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
2016-05-30王南
王南
[摘 要]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特有的制度,它使学校和企业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它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是:校企合作要实现多赢,学校要请企业参与学校招生、教学和教学评价过程;企业要严格执行对学生的实习补贴,并在合作中拥有更多的权利。
[关 键 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142-02
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进行校企合作,这已成为国內共识。但困扰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就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笔者曾作为公派交流学者到过德国交流学习,其间,先后到德国的大众公司、莱比锡的宝马公司、希斯公司、沃尔夫斯堡商学院(私立)等地参观考察,对希斯公司的职业教育印象尤为深刻,下面以希斯公司为例,谈谈他们如何开展校企合作,也许对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有所启示。
一、希斯公司的基本情况
德国希斯公司(SCHIESS)是一个具有14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知名机床制造商,位于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阿瑟斯雷本市。其制造技术始终处于世界机床制造领域最高水平,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司产品主要为三大类:一是重型龙门铣车中心;二是重、大型立式车铣加工中心;三是重型落地镗铣加工中心等。产品重点服务于国际尖端用户,主要销往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地区。在中国的許多大型加工制造企业中都有希斯的重、大型立式车床、落地镗铣床和龙门铣床等设备。2004年,我国沈阳机床集团收购该公司,希斯公司成为沈阳机床集团的控股公司。目前,希斯公司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精密部件的提供、机床的维护、市场推广等,主要产品运用于能源行业、风电行业、核电行业(反应堆炉)、汽车行业、轨道交通、造船和军工行业。
二、德国及希斯公司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实行双元制教学(一元在企业,一元在职业学校),以企业为主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三年或三年半或者两年的学制。德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1965年颁布,2005年修订),各联邦州有各自的学校法,开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基于国家和私有经济的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人的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德国,要想上“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首先需要选择他喜爱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到企业申请学位。企业与学生形成用人关系,学生由企业招收,入学也是到企业入学。例如,2011年希斯公司收到80多份简历,大概20人参加了面试,最后录用6人。企业招生数和专业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培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从企业人员的需要出发,制定出未来两三年新学员的招生数量。对录用的学生,企业和学生(或者家长)签订职业教育培训合同,明确培训的周期、假期、每月工资,填写企业职业教育学籍档案,由马格德堡的商会进行审批,再由商会签字、保管合同、归档。其后,学生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学习(培训)严格按照合同进行。
那么公司把他们放到哪些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呢?每个州有一个类似教育局的机构,它会给学校提供一个本州的职业学校名录,注明哪个学校能进行哪个工种的教学,这些学校经过中小学管理委员会严格审批,培训的资格是不用企业担心的,企业只需从职业学校名录中选择对口的提供给学生即可。
由于是“双元”培训,招工招生相结合,学生基本是18周岁以下的,涉及青少年保护法,因此,培训过程受到马格德堡商会的监控。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践,一天到对口的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具体细节校企双方商量协调,招收的学员毕业后一般为企业录用。
企业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行动教学”,第一年末到车间,工作是跟随熟练工学习。在希斯公司,培训专业涉及机加工、切削机械工等工种。而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部分,可以一次性去一、两个周,校企双方协商而定。希斯公司第一年付给学员每月500欧的工资,最后一年涨到900多欧,但公司不为学生提供食宿条件,学生的工资足够支付他们的租房费用。
希斯公司招收学员的学习计划大致是:三分之二为专业基础知识,三分之一为学科基础知识,在“学习领域”框架内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来传授。例如英语的学习,学生有四周被派往爱尔兰学习(住家),因为公司的装配工被派往世界各地,需要进行通用语言的交流,费用可由欧盟委员会提供,有时是由企业提供。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工商业考试联合会)组织,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毕业考试占60%。考试的第一部分,是期中考试,由学校进行;第二部分是实践考试,按照图纸加工组装机器,由国家或者企业组织进行。
双元制高中学生三年半学习结束后,有权决定自己的去留,并不一定属于希斯公司。而双元制大学生则不同,希斯公司有自己的规定,学生毕业后必须为企业服务三年,因为在学习中已经获得公司的奖学金,有合同约束。双元制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还可以获得双元制学位。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一)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
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德国希斯公司所在的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几年前做过一个调查,发放了1万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企业。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参与职业教育,统计结果如下:
学员符合企业的要求 94%
市场上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 90%
留住人员 80%
可能获得最佳的学员 74%
避免错误雇佣 73%
节约招聘费用 58%
完善企业形象 57%
学员成为积极的员工 42%
节约新雇员工费用 35%
可以看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不符合企业需要,企业得不到益处,校企合作很难开展。
(二)必须联合企业进行招生
要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中职学校在招生时,能夠和企业一起,变招生为招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会高涨。在深圳市某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企业曾多次提出要对所招的学生进行面试,录取的时候参考面试成绩。但由于我们目前的招生政策,企业很难参与。而在德国,由企业决定职业教育招收学生的人数,由企业招聘学员。
(三)允许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设计
在德国,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占到学习总时间的70~8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0~30%。而中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最多一年。在德国,350种职业的学习领域是国家立法规定的。各个州商会、工會等可以根据各个州的行业不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教材基本是统一的,学校选择的范围不大,因为这些是职业学习、考试和技能要求的的底线要求,也是为了全国的统考,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工作领域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如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应该是在企业(用人单位),而不是在学校。
校企合作确定教学内容,还要有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参与,结合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考试、技能等级考试。这样对学生转岗会有帮助,避免因为一个学校和一个企业联合开发的教材(或制定的教学计划)不能涵盖整个行业的标准,也不能完全代表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得不到广泛的认可的问题。
(四)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制定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如何确定?希斯公司认为,企业和社会认可就是标准。德国职业目标是让每个年轻人学习一门技能、从事一个职业。德国技术人员很自豪,他们是专家,工资高,不会失业,有比较高的社会认同。
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都是由独立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由商会组织。考核不只是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独立考试委员进行的考试,地点可以在企业、学校、化验室、跨企业培训机构。考试流程、考试标准、考试任务和题目由独立的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委员会的考官会在考试中与学生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职业考试不像德国的考试是统一的、独立进行的。我们是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的形式也要进行改革,把权利给予实习企业、企业的师傅或者企业的指导教师。
(五)企业要执行政府制定的实习补贴标准
在德国企业,行业不同,工资高低也不同。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讲,学年不同,工资也不同。德国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近成人,在其在企业期间,企业给其一些工资(我国称实习补贴),鼓励其学会独立,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每月收入在500~700欧之间。例如,学习建筑方面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月收入可以达到1000欧元。而我国职业学校实习补贴的标准,虽有政府的相关规定,但企业往往不执行,这对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障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找不到实习企业进行对口的专业学习。
(六)避免校企合作的风险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实行双元制教学。350种职业学习领域是国家制定的,配套有相关的保险规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性。而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性,因为企业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也不能像德国企业那样有招生的权利。有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学生能留在企业工作,但事与愿违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像德国,企业招的学生基本上留在企业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留不到培训企业工作是件很丢人的事。所以,要尽量避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给企业一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否则,达不到合作的初衷,校企合作就难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