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者到创业者的人生跨越
2016-05-30
编者按:缪昌文院士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混凝土抗裂关键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服役寿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术、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3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从1982至2015年,有30多年的时间,缪昌文埋头于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多次取得具有创新性的发明成果。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不断进取创新,从一个冷门学科起步,逐步使科研成果为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其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与跨国公司产品竞争相比丝毫不落下风,为该学科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潜心十年,终有突破 对于选择在当时尚比较冷门的混凝土外加剂作为研究领域,缪昌文从来没有过犹豫和退缩。在前十年的基础研究中,成果并不显著。冷板凳难坐,个中滋味非一般人能忍受,但他没有放弃。 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1993年取得突破,他在这一年首次采用烧结法研制出了“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水泥路面采用此新技术修补后4~6h就可通车,而成本仅为传统熔融法的五分之一。这种修补剂成为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的主材料。 1996年,他率先采用反应性高分子材料与萘系减水剂复合的新方法,获得了优异的水泥水化放热曲线。这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发明至今尚无人超越。它大大减少了混凝土水泥于水化早期产生的裂缝,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过无数次试验,1999年他首先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发明了我国第一代接枝共聚物混凝土外加剂,推动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这类研究当时在国际学术领域才刚刚起步。2 创新出成果,应用显价值 2000年,缪昌文带领所属科研团队采用集成创新的办法,发明了最新一代的节能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首次将两性聚电解质结构引入外加剂的分子结构设计中,改善了吸附性,提高了饱和掺量,混凝土减水率最大可达45%,较国外产品提高了40%;在主链上接入功能性组分,降低表面张力,减缩能力接近减缩剂,而成本仅有减缩剂的1/10;首次在主链上引入螯合基因,打破了国外专家学者认为共聚物不能与缩聚物混合使用的禁区。这些创新研究成果为他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缪昌文却更看重其应用前景,“这种新型外加剂实现了无三废排出的清洁化生产,每使用1kg该外加剂可节省50kg水泥,具有较好的环保节能效应;如以之替代进口产品,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 新一代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推广应用,缪昌文创造了许多第一:首个将国产外加剂推广应用到我国的核电工程,解决了原来国外产品解决不了的问题;长江三峡大坝三期工程采用此成果,帮助解决了5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问题,至今未发现一条结构性裂缝,被称为“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应用该项成果,解决了306m高的超高索塔一次性泵送混凝土施工和268m超长吨型钢构架无结构裂缝施工,以及4万立方米大体积承台无裂缝等技术难题;世界第一高拱坝——锦屏水电工程采用此成果,帮助解决了拱坝混凝土开裂等施工技术难题,其优异的性能受到业主及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郑州国展中心用此成果建设的国内最大清水混凝土,被日本设计师称之为“一生中见到的最好的清水混凝土”。 为了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缪昌文创办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企业实体——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条件,他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7%,保证3 000~4 000万经费用于科研开发与人才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企业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建筑、交通、水利、港口、核电、能源、军工等领域的重点工程中,成功替代了进口聚羧酸外加剂,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0年,缪昌文凭借出色的业绩和极高的威信,被任命为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但他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谋求如何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他敏锐地看到了科研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2年带领全体职工率先完成改制,由过去的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自主经营、风险自担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改制后,江苏建科院从事业体制的避风港里迅速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经营基础、加上观念更新的员工队伍,改制当年就实现了产值翻番。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公司2014年产值突破38亿元,一跃成为国内建设系统规模最大的省级科研开发机构,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民营企业。3 人格魅力,引领团队 江苏建科院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团队。缪昌文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的集聚。他喜欢重用有闯劲的年轻人,给每个人创造机会去发展,他的团队富有朝气、活力,勇于创新。他们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低水泥用量、高体积稳定性的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他们配制出了低收缩、大流动性的C80高性能混凝土;他们提出了混凝土抗冻新理论—水分迁移理论;他们发明了分阶段、全过程混凝土收缩测试方法,实现了混凝土自加水起收缩变形的非接触式自动测试……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成为国际混凝土学术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及出版专著4部。他带领项目团队为包括5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在内的1 000多个工程配制了高性能混凝土1.5亿立方米,出具施工技术指导书1 900多份。成果转化后,节约水泥约900万吨,节约煤耗约160万吨,减少CO2排放量约700万吨,工程应用单位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保守估计50亿元左右。 三十多年磨砺,终成大器。2011年,缪昌文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率领的创新团队在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技术、生态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个省部级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对于荣誉光环,缪昌文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这些成绩都是在前辈努力工作的基础上获得的。现在我的任务就是让年轻一代尽快成长起来,挑起科研的大梁。”言语朴实,一如他对待科研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