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2016-05-30段晓明殷晓克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使命转变关系

段晓明 殷晓克

摘 要:本文从把握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加快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以及构建新的人文知识体系这些方面出发。提出教师如果不能实行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从思想上鞭策自己,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标准下的使命,也就难以实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转变;关系;使命

观念属于意识层面,抽象但是至关重要,能够反作用于行为。高中美术教师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师长”向“友人”,由“传授型”向“交流型”转变。[1]为了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许多地方对教育课程和内容的解读和实施途径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美术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其成果并不是很显著,原因在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课堂实际授课的环节缺乏理性的思考。此外,在传统观念看来,美术学科在学校教学中属于“非应试学科”,使得其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思考和研究都不到位。根据课新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要实现有效教学的“新美术课”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一、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教师在新课标改革实践过程中,往往力求做到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探索和改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冷静分析当前的教学实际,高中美术教学的改革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原因是很大一部分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都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上;课堂教学的手段陈旧,方式简单,内容枯燥。教师对美术教学缺乏信心和成就感,把自己的这门学科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平时不注重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依赖感,对学生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以至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难以培养起兴趣,美术课上常常出现学生做主课作业、睡觉或聊天的情况。而有些教师对学生期待过高,一心想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成为美术领域的高材生,过高的要求技巧、方法,过多强调技能,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价值,弱化了美术课的教育与情感作用,无形中也边缘化了美术的地位,最终使美术教学显得单薄和急功近利。此外,在硬件上,没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有针对性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多媒体的运用都相对薄弱,因此,美术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高中美术的教学改革又必须是稳步的、稳健的。稳步、稳健的含义有以下三层:一是要准备充分。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实现。准备仓促,势必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影响改革的深入。因此高中美术教学改革要先“立”后“破”。先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着手构建有效课堂的模型、配置先进的设备等。新课标改革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稳稳地摸着过,才能顺利到达彼岸。高中美术新课标改革,也应当如此。

二、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不能脱离实际、空喊口号。不能超越学校现状,师资和学生现状,教学评估的现状而搞空中楼阁。看到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育专家的讲座会感到热血沸腾,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目前的大背景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事业整体不够发达,无法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小背景是学校师资、设施等还相对落后,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三、确保相应目标达成

理论上说,新课标改革后的美术教学应该是崭新的、生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因此,新课标改革应该会优化教学质量,但是,变味的改革,不到位的改革,超越现有条件的改革很有可能会影响既定目标的达成。比如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先天不足”的美术教育,在美术方面本没有深厚的基础,如果一下子放手革新,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很多时候美术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热情无法被激发。但是也不应该责怪这种现象。凡事有因果,欲速则不达。幻想在短时期之内就达到新课标的改革者们所期望的境界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美术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与继承。但是似乎呼声最高的多是创新,人们感兴趣的也是创新。确实,当前的美术教学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课堂上照本宣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特别注重相似度和美观性,并且以此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定学生的作品。就像古代学生临摹的“画谱”,谁最相似,谁就是最优秀的。结果是学生变得老气横秋、缺乏丰富的想象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和阐释,缺乏超越经典的创造性作品,这就是一种悲哀。学生的目光短浅,成了优秀的“临摹机器”。我们的教师呢?而美术教师思考得更多的是“授鱼”而非“授渔”。教师的备课方案多年以来都是换汤不换药,限制了教师本身和学生的思维,就像一个预设的把学生的思维、回答全部引入的圈套,而不是一个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因此,创新是每一个教师所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多年以来的美术欣赏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教师的讲解不外乎画家生平简介、作品意境分析、艺术价值之类,一堂课结束以后,教师精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曾经听过一堂创新型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设计,即根据学生平时积累的课外美术知识,自己理解和阐释作品内容,然后将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六组,围绕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即兴表演。表演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以及艺术特色等贯穿其中,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化,全程参与,使师生的想象力和表演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综上所述,只有高中美术教师从把握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加快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以及构建新的人文知识体系这些方面出发,进而实行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并从思想上鞭策自己,那么他就能够去承担新课程标准下的使命,也就能实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作者简介:

段晓明(1981.9—),性别:女,职称:副教授,籍贯:河南开封,研究方向:艺术学,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专业:美术教育。

殷晓克(1980.6—),性别:男,职称:副教授,籍贯:陕西周至,研究方向:艺术学,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专业:美术教育。

注: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课程标准下陕西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探究,编号:2014JYK029。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使命转变关系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