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科普微视频的兴起与发展
2016-05-30陶贤都赵林欢
陶贤都 赵林欢
摘要科普微视频以其内容生动、篇幅精练和传播快捷的特点,成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科普形式。科普微视频主要有个人原创和团队制作两大类,按形式可分为科普动画、科普小实验、科普微电影以及科学演讲四种。当下,科普微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应坚守自身原则,注重科学性、真实性和受众需求导向。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普微视频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随“时”随“需”变内容,借助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科普微视频 科学传播 新技术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普工作也因此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普的手段和形式也在不斷变化,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互动化成为当前科普的重要特征。科普微视频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其凭借生动有趣的内容、短而精的结构和传播便捷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科普微视频的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环境的改变,加速了“微时代”的到来。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视频、微电影,信息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大步前进,互联网“微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刻。在网络媒体高速扩张的背景下,视频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美国原创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诞生拉开了网络微视频兴起的序幕,也为科普微视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科普微视频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时长通常为30秒至20分钟的短片作品。科普微视频结合语言、文字、图像和视频等载体,为公众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立体真实的视觉体验,大大丰富了网络科普的内容和形式。
科普微视频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首先,公众的科普需求是动力。如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公众的科普需求非常旺盛。于是,科普微视频这一新颖的科普方式,便成为了大众共同的选择。
其次,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条件。微视频的传播依赖于流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该技术适用于音频、视频及多媒体文件的传播,同时也实现了播放方式的多样性,满足网民观看视频的不同需求。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微视频,其播放的流畅度和下载时间的长短,又与互联网连接的速度密切相关。宽带技术的成熟,为网络视频向高清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满意度。
再次,社交网络为科普微视频的广泛传播搭建了平台。以社交网络为媒介,聚集起一个庞大的微传播群体,带动了短、平、快的全方位传播方式,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分享意识不断增强。一般来说,网络视频首先投放在视频网站上,然后通过社交平台进行辐射,并以移动终端作为补充,形成网状式交互传播。今天,网络视频已经实现了多种平台、多个用户之间的随意切换,使得网状爆炸这一传播特性更为显著。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而科普微视频则适应了当前这一需求,在较短的时间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2我国科普微视频的现状
2.1科普微视频的发展历程
2005-2007年,我国视频网站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土豆、优酷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原创视频分享网站陆续涌现,新浪、搜狐等多个大型门户网站也纷纷开通了视频业务,一时间中国视频行业可谓炙手可热。
科普微视频最初源于互联网上颇为流行的Flash动画视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飞碟说》系列。《飞碟说》由原创视频自媒体——飞碟视界传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品,是一档选取社会热点为话题,用有趣的方式,对各种知识进行视频化科普解说的动画脱口秀节目。这些科普微视频内容多涉及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风格新颖,表达犀利;视频表现形式生动有趣,配音解说极具个性;视频长度一般在2~5min左右,短小精炼,便于快速传播。因其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了极大的科普作用。
科普工作者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科普微视频这一新型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加入到创作和传播的队伍中来。随着科普微视频创作的升温,各种赛事也层出不穷,例如2012年浙江省首届科普微视频作品征集大赛、2013年浦东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以及201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科普微视频和动漫大赛等。2013年,中国数字科技馆开通了科普微视频专栏,首批上线31个微视频,涵盖PM2.5、地震应急避险、趣味科学小实验等主题。这些活动使得社会开始关注科普微视频,其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2科普微视频的分类
目前,科普微视频有个人原创和团队制作两大来源,按形式则可分为科普动画、科普小实验、科普微电影以及科学演讲四种。
相对来说,我国科普微视频大多由专业团队制作,无论是官方团队,还是民间团队,抑或是影视制作公司。不过基于网络巨大的受众群,个人原创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许多科普爱好者或是受到某些事件启发的普通大众,都会利用手中的摄像机、手机,拍摄一些蕴含科学道理的影视作品,上传到视频网站。例如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期间,因车辆被淹导致车内人员被困不幸身亡后,不少视频网站上便出现了指导驾车人如何使用常见工具在水中破窗逃生的科普微视频,其中的某些视频点击率甚至超过了数万人次。但由于技术和知识的限制,这类科普微视频的数量并不多。
总体而言,我国科普微视频主要以动画为表现形式。据笔者统计,优酷网所有分类的自频道中,属于科普的总共有26个,其中就有18个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如网络热播的《分钟学堂》、《明白学堂》、《礼花蛋》、《煎蛋小学堂》等,所占比例达69%。动画具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十分适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科学实验微视频分为科学原理实证和生活常识求证两类。科学原理实证类视频的内容主要关于物理、化学原理,如“美丽化学”的《结晶过程》、北京科技视频网的《神奇科学之纸尖上的硬币》;生活常识求证类视频的内容则是针对身边的流言假说,开展还原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澄清假说,破除谣言,如“好奇实验室”的《面粉真的会爆炸吗?》。
作为“微时代”的产物,科普微电影以“微”见长,但并不完全是传统科学教育影片的缩微版。从某个角度来说,科普微电影或是围绕科普主题展开,将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剧情之中;或是以科学事件或科学人物作为题材,在呈现故事的同时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例如,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科学技术协会、吴江日报社于2012年联手打造的科普微电影《神九你好》,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为背景,通过描述三个怀揣科学梦想的小伙伴的故事,从青少年的视角演绎如何探索科学奥秘,进而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励志向上的精神。
科普演讲一般是由各行业精英作为主讲人,介绍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发现,或是讲述自己投身科学的人生经历。比如以健康传播为宗旨的《HealthTalk》和中国科普博览网的《SELF演讲》等,都是现今影响力较大的科学演讲微视频栏目。
3互联网时代科普微视频的发展策略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科普微视频在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与时俱变,但同时也要有所坚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普功能。
3.1平衡科学性与娱乐性
科学性是科普微视频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首先,传授的知识本身要符合科学道理。这就要求内容的来源得经过专业的审查,做到有据可循。其次,知识的讲授方式要科学,信息与信息之间要有连贯性。单个的信息之间要进行相互连接,这样才能构成知识体系。反之,则可能对受众造成误导,从而导致伪科学、迷信等信息的传播。同时,选题的科学性也决定了视频整体的科学定位,有利于节目品牌形象的塑造。
当然,坚持科普微视频的科学性,不是提倡生硬地传播科学知识,这样并不能达到向公众普及的目的。故科普微视频要兼顾科学性与娱乐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娱乐性是科普微视频获得高传播率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引导功能是其要达到的社会效益。然而,我国有不少科普微视频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味强调趣味性,而将科学性置若罔闻,只顾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削弱了科普作品的精神内涵,这将不利于科普微视频的可持续发展。
3.2把握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科普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科普微视频必须始终把真实性作为内容主线贯穿其中。科普动画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把握好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勿让动画表现喧宾夺主掩盖了视频所传播的科学内容。科学实验通常要强化条件或者纯化条件,这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无疑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就必须加大实验的技术投入或者利用电视技术手段进行转化来呈现实验过程。同时注重实验选题,利用实验过程的真实展现,来体现科普微视频的真实性。科普微电影和科学演讲则要将人物、事件、观点真实地还原,不可断章取义偏听偏信,也不能太过修饰而失其科学内涵。
3.3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在传统的科普模式中,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信息单向地从专家、学者等传播主体流向受众。随着自媒体的出现,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学传播活动中。注重公众的体验是科普微视频在传播过程中的着力点。科普微视频的创作要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
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公众参与科学提供了多种渠道。例如,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制作的科普微视频——《榕哥烙科》便拥有专属的新浪微博账号,每天为粉丝推送科普小知识,定期推出科普微视频。在微博评论区,观众可以对视频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观众可以通过评论或者私信的方式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告诉博主,博主再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是否选取这个话题作为下一期的视频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受众纳入传播环节中,既有了选题参考,又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增加了用户的黏性。此外,受众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视频转发到微博、朋友圈等,与他人分享。在这些过程中,科普微视频通过多次转发从人际传播走向群体传播,并且在受众的交流讨论中,形成“科学论坛”。可见,引导公众参与科学,能够促进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科学,为科学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可能。
3.4随“时”随“需”变内容
科普微视频的内容应该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主题,做到随“时”而变、随“需”而定。可以根据依据季节、特殊时间进行议题设置,便于议题选择的同时,也能切实为公众服务。例如,每年的五六月份,南方地区就会进入令人厌恶的梅雨季节,这时往往多雨、潮湿。针对这一现象,《飞碟一分钟》系列推出了《一分钟教你梅雨天如何除湿防霉》,对不同衣物的洗涤、存储都进行了分类讲解,并介绍了食疗方法祛除体内的湿气,常保身体健康。又如夏日来临,也让蚊虫成群结伴而来,如何灭虫防害成为困扰人们的大难题。对此,《飞碟一分钟》系列推出了《一分钟告诉你什么人最易招蚊子》,告诉观众体温高、颜色暗、味道重的人更容易被蚊子盯上,而“血型招蚊子”这一说法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后还向大家推荐了通过模拟人体气味来诱捕蚊子的光触媒灭蚊器。
此外,科普微视频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根据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进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地传播过时和陈旧的知识。相对于电视科普节目而言,科普微视频的制作周期更短,能迅速对热点事件做出反应,及时对热点事件中的科学原理、科学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辟谣的作用。例如,《榕哥烙科》有一期视频名为《PX:我到底做错了“神马”》,就是在漳州PX项目二度爆炸期间推出的,这类科普微视频紧跟时事热点,能够把握受众的关注需求,从而达到及时、真切、相关度高的科普效果。
3.5大胆借助新技术手段
加大科普微视频的技术投入,是增强科普微视频吸引力的有力手段。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利用尖端设备和拍摄仪器,真实、严谨地再现科学的全貌。科学技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较为深奥和难懂,虽然科普微视频在通俗化和娱乐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科学与普通民众之間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对此,虚拟现实技术或许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实现360°全景视频的采集与观看,营造逼真的三维世界,给公众带来多感官的冲击。再如,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也可以在科普微视频的制作中加以运用,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能够突破传统拍摄手段的限制。
3.6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科普微视频的制作具有一定的门槛,创作者必须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把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准确、通俗地表达出来。而在原创视频分享网站上,由公众自发摄制的短片往往良莠不齐,部分创作者一来并无相应的学科背景,二来也与接受委托制作方监督的独立制作人不同,缺乏严谨的科学指导,难以保证作品所传递信息的正确性、全面性。正因如此,我国个人原创科普微视频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呈分散状散落在互联网上,传播效果和科普效果皆不理想。所以,科普工作的思路亟须转变。我们要突出科普微视频的公众参与性,重视公众的传播与分享,但在制作方面还是要依赖专业团队。科普微视频要发展,从产品、运营到政策、人才,无一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普微视频的内容创作。一味强调科普微视频的公益性,可能会造成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实际上反而不利于科普微视频制作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微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娱乐方式和交往手段,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方式。其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不同层次的传播方式,彰显了互联网的活力和优势。为适应当前文化传播的需求,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科普微视频,给科普工作增添了新的形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微视频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让用户拥有多重角色身份。同时,网络媒体的特性也使得科普微视频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社会的变革、媒介环境的变化,为科普微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有在坚守原则的同时顺应潮流,科普微视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