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的实训课程模式

2016-05-30蔡昌茂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

蔡昌茂

摘 要:建筑设计实训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而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建筑设计课又是建筑学教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环。深层次与初级相比,不止是建筑规模的简单扩大或功能的简单复杂化,而是建筑观的扩展和深化。对建筑本体的介绍侧重其内在的自然属性,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纯建筑,我们仅仅保留了建筑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简化的方式了解建筑最根本的属性,学习和掌握建筑。

关键词:建筑设计;纯建筑;自然属性

一、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够。学生们和部分青年教师往往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片面看成是形式构图的好坏、表现能力的强弱,只关心自己的设计是否与众不同,而不太关心 形式与内容、结构与材料、经济与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与实际工程往往大相径庭,从而造成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总要经历一个由理想破灭、思维 方式不得不根本改变的艰难历程。设计中模仿现象严重,建筑造型东拼西凑,过于追求建筑的变化,而忽略功能关系;过分依赖计算机和电脑绘图,而轻视徒手表达,这种现象如长期延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于严酷的方案竞争的适应能力。

二、建筑设计新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理念

建筑学专业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为主的应用型学科,它涉及到技术与艺术、社会与文化、传统与时代、地域与环境、心理与情感等诸多边缘学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尽快树立建筑设计应符合工程实际的观点,针对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计划及内容进行了调整。建筑设计教学开始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开出了建筑概论、美术设计基础等先导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基础训练,其目的是让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回归到一切设计共同的基座上来。经过实践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系统。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建筑设计课程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体系。第一阶段是建筑设计入门阶段,通过单项空间设计、单元空间设计,将建筑设计分解进行,学习建筑语言,进行小型建筑组合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及设计过程。第二阶段是建筑设计深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处理建筑单体和群体关系的能力,提高处理较复杂功能建筑和特殊环境关系的能力,进一步建立整体的环境设计意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懂得各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第三阶段是建筑设计拓宽阶段,从设计单一空间、单层建筑过渡到设计多空间、多层建筑乃至高层建筑,通过综合体空间设计、室内设计,提高处理复杂、综合性建筑 设计的能力,拓宽学生宏观和微观环境意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是建筑设计强化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竞赛项目、复杂工程的综合强化训练。

三、实训课程定位措施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定位是——能力提高阶段(二年级的定位—— 设计基础阶段;四年级的定位——综合设计阶段)。 二、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模式——阶段性、专题性传统的建筑设计教程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课题的练习进程都是由整体到整体。知识的累积表现为不同功能类型的累积,学生从中获得日后执业所必须的设计知识和经验。在新的 教程设置中,我们强调了阶段性与专题性,变类型教学为专题教学,因为类型是做不完的,以后还会有更多新类型出现。只有建筑的问题是永恒的,如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建筑与人的行为方式等,所以,我们将三年级的四个设计题目理解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每一个课题将一个设计主题作为主导因素,并把它作为启动建筑设计的源头。其余的设计问题则被理解为设计的修正因素,参与到设计的后续阶段中。具体操作模式,主题一:由功能转向空间的建筑设计类型:餐饮建筑 建筑规模:该练习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加强对现代建筑功能与空间互动关系的理解,学习并掌握源自功能关系解析的空间“转换”方法及其“变形”途径;掌握不同尺度空间的组合能力。主题二:以空间造型艺术启动的建筑设计类型:文化馆、综合性俱乐部 建筑规模:该练习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掌握城市中对文化与艺术及区域标志性要求较高的建筑的设计方法及空间造型能力,要求方 案设计应符合所在地区的城市文化环境特点,造型、空间设计 应具有时代性、艺术性。主题三:以文脉启动的建筑设计类型:民俗博物馆、纪念馆建筑规模:该练习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建筑设计的文脉意识,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在设计中融入文脉观念的方式和方法,并延续二年级环境意识教学的线索,在场所的文化意义和历史积淀方面进行扩展。主题四:以建构启动的建筑设计类型:影剧院设计建筑规模:该练习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技术因素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学习从技术入手进行设计的方法,理解建构技术与建筑空间及形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大跨空间的尺度控制和结构概念。

四、细化实训课程

深化与完善以专题性、阶段性为主要特征的教程设置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功能类型划分的课程设置方式,从而使建筑设计基本问题明晰化。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专题,学生必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和掌握较为理性的设计判断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新的教程模式已经在设计课中应用,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持续的设计热情,设计的过程真正成为探讨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

五、总结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专业教学计划应以不变应万变,在已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应对世界变化给建筑学专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保持教学计划中相对稳定的部分,调整和修订相对不稳定的及不尽合理的部分,增加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部分。这包括计划的系统性、课程的连贯性、课程内容及配置关系等,如教学计划中涉及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等。只有及时调整和更新,及时吸收和补充最新技术及信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硕贤.应当高度重视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J].建筑学报,1998,(5):7-9.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7,(2):16-18.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建筑防火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