勋 王锵 申静静
摘 要: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社区已引起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创新引领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为了提高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水平,使企业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绩效。从综合管理视角出发,将平衡计分卡工具引入到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中。同时,考虑到平衡计分卡的动态不足性,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社区建立动态的平衡计分卡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开放式创新社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管理要素为社区成员数量、创意提交与实现数量以及创新收益,并针对关键管理要素,提出管理建议,以实现企业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的高效管理。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社区(OIC);平衡计分卡;系统动力学;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 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5-0477-05
0 引 言
随着产品与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知识流动性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研发压力不断增大。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脱离了内部封闭式创新模式,更多地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创新资源。Chesbrough[1]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并指出开放式创新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一种范式。作为基于互联网运作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社区(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OIC)邀请外部用户加入企业产品研发与服务创新活动,实现用户需求、成员创意以及外部专家等外部知识资源的内部化,提升企业创新绩效。Dittrich[2]指出基于知识挖掘的开放式创新社区为企业提供创新机会、战略弹性以及感知探索新趋势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构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典型的有戴尔的IdeaStorm社区和海尔的众创意平台,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竞争优势。然而,据调查,部分财富1 000强企业构建的开放式创新社区均出现对外部创新源吸收不良,创新过程失控,社区成员参与度低等诸多管理问题[3]。因此,如何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在社区成员管理方面,M.R.MartínezTorres[4]通过设计进化算法,实现对开放式创新社区领先用户的识别,但并未给出领先用户的管理办法。Johann Füller和 Michael Bartl[5]等则提出了将成员融入企业创新进程的方法步骤。D.Baglieri和R.Consoli[6]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社區设计与维护的不同发展阶段,社区成员管理应分别实施关系战略与锁定战略,前者有利于提高成员满意度,后者可以增加成员粘性和成员忠诚度。秦敏等[7]基于CAS视角,实证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社区成员的贡献行为,就引导社区成员贡献行为给出管理建议。从企业综合管理视角出发,Paul M.Di Gangi和Molly Wasko[8]实证发现开放式创新社区对用户创新的采纳应以企业吸收能力为基础,同时平衡好企业与终端用户利益。Lars Bengtsson和Natalia Ryzhkova[9]指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社区中应具备信息披露能力、价值评价能力与整合能力3种管理能力。I Blohm和JM Leimeister[10]等利用平衡计分卡工具,探讨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绩效管理。文中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系统动力学特点,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的动态平衡计分卡模型,并分析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管理要素,根据关键管理要素,给出具体管理策略。
1 动态平衡计分卡
Kaplan和Norton所建立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企业战略绩效管理工具[11],从财务、客户、业务流程与学习成长4个相互关联的构面来平衡定位和考核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弥补了传统绩效指标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不足,但理论上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静态性以及因果关系的非线性缺陷。系统动力学利用系统科学思想,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因果反馈来研究动态、复杂系统,可以解决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系统问题。动态平衡计分卡则将平衡计分卡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相结合,以平衡计分卡的4个层面为研究基础,结合企业特征进行建模分析,有助于弥补平衡计分卡的简单因果关系和动态不足性,增强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动态性。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实施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绩效管理的企业进行系统详细了解,明确企业愿景与目标,分解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平衡计分卡的4个层面,绘制战略地图。第二阶段,根据策略地图中指标的因果关系,建立因果关系图,将因果关系转化为系统动力学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2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动态平衡计分卡建立
2.1 战略地图的构建
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一种用户深度参与的在线创新平台,社区成员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创新流程,组织学习促使创新流程改进,创新流程与组织学习又共同决定了企业创新绩效,而创新绩效最终将由创新收益体现。因此,以综合管理视角与平衡计分卡思想为基础,认为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实质上是对社区成员、创新流程、组织学习、财务4个维度的管理,展开各维度的衡量目标,并依据各维度衡量目标以及衡量目标之间的关系,绘制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的战略地图,如图1所示。
2.2 因果关系图
根据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战略地图,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图,如图2所示。
2.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关键要素分析
将上述因果关系图转化为系统动力学流图,适当引入开放式创新社区运行关联的其他重要管理要素,可建立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网络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从模型可知,社区成员数量、创意提交数量、创意实现数量以及创新收入4个重要状态变量连接了管理网络中的各节点,并使得各节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维持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网络的运行。
2.3.1 社区成员数量分析
社区成员是开放式创新社区的主要人力资本,也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开放式创新社区成员包括企业内部人员、消费者、设计师、科研人员以及合作商等不同群体,这些群体有着不同的专业领域、技能与经验,社区中所有的方案、需求、技术、创意等知识信息都来自社区成员,并随着社区成员的流动而流动。因此,增加或保持稳定的社区成员数量是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區成员数量越多,社区知识转移共享的广度与深度将越大,企业将由此获得更多的新创意、新技术、新需求识别机会,根据发展战略与市场趋势,迅速将创新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增加创新收入。社区成员数量变化主要受到社区知名度、社区吸引力、成员满意度、成员流失率、社区文化、社区覆盖率、成员激励等要素影响。社区成员满意度是社区成员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社区成员满意度的降低,成员流失率增加,成员流失率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减少社区覆盖率。良好的开放式创新文化有利于营造包容共享的开放式创新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从而使开放式社区对社区成员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增强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知名度,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知名度也会随着社区成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成员激励是开放式创新社区成员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影响着社区成员的活跃度与社区吸引力。Preece[13]指出,每个社区成员都带有特定的动机参与开放式创新社区,当其动机实现的愈多,活跃度也就越高,社区对其的吸引力也越强。
2.3.2 创意提交与实现数量分析
创意提交数量与创意实现数量2个环节体现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知识转移、共享、创造过程。社区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以及企业的交流互动,将创意、技术与经验等隐性知识以文字、数字、图形等形式加以表述,并提交给企业,共享自身知识,使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增加组织知识存量。社区成员提交的创意数量越多,企业获得顾客需求知识与问题也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服务现有顾客,增加创意实现的数量。创意提交数量与成员活跃度、成员结构、成员综合素质、成员数量、平台设计满意度相关。基于提交的创意,企业整合内外不同的创新知识资源,创造新的知识以融入产品、服务与系统中,通过显性知识组合与内在化,促使创意实现,创意实现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创意质量、创意成熟度、组织嵌入性、创意评价、新需求与新趋势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社区平台设计的优化,实现良好的用户交互与体验,进而促使更多的创意提交。
2.3.3 创新收入分析
创新收入不仅有效保证了开放式创新社区资金投入的充足性,还为社区成员激励奠定物质基础。创新收入变化包括创新收入增长与创新收入减少2部分。创新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创意实现数量与技术创新引起的各种收入增长。创意实现在一定程度意味着企业产品、服务创新的成功,成功的创新必然带来收益。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技术收入,促进企业专利产生,专利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引起专利产业化、专利交易、专利战略性等专利收益的增加,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收入的增加。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增加新产品开发数量,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进而增加企业创新收入。创新收入增长将刺激企业增加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的资金投入和成员激励,有效的激励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引导社区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进一步激发现有成员的创新潜能,在良好的成员合作与有效的组织嵌入环境下,更容易实现创意与技术创新,从而创造更多的创新收入。创新收入的减少主要与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运维成本、组织嵌入性成本、技术落后、产品淘汰等要素有关。
3 关键要素的管理策略
3.1 培育开放式创新社区文化
培育开放式创新社区文化应注意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人本性以及个性特征。开放性指企业应树立开放思想,积极获取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的创新资源,并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交流合作,鼓励员工积极分享获取的创新资源。Huston和Sakkab[14]指出开放式创新文化应不仅对外部创新开放,还应有利于内部创新交流。包容性要求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可以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渗透以及互相共享。人本性表示应尊重社区成员的知识创造,信任社区成员,促进社区成员的自我实现。个性是指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文化建设应结合企业业务、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等特点,体现自身鲜明特色。企业在管理开放式创新社区时,应注意引导,积极培育开放、包容、人本、个性的社区创新文化,将其根植于所有社区成员心中,以作为成员自主贡献社区的内在驱动力。良好的开放式创新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包容共享的创新氛围,加强社区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成果生产率,还有利于形成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与社区的吸引力,进而不断增加社区成员数量,保证社区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提高开放式创新社区人力资本质量。
3.2 提升组织知识创造能力
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组织转换、整合以及应用异源知识的能力。Nonaka[15]认为组织知识创造能力是指组织具有的感知探索新知识、整合原有知识形成新知识、融入新知识到产品开发与服务组合中的能力。开放式创新社区是由组织外的共识个体组成的非正式的、共享的知识网络,社区中诸多创意、创新思想、技术均是社区成员根据自身兴趣、需求等提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不一定符合组织创新需求,企业员工参与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不仅能保证企业及时获取泛在有用的新创意、新思想、新经验等知识,还可以引导社区朝着有利于组织创新战略的方向发展。有效嵌入人力资源可以促使企业及时对获取的创意、经验、方案等知识信息进行存储,补充企业内部知识库,并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挖掘,组合企业内部知识信息,以创造新形式的知识信息。融入新知识到产品、服务中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企业员工参与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可以更多地接触到用户的新创意、新技术以及新需求等知识信息,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员工业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新产品与新服务,实现产品、服务的多元化。
3.3 拓宽创新收入增长渠道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创新收入主要来源于技术收入、专利收入、创意实现的收入以及新产品开发带来的收入。虽然开放式创新企业通过开放、出售、许可等途径,将一些内部闲置的专利在企业外部应用,以在外部获取一定货币收入,然而大多数企业专利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保洁公司竟有高达90%的专利无商业用途,陶氏化学在日常业务中使用的专利也仅占到公司专利数量的19%[16].企业对专利的商业化,除了实施专利产业化与专利交易外,还可以將有价值的专利当做一种战略活动,获得战略性收益。一方面,企业可将专利许可给聚焦于该专利技术的竞争者,而企业聚焦于其他技术,从而将自身置于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特定市场,实现特定市场的技术领先,形成技术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与竞争者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相互使用彼此专利的核心技术,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瓶颈。虽然核心技术的外向转移会产生耗散效应,但知识价值悖论指出企业越是保护核心技术,而竞争者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却难以确保其稀缺性,相反,加快了知识的贬值。因此,通过交叉许可协议实现与竞争者的互惠互利,也是获取专利战略性收益的一种重要方式。
4 结 语
开放式创新社区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但是也给企业带来了管理难题。如何对涉及诸多管理要素的开放式创新社区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课题。文中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网络系统动力学模型,深入分析了知识转移与共享子系统、人力资本流动子系统以及创新收入增长子系统等系统中的关键管理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社区成员数量、创意提交与实现数量以及创新收入4个关键管理要素,提出实现开放式创新社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开放式创新文化的培育,知识创造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收入增长渠道的扩宽。动态平衡计分卡不仅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提供了一种综合系统的管理方法,还为有效评价开放式创新社区对企业创新的贡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H.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5-41.
[2] DittrichK,Duysters G.Strategic repositioning by means of alliance networks:the case of IBM[J].Research Policy,2007(36):1 496-1 511.
[3] IIvo Blohm,Orhan Kroglu,et al.Absorptive capacity for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learning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2011:5-17.
[4] MartínezTorres M R.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novators in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2 503-2 510.
[5] Johann Füller,Michael Bartl,et al.Community based innovation:how to integrate member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Electron Commerce Res,2006(6):60-73.
[6] Baglieri D,Consoli 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ourism:managing virtual communities[J].The TQM Journal,2009,22(04):353-363.
[7] 秦 敏,乔 晗,陈良煌.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在线用户贡献行为研究:以国内知名企业社区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5,27(1):126-135.
[8] Paul M Di Gangi,Molly Wasko.Steal my idea!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of user innovations
from a user innovation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Dell IdeaStor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8(1):303-312.
[9] Lars Bengtsson,Natalia Ryzhkova.Managing online users in open innovation:the case of a nordic telecom company[J].Digiworld Economic Journal,2013,89(1):37-52.
[10]Blohm I,Leimeister J M.Managing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scorecard[EB/OL].2014-03-27,https://www.alexandria.unisg.ch/publications/220386.
[11]Kaplan R S,Norton D P.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71-79.
[12]Jenny Preece.Sociability and usability in online communities:Determining and measuring success[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1,20(5):347-356.
[13]Huston L,Sakkab N.Connect and develop[J].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6,84(3):58 -66.
[14]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4-37.
[15]张永成,郝冬冬.开放式创新下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