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调”唱出鱼水情
2016-05-30谭梦王砚文
谭梦 王砚文
四川省阿坝州东北部的九寨沟县,因境内九寨沟景区的奇绝美景闻名天下,但这里与红军长征的联系却鲜为人知。
九寨沟县,1998年以前称南坪县。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各县转战一年半,活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历来不乏史料记载。然而,在许多关于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活动的文章中,南坪县却一度被排除在外。红军长征时是否到过南坪?“长征·踏歌寻根”报道组四川之行的第一站便选在了这里。
“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哟军来。三月里桃花红哟似海,四月间红军就哟要来……”记者刚到九寨沟县,就被这首曲调明快、悠扬婉转的民歌深深吸引,不由得跟着哼唱起来。
从九寨沟县史志办地方文化学者阚少谦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这首《盼红军》是由南坪曲子“采花调”而来。在四川,它的知名度不亚于九寨沟的美景。“几百年前,南坪的汉族移民从甘肃带来了‘花调,从陕西带来了‘背工调,这些民间音乐吸收了当地藏、羌、回、汉等民族的音乐元素之后,形成了南坪曲子独特的风格。”阚少谦说。
红军长征时期,南坪人民怀着盼红军、等红军、迎红军的迫切心情,以“采花调”为曲,填上了盼红军的歌词,传唱于南坪民间。1956年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之际,《盼红军》被重新挖掘、整理,随即传遍全国,历经80多年,依然传唱不衰。
“《盼红军》是从那个黑暗岁月里穷苦百姓绵长深切的祈盼中倾泻而出的心声。”一句话,把记者带回了80多年前的南坪。
1934年,红军从福建开启长征之路的时候,南坪县百姓正连受旱灾和虫灾,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当时的反动政府却加紧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乡民们曾上书陈述:“种种灾难不忍复言,损失人财不可计算,至连年负担各种派款,实系吸尽膏脂”“六关境内惨不堪言,收成不过十分之二,可怜人民生活不敷两餐不饱……不举火者尤多……不能谋生活者逃亡殆盡,以致父母流离、妻孥冻馁……”老百姓在民歌中这样唱道:“每一日食糙糠菜,床无衾来身无衣……”加上当地的匪患、烟祸的肆虐,更加剧了百姓的苦难。
南坪紧靠甘、陕,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距南坪仅数县之隔,常有马帮商贩或逃灾避难的人把红军的消息传到南坪。百姓们由此听说了红军,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来了穷人就能翻身做主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像冰雪重压下的花草盼望春天一样,盼望着救星到来。当年,在地方官吏的报告书上这样写道:“少数人民激于愤恨,无暇顾及利害,甚有急盼伪军(指红军)早到。”
1935年1月,拥有8万人的红四方面军反击国民党的“川陕会剿”,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4月10日,红三十军二六八团和二六九团挺进南坪县东南、青川与文县交界的黄土梁,与胡宗南的部队交战。胡宗南急派部队在南坪的勿角、马家一带修筑起碉堡,设防阻截红军。
站在九寨沟县西北的聚宝山上远眺,还能隐约看见对面山上的防御工事。阚少谦说,那是当年国民党为了拦阻红军进入南坪而修筑的。高高的壕垒,默默俯瞰着整个县城,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历史。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会师后,把川西北重镇松潘作为向北挺进的通道。打下松潘,就能借道南坪出川北上。而且,这条路沿线是农区,种植着青稞、玉米、土豆和胡豆,可以为部队提供给养。
6月29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兵分三路进攻松潘。《松潘战役计划》对敌情作了明确的判断:“……在现有地区如敌发现我军进攻松潘与北向甘南发展时,胡敌将首先向南坪、松潘集中兵力企图扼阻与截击我军……”
正如所料,蒋介石已洞悉红军攻打松潘的真实目的,急调数十万重兵以合围之势追堵红军。仅在南坪县,就有国民党中央军第一师、伍诚仁第四十九师等4个师的兵力驻守。他们在山梁上修筑了一道道防御工事,阻止红军经由南坪北上。
最终,由于中央与张国焘的分歧,红军错过了攻打松潘的黄金时间,不得不中止松潘战役计划,改走草地。
“如此说来,红军没有到过南坪?”记者不禁疑问。阚少谦摇摇头说:“其实,红军到过南坪,还不止一次。”
1935年8月底,走出草地的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到达包座,歼灭了国民党伍诚仁第四十九师,夺取了包座战役的全线胜利。占领包座、求吉地区后,红军一边等待张国焘北上,一边休整筹粮。
当时,包座、求吉等牧区粮食产量不高,难以满足上万红军部队的口粮,而南坪县的大录地区土地肥沃,盛产青稞、小麦、胡豆,距离包座和求吉也不远。于是,红军派出队伍,到大录地区的芝麻、东北、香扎、沙窝等村寨筹集粮食。
在大录乡沙勿村的郎姆大娘的记忆中,红军来的那一年是猪年(1935年),她还没有出嫁。村寨里的土官派村民给包座的国民党部队送粮,趁这个机会,国民党对送粮的村民散布抵毁红军的谣言:“红军部队要来了,你们回去赶紧躲起来。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从没见过红军的村民半信半疑。听说红军要来,村寨里的不少人都躲到了山上。
正是收胡豆的季节,住在大录寨的郎姆听寨里人说:土官通知,汉兵(指红军)要来了,叫村民收拾财物赶紧躲避,还要拆掉河上的木桥,不让红军过河进入寨子。一天,正在收胡豆的郎姆看见从求吉方向开来一队头戴八角帽、身穿“扑惹”(鸽子)毛色衣服的红军。红军过河时,木桥已经被拆掉了一半,桥木散落在河水中。两个红军战士从半吊着的木桥上过河,其中一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浑身湿透。回到岸上,红军战士和气地问郎姆有没有胡豆。郎姆觉得这汉兵并不像土官说得那样无礼,便把胡豆给了他们。
南坪大录芝麻寨四面环山,山谷里芝麻河蜿蜒而下。筹粮的红军到达芝麻寨时,寨子里的人大多躲进了山里。跑到村对面山林里的俄莫泽仁亲眼看见红军进了村寨——前面的人骑着马,后面的战士赶着牛和驴,战士们戴着灰布帽,虽然衣服破旧,但队伍十分整齐。
进了寨子,战士们到富有人家去找粮食,借用村民的房子煮饭。找粮食的时候,一个战士因为开枪打死了寨里的一只鸡,受到了严厉的惩处。“煮饭时,一个战士不小心烧着了严波家的房子。火势很大,寨里的红军都去打火,把火打灭了。严波、木里严晓和楞珠孝三家的房子被烧光了。”多年后,俄莫泽仁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红军当年在寨子里的活动。据村寨里的老人们回忆,那名造成失火的战士最终被处决。从这一点,足见红军严格的纪律。
第二天,红军走后,村民们回到寨里,大家议论开来:红军没有抢劫、没有杀老百姓,不小心失火了都忙着打火,还处决了造成失火的战士,一点不像国民党说得那么坏。大家心里,对红军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而三过草地的指战员到达南坪时,已是九死一生、身心俱疲,粮食极度匮乏。红军组织成立了打粮队,四处筹集粮草。这一次,南坪的藏汉人民没有相信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向红军伸出了援手,把自家仅有的盐巴、青稞、胡豆和牲畜贡献出来,为红军筹集了3万余斤粮食、30余头牦牛、17头猪和20余匹马。沙勿村的老人为救一名红军小战士,甚至献出了珍贵的沉香木碗。不少因伤病而流落的红军战士,也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得以幸存……
“当年,红军深入南坪县的村村寨寨,筹集粮食、宣传革命,在南坪播下了革命火种,点燃了人民翻身解放的希望。今天,我们要用‘采花调来牢记红军的革命精神。”九寨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伍军说完,轻轻哼唱起这首家喻户晓的《盼红军》。
“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哟军来……”耳畔再次响起动听的歌声。如今,尽管郎姆大娘、俄莫泽仁早已离世,但他们的口述记忆却让南坪这片土地烙上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80多年过去,《盼红军》依然传唱不衰,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为五彩九寨沟点缀出更鲜艳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