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坏”孩子

2016-05-30吴元贞

心理与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秽语多动症障碍

儿童青少年是世界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的改变,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带来诸多紧张因素。国内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约14%,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下面讲述一个“坏”孩子的故事: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逐渐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孩子。慢慢的,在老师眼中,他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经常会走神,课后也不好好写作业,经常丢三落四、粗心大意,经常把数字写错,做事情虎头蛇尾。渐渐的他上课时出现各种小动作,有时坐不住无故离开座位,有时窃窃私语,偶尔出现做怪相、挤眉弄眼、摇头耸肩。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是孩子故意调皮,学习未受影响,一直未重视。四年级时,他摇头耸肩、挤眼睛的动作逐渐消失,但随之而来的是控制不住的清嗓子,偶尔出现吸鼻子,上课时有时会控制不住地大声“啊”的叫一声,会引来同学和老师嘲笑的目光,甚至有人认为其是故意哗众取宠,越是紧张的时候会控制不住的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和咬舌头的动作,常将舌头咬破,导致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这些表现在学校时严重,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甚至无法坚持上学。休学在家后好转,但只要家长提及上学的事情他嗓子发声和咬舌头的动作就会加重,情绪也逐渐变差,发脾气,哭泣,摔东西,活动多,小动作不停。自己也感觉总是这样特别痛苦,但控制不住,也担心自己好不了了。无奈之下,家长带孩子就诊来我院就诊,由于其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其住院治疗,经过大夫仔细进行检查后,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通过一个多月的药物系统治疗后,症状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再怎么顽皮出怪样也不为怪。殊不知,不自主地、无目的性地、重复地、快速地挤眉弄眼、努嘴、吸鼻、伸舌,甚至扭脖子、鼓肚子、耸肩、甩胳膊、蹦跳,或伴有嗓子发声、骂人,这就已经不是儿童的顽皮或“坏毛病”了,而是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增多的一种儿童精神类疾病——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它多起病于儿童时期,男性较女性多见,患病率为0.05%-3%,而且近年来仍有明显增高趋势。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症状在一个患儿身上只会出现一两项,症状时轻时重,甚至在疾病的初期,有些症状还可暂时控制。对于缺乏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家长、老师甚至一些医生来说,如果把儿童的此类表现当成“坏毛病”或“沙眼”、“结膜炎”、“咽炎”来治,既耽误孩子的治疗,还会给儿童的心身带来一些伤害。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与遗传、生化代谢紊乱、脑及躯体疾病、精神创伤和心理紧张因素有关。有学者研究此病还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喜食富含色素及食品添加剂食物或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的孩子患病机会增加。抽动障碍的致病因素虽然还不明确,但围产期的损伤、婴幼儿期的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药物的应用、精神紧张因素等应该尽量避免,这对预防抽动障碍有一定意义。如果已患有抽动障碍,也不必紧张,症状较轻者,如能早期发现,调整心理状态,可自行缓解。症状严重者,特别是抽动秽语综合征需在专科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进行及时的综合治疗。

抽动障碍常共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也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 冲动,即儿童行为持续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方面的障碍。ADHD 通常发生于学龄期,但由于正常儿童在此期间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使得多动症的表现难以在早期被发现。而学龄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对于患有多动症或者抽动症儿童来讲,若未给予适当的治疗和帮助,会造成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问题,不仅影响其学业和人际关系,还会引起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早期发现、科学干预才能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吴元贞 本院研究生 18518626029)

猜你喜欢

秽语多动症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房子犯了多动症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Case report on Tourette syndrom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aripiprazole
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强迫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