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方法的说明
2016-05-30方永强
方永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老师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关键词】数学;学习过程;思考的方法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渔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说:“老丈,您的渔艺太神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来静心学习垂钓。聪明人捧着大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家人和邻居大大地称赞了他,相反都讥笑空手回来的愚钝者的无能。多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也成了老汉,聪明人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成,并且再也没有人送给他什么东西。而愚钝者却凭着自己手中的渔艺和耐得寂寞的劳动,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授之于渔”的重要性。“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注重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典型特征。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老师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一、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
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时,有部分学生害怕问题,觉得问题都是很难的,我不会做,我不思考了;有部分学生懒于思考,舒服地坐在位置上等待别人的答案,等待同学、老师总结出方法后灌输给他们,这些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此以往,他们的脑子就越来越“锈”,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题目更是不知所措,难以招架。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应该从简单明了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简单明了的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思考的乐趣。把简单的问题抛给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其次,把表扬送给爱思考的孩子,表扬是孩子上课的动力。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思考进行到底。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中,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渴望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
二、在动手操作体验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学数学应该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學。仅仅知道了这个公式,题目会做了,但不会运用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好比纸上谈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的方式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把书读得更灵活、更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获得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科文化的浸润,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将问题提得更具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怎样的提问思维的广度更宽?怎样的问题更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和个人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多多揣摩教材,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这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数学课的最终目的。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的是主角也是配角。教师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