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5-30袁红芝
摘 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显著发展,同时教育业也取得了跨越性进步,尤其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分制”和“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标准性与有效性,良好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为教育事业创造新鲜的人才血液,但如今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某些问题逐步暴露,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服务方式死板等,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接下来本论文将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为论点展开论述,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逐一剖析,由于笔者经验不是太足,旨在为读者提供浅要观点。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 教学管理 教学评价 性能优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推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高校学分制”为代表的新的教育体制的逐步开展和深入,导致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学生数量激增。同时,以“教育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的教学管理技术的进步,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人数的增加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復杂和繁重,而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更加重了教学业务日常管理工作的强度和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便捷化、信息化、模块化必不可少,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有序进行,也成为了目前高校教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专业门类的细分和学生人数的激增,各大高校扩大了招收人数,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信息化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一般由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及系统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材管理等部分组成。
1.学籍管理子系统的现状与问题。学籍管理系统是教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学生管理与学籍异动管理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该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正确培养,能够完整的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其包含多种方面,如家庭信息、个人信息、预警信息等,但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该系统的正常运行收到阻碍,出现某些弊端,如对于学生信息来说,包含的数据量较大,需要信息录入过程的严谨性,并要求定期更新,显然目前的人工管理方式与系统的实现不相适应,采用人工与某些分散系统结合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高校学籍管理子系统的最终目的为了真正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工作量大,运行效率低下导致上报过程的丢失或错误,其次学生信息多样化增大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最后,学分与学时的固定化使得教务管理系统与学分绩点制度要求不相吻合。
2.教学管理子系统的现状与问题。教学管理系统的任务主要包括全校的专业执行计划、全校选修课计划、当前学年学期排课、选课、考试管理以及成绩管理等内容。它是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心系统之一。近几年,学校的扩招导致学生数据量的急剧增加,使得该系统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对于工作量超大、工作周期漫长的排课、选课模块来说,目前的自动排课很容易出现课程冲突的情况,比如学生冲突、时间段冲突、教室冲突等问题。同时,目前的排课系统不仅无法实现分时段进行排课的问题,而且选课系统瘫痪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对于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考试管理模块来说,经常出现监考教师冲突或某些考场没有监考老师等失误,这就说明考试管理模块的管理制度并未准确制定,如单个行政班级同一门课程却在不同的考场,使得考场占用率分配不足,有些考场考生人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常常出现。
3. 教学评价管理子系统的现状与问题。教学评价系统主要是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模块,由于它只是辅助教务管理部门考查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属于教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历来很难收到足够的重视。该系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满足时代的需求,且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成绩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教学信息的分析利用,因此,教学评估系统有利于更为科学而全面的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由于该系统现在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工作做得并不完善,如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过程中,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支持力度不够,其次,质量评估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
4.教务管理系统性能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已无法适应学校的教学改革,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开始阻碍学校的正常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学信息服务方式单一、内容少、质量低,导致不能很好的支持学校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大部分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S、 B/S模式或者是这两种结构的混合模式,开发技术的单一导致工作人员需要编写大量重复代码,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的WEB、数据库基本上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也没有相关的安全设备及数据备份,如当这台服务器宕机时,整个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无法使用。
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优化对策
目前,学生选课是修学分的重要构成部分,选课系统的构建必须要以保证数据精确为原则,有利于该系统的稳定运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能够为选课系统提高排课模型的多样化。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从根本入手,对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教学评价管理子系统逐一优化,对症下药。
1.学籍管理子系统的优化对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学籍管理子系统的优化而言无法脱离先的技术设计而独自存在,并以校园网为载体,为师生的信息利用和管理提供便捷的方式。实现“无纸化办公”的信息化管理,优化学籍管理子系统需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建立一个好的学籍管理子系统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多个职能部门开发的系统,另一种是单个职能部门开发的系统,对于后者而言,其功能较为单一,容易发生数学丢失。前者则是面向多个职能部门,并有效综合高校的校园网,数据较为集中。学生培养方案的管理中,应相对灵活,依据情况建立主辅修培养方案和第二学位培养方案。并进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教学管理子系统的优化对策。排课、选课和考试安排作为教学管理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系统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建设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都是主要的存在弊端,因此,在选课管理模块中,应合理调配选课的起止时间及限定人数,并按照不同的系别建立不同的选课批次,在排课管理模块中,合理结合信息化管理,灵活设置自动排课、课程组排课等方式,有利于方便学生的信息查阅。对于考试管理模块中,不仅要采用人工排考,为了避免排考过程发生失误,应进行计算机智能排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优化教学管理子系统。
3.教学评价管理子系统的优化对策。教学评价应分为校级评价与二级学院评价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应包含课堂教学、课前准备、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本着客观、公平的原则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其次,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问卷,根据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评价问卷。如对于校级评价而言,主要由学校监控处与评估处负责,对于二级学院评价而言,主要负责专任和外聘教师的课堂评估。另外,建立师生通用的评估平台,注重主辅讲师问卷的针对性,并支持督导专家的特殊评估,最后综合多方面结果得出教师的总分数,使得分数具有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刘占柱,姚丹,于彦华.弹性学分制的探析与实践[[J].社科纵横.2010,5:20-23.
[2]魏丽丽.排课算法的比较[J].人众科技,2009(9):150-153.
作者简介:袁红芝,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