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
2016-05-30廖冉
廖冉
5月阳光明媚的清晨,丽丽匆匆扒了几口早饭就赶往学校,一走进校门,“距离高考还有32天”几个鲜红的大字就闯入眼帘,从教学楼顶上垂下来几条十几米长的条幅“高考多一分,压倒一千人”、“十年磨一剑,一朝天下闻”、“破釜沉舟博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拼他个无怨无悔”,丽丽叹了口气,加快步伐走进教室。和往常一样,班上已经有40多人在早自习了,有的人戴著耳机在听英语,有的人在做物理复习题,没有一个人抬头,只见一片黑压压的脑袋底下放着或厚或薄的书本,旁边都是半米高的复习题。丽丽低了头,一路小跑到自己最后一排的座位上,抽出英语课本开始默读单词。头顶上“此刻何须贪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条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整个教室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每个人都害怕比别人落后,身边的每位同学都是高考中潜在的对手。
丽丽是中国万千高三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上文所描绘的备考场景也是中学校园随处可见的。对很多中学来说,高考的升学率,尤其是上名校的比例,关系着学校在本地区的排名,也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经费,甚至是来年的招生。所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恨不得学生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尽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课程统统都为高考文化课让路,“没有什么比高考重要”甚至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共识。在这种以高考为最高指挥棒的氛围下,学生的生活只剩下一个中心:备战高考。任何与高考无关的事情都被视为浪费时间,在这种备战气氛下,考生们常有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手足发冷、担忧、失眠等症状。大多数人偶尔出现这些症状,即使出现症状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也不大。但有一部分考生感到极度紧张, 在考场上出现心跳加快, 喉干舌燥,冒冷汗,经常想要排尿,全身发抖,虚弱甚至昏倒。也有部分考生无法集中注意力, 头脑反复想一些与考题无关的事, 如老师和家长的希望, 同学的竞争, 无法理清解题思路等,这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
那完全不焦虑、彻底放轻松是不是一种理想状态呢?科研研究表明并非如此。事实上,无焦虑状态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人的状态,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任务的圆满完成。心理学家总结出一条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其实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可见,焦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适度的焦虑能帮我们更好的完成目标。
那么,学校的管理者(比如校长)如何营造健康的备考气氛呢?
1、 不给学生的考试成绩做排名。改成单独给每个人发放自己的成绩变化趋势分析表,强调个人自身的进步,弱化和其他人的比较。
2、 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综合考虑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关怀、心理辅导等多项指标。
3、 避免在校园内悬挂过于强调高考的竞争性、“一次高考定终生”类型的条幅和标语,鼓励踏实严谨的学习,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
4、 在制定学生奖励制度时,除了学业专项奖励之外,也设立帮助他人、发明创新等奖励,在定义优秀人才时,考虑不同的衡量标准。
面对考试焦虑的学生,老师可以怎么做?
1、减少学生“对焦虑的焦虑,对紧张的紧张”。有学生说“我考试时特别紧张,手心不停的冒汗,我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因为担心自己紧张而更加紧张在学生中并不少见,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紧张并不是问题,即使有出汗、心跳加快等症状,也很正常,可以带一块手帕或小毛巾,有汗的时候擦一下,练习在紧张的时候继续考试,增加对焦虑的耐受能力。
2、建议学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7+1>8”的科学公式:七个小时的学习加上一个小时的运动,合力大于八个小时都在学习。运动的时候大脑在进行有氧的交换,适量的运动反而不会让人觉得疲惫,而会帮助发泄出郁积的不良情绪,让人以饱满的精神回到需要注意力最大程度集中的学习上。
3、不盲目鼓励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虚空的承诺,如“只要你努力,肯定能上**学校” ,“某某比你基础还差,经过努力也考上了一本,你肯定行”。这样看似积极的承诺并不能确保实现,有时候反而误导学生设立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未能达到目标时带来挫败感和羞愧感。
4、倾听学生的感受,允许学生负面的表达。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人们有时候会用非常规的方式发泄,比如大声唱歌(喊叫),撕纸等,只要学生没有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破坏公物,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去减压。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更健康的方式宣泄压力,比如运动、冥想等。
5、对部分严重焦虑的同学,及早发现并转介到专业机构。当发现学生有异常严重的焦虑症状,比如拔头发、用刀具划伤自己等自残行为,老师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学生到专科精神病医院就诊,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地址是北京通州区富河大街1号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
邮编1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