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哲理类俗语对比分析
2016-05-30桑骏凯
桑骏凯
【摘要】: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的口头词语,它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具有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比喻恰当等特点,因此中越两国都用俗语来表现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然而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民族风俗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俗语的表现形式与实际意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越哲理俗语中有形式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俗语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汉越;哲理类俗语;形式意义;实际意义;文化差异
中越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两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越南语中有许多与汉语同语源或相似的俗语。随着两国历史的变迁以及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越俗语在其形式意义、实际意义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哲理类俗语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越俗语中所蕴含的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俗语的概念
(一) 汉语俗语的定义
通过对多本字典的查询,对汉语俗语的定义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给俗语下的定义是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炼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版)给俗语下的定义是 :俗语是“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辞海》(中华书局 1999年版)给俗语下的定义是 :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
通过以上三本字典对俗语的解释,我们得出俗语的定义为: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二)越语俗语的定义
T? ?i?n Ti?ng Vi?t , Nhà Xu?t B?n ?à N?ng, n?m 2009. T?c Ng? là c?u ng?n g?n, th??ng có v?n ?i?u, ?úc k?t tri th?c, kinh nghi?m s?ng và ??o ??c th?c ti?n c?a nh?n d?n. (《越语大辞典》(岘港出版社 2009年版):俗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和道德实践中所創造出来的,蕴含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具有语言精练和押韵特点的句子”。
T? ?i?n Thành Ng? T?c Ng? c?a Nguy?n L?n , Nhà Xu?t B?n V?n H?c, n?m 2006. T?c Ng? là nh?ng c?u hoàn ch?nh, có ? ngh?a tr?n v?n, nói lên ho?c m?t nh?n xét v? t?m l?, ho?c m?t l?i phê phán, khen hay chê, ho?c m?t c?u khuyên nh?, ho?c m?t kinh nghi?m v? nh?n th?c t? nhiên hay x? h?i.(《越南成语俗语词典》(2006年版):俗语是“一些形式和意义完整的句子;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想法,或是批评、赞扬、讽刺、劝解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尽管以上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中越俗语的共同点:(1)人民大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总结。(2)具有语句凝练、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把博大深邃的思想浓缩在凝练的语句中。(3)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和人类文化现象,具有较显著的民族性、传承性。
二、汉越哲理类俗语意义及表现形式的对比
俗语可以分为很多类,比如道德类、情感类、事理类、哲理类等。所谓俗语的哲理性,是指俗语揭示出一种道理,或为成功经验,或为失败经验,或为科学知识,或为生活感受;大多以自然界或社会上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作比喻,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能够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汉越哲理类俗语的实际意义与形式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一)实际意义与形式意义的完全对应
实际意义与形式意义的完全对应的哲理类俗语数量很多,如:Tr?m nghe kh?ng b?ng m?t th?y / 百闻不如一见。在“Tr?m nghe kh?ng b?ng m?t th?y”中,“Tr?m nghe”直译为“百闻,百听”,“kh?ng b?ng”直译为“不如,比不上”,“m?t th?y”直译为“一见”。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百闻不如一见”,和汉语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完全一致,它们的形式意义和实际意义完全对应。Ng??i ??p vì l?a, lúa t?t vì ph?n/ 人美靠绸装,禾好靠施肥。
在“Ng??i ??p vì l?a, lúa t?t vì ph?n”中,“Ng??i ??p”直译为“人美”,“vì”直译为“因为,凭借”,“l?a”直译为“绸缎,服装”,“lúa”直译为“禾苗,水稻”,“ph?n”直译为“粪,肥料”。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人美靠衣装,禾好靠肥料”,和汉语俗语“人美靠绸装,禾好靠施肥” 的意思完全一致,它们的形式意义和实际意义完全对应。类似的句子还有:
U?ng n??c nh? ngu?n/ 饮水思源
Kh?n ba n?m d?i m?t gi?/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Kh?ng ?n g?p b? cho ng??i/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án anh em xa mua láng gi?ng g?n/ 远亲不如近邻
Ch?t ??ng còn h?n s?ng qu?/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Ch?t vinh còn h?n s?ng nh?c/ 士可杀不可辱
Có làm m?i có ?n/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Oán thù nên gi?i , kh?ng nên k?t/ 冤家宜解不宜结
Tr?m hay kh?ng b?ng tay quen/ 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Sóng tr??ng giang, l?p sau ?è l?p tr??c/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M?t n? c??i b?ng m??i thang thu?c/ 一笑解千愁
Mi?ng ngon nh? l?u , ?òn ?au nh? ??i/ 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M?t kho vàng kh?ng b?ng m?t nang ch?/ 一字值千金
M?t mi?ng khi ?ói b?ng m?t gói khi no/ 饥时得一口,强似饱时得一斗
(二)实际意义对应,形式意义部分对应
M?t con ng?a ?au , c? tàu b? c?/ 一马病百马忧。在“M?t con ng?a ?au , c? tàu b? c?”中,“M?t con ng?a”直译为“一匹马”,“?au”直译为“病、痛”,“c? tàu”直译为“整个马厩”,“b? ”直译为“放弃,抛弃”,“c?”直译为“草料”,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一匹马病了,全马厩的马都不吃草”,和汉语俗语“一马病百马忧” 的实际意义完全一致,只是形式意义部分对应。G?n m?c thì ?en , g?n ?èn thì sáng/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G?n m?c thì ?en , g?n ?èn thì sáng”中,“G?n”直译为“接近,靠近”,“m?c”直译为“墨水,乌黑”,“thì”直译为“则,就”,“?en ”直译为“黑,黑色”,“?èn”直译为“灯”,“sáng”直译为“明、亮”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靠近墨水就变黑,靠近灯就明亮”,和汉语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实际意义完全一致,只是形式意义部分对应。类似的句子还有:
Y?u tr?u còn h?n kh?e bò/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M?t ?i?u nh?n , chín s? lành/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S?ng có khúc , ng??i có lúc/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三)实际意义对应,形式意义完全不对应
Gi?c ??n nhà ?àn bà c?ng ?ánh/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Gi?c ??n nhà ?àn bà c?ng ?ánh”中,“Gi?c”直译为“敌人,盗贼”,“??n”直译为“到达”,“nhà”直译为“家,屋里”,“?àn bà”直译为“妇女”,“c?ng”直译为“也,都”,“?ánh”直译为“打,驱逐”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盗贼入家门,连妇女都打”,和汉语俗语“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的意思完全一致,它们的形式意义完全不对应。Rau nào s?u n?y/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Rau nào s?u n?y ”中,“Rau”直译为“菜、蔬菜”,“nào”直译为“哪、何、什么”,“s?u”直译为“昆虫”,“n?y”直译为“那”,这句越语俗语可直译为“有什么样的菜,就有什么样的虫”,和汉语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 的实际意义完全一致,只是形式意义完全不对应。类似的句子还有:
Phép vua thua l? làng/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n c?y nào, rào c?y n?y/ 吃哪庙的饭,撞哪庙的钟
Ch?a ?? ?ng nghè, ?? ?e hàng t?ng/ 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
?i ??u mà v?i mà vàng, mà v?p ph?i ?á mà quàng ph?i d?y/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M?nh vì g?o, b?o vì ti?n/ 腰间有货不愁穷
?ng nói gà, bà nói v?t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ng hoa nhài c?m b?i c?t tr?u 鲜花插在牛粪上
三、汉越哲理类俗语形式意义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 两国间的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产生了许多共同点。但由于两国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情况的不同,造成了形式意义的不同。导致汉越哲理类俗语形式意义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域性的不同
越南地处东南亚,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降水丰富,形成了庞大的水资源系统,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在越南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西北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暖湿气流难以到达,所以终年干旱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因此形成了沙漠地形,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由于中越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拥有的物产资源有所不同。如:在汉语俗语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来比喻原来基础雄厚,即使衰落了也还超过一般。而越语俗语中“Y?u tr?u còn h?n kh?e bò”直译为“瘦死的水牛比黄牛大”,其实际意义与汉语俗语表达的意思相同,只是采用的形象不同。
越南国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为农业灌溉、渔业养殖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对河流的依赖性较大。如:在越语俗语中有“S?ng có khúc , ng??i có lúc”,直译为“河有弯曲的地方,人有困难的时候”。而汉语俗语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指天气变化无常,刮风下雨难以预料;人的祸福也变化无常,难以预料。上面两句俗语的实际意义完全相同,只是采用的事物不同。
(二)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与越南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中,相互影响,在认识和思维模式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两国的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民族关注现象的视点不同,因而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中越两国民族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同源而不同流。中越这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在数字所表示的形象和意义上有所不同。数字有单数和双数,奇数和偶数之分,越南民族喜欢单数,因为在他们认为单数意味着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象征着事物的不断发展,是吉祥数,代表着吉利。汉民族则崇偶,认为偶数是圆圆满满的,成双成对,象征着完整,美好。如:M?t ?i?u nh?n , chín s? lành/ 汉语俗语中意思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或是“忍得一时之气忿,终身无恼闷”,这句越语俗语直译成汉语意思为“忍一件事,九件事都完美”。M?t th?ng tính b?ng chín th?ng làm /直译为“一个会思的顶九个蛮干的”。以上越语俗语中的“1”和“9”都为奇数。汉语俗语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俗語均用偶数。除了在俗语中对奇偶数的应用外,在两国婚礼和节日中也有表现。汉民族的崇“偶”与越南民族的尚“奇”反映了中越两国民族思维习惯同数字的关系。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地区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了语言表达不同,俗语是其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如:“?n c?y nào, rào c?y n?y”,此句俗语直译为“吃哪棵树的果实,就用篱笆把那棵树围起来”,比喻受了别人的好处,就要为别人做事。与汉语俗语中“吃哪庙的饭撞哪庙的钟”的实际意义完全形同,但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了语言表达不同。越南林木资源丰富,林木和越南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房屋建筑、家俱、各类水果等。而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多信仰佛教,人们常会到庙里祈求神灵保佑,庇护,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庙成为人们心中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人们精神和愿望的寄托。类似的句子还有:
C?y ngay kh?ng s? ch?t ??ng/ 身正不怕影子斜
?n tr?u thì ng? tr?u ra/小心驶得万年船
X?i h?ng b?ng kh?ng/ 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上几句越语俗语中的“c?y”,“tr?u”,“X?i”分别直译为“树,树木”,“槟榔”,“糯米饭”,这些都是越南民族风俗中所特有的文化代表,他们喜欢用这类事物来形象的表达生活的常理,既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以上所述的汉越哲理类俗语形式意义的差异,是中越两国整个文化的不同所引起的,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俗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俗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那么俗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差异也会越来越丰富。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俗语文化进行不断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许少峰.简明汉语俗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丰滔.俗语[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5]呼岩.俗语谚语大全[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