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现代职业教育著作

2016-05-30班华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导论教育学职校

班华

最近,我荣幸地学习了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的新著《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这是一本在研究职校生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全面系统探讨现代职业教育的著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因为该书的内容全面系统,我只能略谈一点我学习该著作后的感想。

1 提高职校人的生命自觉

我特别赞赏著者所主张的职业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见该书“内容提要”),这里的“每一个人”,当然包括职校师生。书中提出:“让每一个职校生享有幸福人生。”(“导论”P.5)我理解这些论断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最终的目的要求。从生命维度看,这也就是职校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遵循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对这些教育思想的内涵,我将其概括为 “提高生命自觉,享受幸福人生”。这就是“生命自觉”在现代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方面的表现。职校教师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但教师也是学习者,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习,提高自己的生命自觉。

职校生因为升学考试失利,未达到普通学校的要求,因而也产生种种负面心理影响。如“导论”所指出的“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期,不仅受到学习竞争、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将面临择业和人生规划等抉择,容易出现自信不足、学习目标不明和对未来职业的担忧等心理问题和困惑。”(“导论”P.137)“导论”概括了职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聊与空虚”“自卑与无助”“焦虑与抑郁”“自私与失控”。(“导论”P.137-138)这些正是职校生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职校就应当以适合职校生发展的教育,帮助、指导职校生对当前、对教育、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生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作为施教者,职校教师首先应具有相应的生命自觉。

“提高生命自觉,享受幸福人生”,是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但不能把这仅仅理解为只是职业教育最后的结果。“提高生命自觉,享受幸福人生”应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职校学生、职校教师参与教育过程本身,都是享受“提高生命自觉”的快乐,“享受人生幸福”的过程。职校师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参与教育与学习,不是为了教学业绩,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以积极快乐的心态,认真教学,努力学习,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生命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享受“提高生命自觉”的过程;也是为“享受幸福人生”的过程。职校生命教育,就是师生共同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享受生命;就是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生命自觉”的重要表现,还在于生命主体,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努力。如《矛盾论》指出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黑格尔说过的,事物的发展靠“自己运动”。职校师生是自己成长发展的主体,职校创造的优越的教育文化环境,是有利于生命成长发展的外部“条件”,主体自己的主观努力是成长发展的内在“根据”。“导论”论及“自主成长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自己成长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一种表现,包括理性的自我认识、明确的人生目标、希望乐观的精神以及踏实肯干的人生态度。”(“导论”P.20)这四者对成长具有基础作用、动力作用、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这样就把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作用具体化了;非常了不起!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学校教育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外部条件,对不利于成长的“条件”,可以改变它,创造优良条件代替它。主体成长发展的自己努力,是主体成长发展的内部“根据”,这是不能改变的,是不能由外人代替的。理解成长发展的“条件”与“根据”,也是我们“生命自觉”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各方面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做最好的自己。

总之,每个职校人是自己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提高生命自觉,就是尽自己的努力,认识、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发展的规律、遵照規律从事学习与实践。做到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充分认识与理解个体生命与其他生命个体、生命群体的关系;充分理解人的生命特殊性,懂得升华生命、享受生命。

2 提高职校人的教育自觉

教育自觉,是理解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目的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教育方式。教育自觉与生命自觉是密切联系着的。“导论”指出的现代职业教育“是积极人性教育”“是积极人格教育”“是积极人力教育”“是积极人生教育”(“导论”P.4-5)。这些既体现了生命自觉,也是教育自觉的表现。“导论”所提出的“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力教育”“人生教育”,从生命维度看,是“生命自觉”在教育中的表现;从教育维度看,是“教育自觉”在培育生命自觉中的表现。

教育自觉集中表现在对“提高生命自觉 享受享福人生”这一职校教育最终目的的理解。这是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统率课程设置、教学教育实施、学校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当然,更是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的主导教育思想。

具有教育自觉,就能充分理解实现教育目标,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一个逐步接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可能实现朱永新教授所说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具有教育自觉,就能很好地理解关于职校教育目标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核心思想,掌握了这样的思想,就能帮助我们透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蕴。

自觉教育者清晰地认识职校教育的整体性。现代职业教育最终目的实现,必须以整体性教育思想指导职校的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王国维认为完全的教育可分为体育与心育两部分;其中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各个育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有了这方面的教育自觉,在职校教育实施中,就能自觉地、理智地处理好各育的关系。“导论”在论及实施道德教育时,往往自然地融入心理教育;在论及心理教育时,往往自然地融入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可简单称之为“心理-道德教育”。这种融入有可能是教师不自觉、无意识产生的。当然,教师具有教育自觉,有意识地自觉地融合,就可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不仅心育与德育有这样的融合关系,整个学校的各个育,都有这样相互融合的关系。只是“导论”更多地论及心育、德育的问题,涉及“心理-道德教育”的情况更多些。清晰地理解各育关系,就能自觉地实施各育的融合。例如,各育与美育相互融合,就可能进行审美化教育。如果缺乏教育自觉,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渗透”德育;如果理解教学自身就具有教育性,就不必把德育从外面“渗透”到教学中来,而是发挥教学自身的教育性,即发挥教学自身各因素具有的道德教育作用。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氛围、学习活动和教师人格等,都具有显性的或隐性的教育作用。

3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学

我国是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又正处于改革开放,积极进行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时期,需要各种建设人才。我们的中等职校发展数量上与普通高中数量相当,高职学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一些地方高校有可能改为高职院校。相应的,职校学生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加。这些表明,我们亟需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或者说亟需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学”。

每个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有明显区分,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不仅如此,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有中国特色,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职校教育对象即职校学生,也是职业教育对象。职校学生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有明显区别的。他们的心理生活,学校生活方式,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式,成长发展的模式,同学关系、恋爱问题、未来生活的设想等,都有各自特点,都是必须认真研究的。不仅如此,中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同龄人比,其特色不也是应当探讨的吗?我们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学能不是中国特色的吗?

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可以借鉴教育学和其他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可以在研究实践中创造独特的方法。当下我国有普通教育学科研究,编写有普通《教育学》外,还有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学》《中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幼儿教育学》等。为什么就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呢?事实上人們在专门研究职业教育方面,多年来已经作为各种立项课题,投入了大量劳动!为什么我们不能组织力量编写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学》《中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呢?

也可能有人以为该学科发展还不成熟?编写出版《现代职业教育学》还不成熟,但有哪一门学科及著作一问世就是成熟了的呢?为什么不能从不成熟——较成熟——更成熟呢?可能存在绝对成熟的、不可再提高的、不许再研究的境界吗?

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导论》书名看上去,似乎仅是论述职业教育“范式”的。的确,该书是论述了现代职教的很多范式,但该书把各个范式相互联系起来了,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一本现代职业教育学框架。为什么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从而形成完整的“积极职业教育学”呢?

我真诚地期望《积极职业教育范式论》的著者,能组织研究编写富有中国特色的“积极职业教育学”。

我真切地期望中国特色的《积极职业教育学》与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早日诞生。

责任编辑 祁秀春

猜你喜欢

导论教育学职校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我的职校我的梦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