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誉王逼宫与侯景之乱

2016-05-30胡阿祥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台城萧衍建康

《琅琊榜》剧中,誉王联合庆历军发动叛乱,围攻九安山猎宫的情节,扣人心弦。就在猎宫即将不保、梁帝萧选也持剑欲搏的千钧一发之际,霓凰郡主及时赶到,突围而出的靖王也率领着附近的纪城军前来驰援,于是内外夹击之下,猎宫之围被解,逆首誉王被擒。而就在梁朝的历史上,梁武帝萧衍也确实曾被叛军包围于宫城之中,只是萧衍结局之惨淡,却与剧中的情况截然相反—这便是我们在前文中屡屡提及的侯景之乱。

大乱之起,源于梁武帝的引狼入室。侯景(503-552),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羯族。原是北魏边镇军人,为人残暴狡黠,野心十足。在北魏末年的六镇兵变中,侯景瞅准了时机,率部投靠了权臣尔朱荣。刚到尔朱荣麾下时,侯景曾向尔朱荣部将慕容绍宗求教兵法,没过多久,慕容绍宗就反倒向他咨询用兵之事了,可见其确有过人之处。在当时的六镇义军中,葛荣拥兵十万,割据河北,势不可挡。尔朱荣正是以侯景为先锋,抄取近路,加速行军,一举俘杀葛荣,平定河北。当尔朱氏的势力被高欢取代之后,侯景转投先世,即已徙居怀朔的老乡高欢,并在高欢的重用下,官居东魏司徒、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侯景对高欢还算服帖,但与高欢长子高澄素来不睦,他曾扬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547年,高欢死后数日,侯景就公开反叛东魏。他先请求以河南地归附西魏,西魏虽然授予了侯景高官厚碌,但并不出兵相助,于是侯景又转投梁朝。事有凑巧,正好梁武帝梦见中原官员纷纷来降,侯景的降表就送抵了建康。于是,年迈昏聩的梁武帝欣然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芋,命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

东魏接到侯景叛乱的情报后,第一时间派兵围剿,侯景最终被慕容绍宗打败,率八百余名残兵败将逃至梁朝境内,侯景打算献给梁朝的土地,也全部为东魏收复。如此一来,梁朝除了得到一个野心勃勃的叛臣外,并无所获。然而,“热情”的梁武帝非但没有趁机将其制服,反倒萌生了妇人之仁,大讲“待客之道”。可是侯景本非善茬,原本就心怀异动,为了试探梁武帝的本心,他伪造了一份东魏的来信,信中向梁朝提出,可用俘获的萧渊明换取侯景。萧渊明是萧衍长兄萧懿的儿子,萧懿早年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冤杀,萧衍心中对这位侄子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当侯景降梁时,贞阳侯、豫州刺史萧渊明奉命攻击东魏,兵败被俘。萧衍面对东魏以萧渊明换侯景的诱人筹码,早把“待客之道”抛到了九霄云外,欣然接受了交换条件,答复“贞阳旦至,侯景夕返”。侯景闻讯大怒,于是利用梁朝资助的军资,愤然于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作乱,直扑建康。

自古起兵作乱之事,都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掩人耳目、混淆视听。盘点中国古代漫长的“叛乱史”,叛臣起兵用得最多的说法,莫过于“清君侧”,即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侯景也不例外,他要清除的“君侧”小人,是梁武帝身边的佞臣、主谋接受侯景又主谋出卖侯景的朱异。

起兵之初的侯景,只有区区八千叛军,而此时的梁武帝,又犯了轻敌的大错,未能及时派出大军扑杀。直到叛军在同样富有野心的梁武帝侄子、临贺王、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的萧正德的偷偷接应下,轻易渡江,兵临城下,梁朝君臣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太子萧纲身着铠甲上殿,亲自布置京城防卫。但是要命的是,守卫京城要津朱雀航、宣阳门的任务,却又交给了萧正德。于是里应外合之下,建康城破,大梁朝廷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皇宫台城。

经过东晋、宋、齐、梁四代的经营,共有内外三重城墙的台城,可谓城防完好坚固、易守难攻。侯景叛军列兵于宫墙四周,百道攻城。城内守军在羊侃的指挥下,不断挫败侯景的火攻、“木驴”、登高战车等多种攻城手段。久攻不下,侯景便放纵叛军劫掠屠杀,繁华京都沦为人间地狱,侯景还驱赶建康士民,在台城东西两侧堆砌土山,老弱之人甚至直接被填埋于土山之下,百姓哭声震天。台城之内,王公贵族也都亲自背负土石,垒砌土山。当此战事胶着之际,救援京师的勤王军队已经源源不断地奔往建康,他们共推柳仲礼为大都督,统率各路援军。梁朝的国运,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

一场恶战之后,柳仲礼几乎手刃侯景,叛军将领也一刀砍中了柳仲礼的肩膀。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经此一吓,“勇力兼人,少有胆气”的柳仲礼竟然丧胆,再也不敢出战。更令人愤慨的是,官军初至建康,百姓携老扶幼,接应王师,但是缺乏约束的官军,军纪竟然很快变得比叛军还要败坏,自此,士民寒心。

再看台城之内,剛刚被围时,逃入宫中的男女共计十多万,擐甲之士两万余。而内外断绝数月之后,城内已是尸横遍野,尚可守城者不足四千,主将羊侃急病而逝,城内粮饷物资也已全部耗尽。但是,百官军民知晓援军在外,仍然怀抱最后的希望。为了鼓舞士气,梁武帝在太极殿前筑坛盟誓,上告天地,台城内一片悲壮气氛。怎奈作为援军统帅的柳仲礼,拥兵数万,却只知在军中招揽歌妓,置酒寻欢。柳仲礼的父亲此时也被困宫内,他登上城墙大喊:“汝君父在难,不能尽心竭力,百代之后,谓汝为何?”面对老父亲的责难,柳仲礼言笑自若,依旧我行我素。时间在一点点地流走,台城最后残存的实力和士气,也在一点点地耗尽。

最后,侯景掘开堤坝,引玄武湖水猛灌台城,并下令叛军发起浩大的攻击。已经到了生死攸关之际,负责守卫台城正门太阳门的汝南侯萧坚竟然终日豪饮,随意苛责部下。月黑风高之时,对萧坚早已怀恨在心的部下引导叛军登上了城墙,守军力战不敌,台城终于陷落。当陷城的战报送到梁武帝面前时,梁武帝躺在床上,安卧不动,静静问道:“犹可一战乎?”手下回答:“不可。”武帝长叹一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一个多月后,86岁的梁武帝萧衍在台城中困饿而亡。

呜呼哀战!台城之不守,梁武帝厚爱的子孙们负有极大的责任,他们或作壁上观,或忙于割据,或相互攻击,他们恐怕都希望梁武帝死去,进而重新进行权力的争夺;台城之不守,梁武帝宠幸的援军统帅柳仲礼负有直接的责任,他“壮气外衰,不复言战。神情慠佷,凌蔑将帅”“论者以为梁祸始于朱异,成于仲礼”。

伟哉斯功!台城之坚守,历时四个半月,羊侃居功至伟,唐朝史臣姚思廉赞誉羊侃:“竭忠奉国……可谓志等松筠,心均铁石,古之殉节,斯其谓乎!”

在历史上,如台城陷落这样悲凉的往事,却因为有了羊侃这般的松筠铁石,而正义长青、忠节不朽,给人以激励。写到这里,笔者的眼前又浮现出了那被叛军重重包围的猎宫,那以身为盾、绝不倒下的蒙挚,甚至羊侃与蒙挚的形象,在笔者的眼前,竟然相互交织了起来。

在《琅琊榜》剧中,蒙挚是大梁第一武功高手,位高权重的禁军大统领。他虽是赤焰旧人,但因秉性纯良、正直英勇、忠君爱国,获得了梁帝的信任。他一腔衷肠,不怀二心,即使在内监被杀一案中无辜受罚,对梁帝也无丝毫怨愤。蒙挚固然是忠臣,但又绝非愚忠,他明辨是非,心向正义,铁汉柔情,不离左右地守护着其视为兄弟、体弱多病的梅长苏,走在布满荆棘的雪冤之路上。

回看羊侃(496-549),作为泰山梁甫(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他有着北方汉子的魁梧身材。羊侃擅长轻功,能在壁上行走,可直上四丈高,左右横行七步;羊侃臂力过人,能使六石强弓,曾将长有八尺、粗有十围的几个石人互相撞击,打得粉碎。台城守卫战中,羊侃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他以家财犒赏部曲,鼓舞士气;他见招拆招,屡败叛军的攻围。侯景以被俘的羊侃之子羊相威胁,羊侃以“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为报,并引弓射子。

“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的羊侃,忠诚不贰、武艺卓杰的蒙挚,一则守义以殒,一则临危不挠,真可谓相互辉映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胡阿祥解说<琅琊榜>》一书)

猜你喜欢

台城萧衍建康
商山银花
长寿皇帝萧衍养生之道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孩子,我们一起漫步身旁的风景
山中宰相
梁武帝出家
又见台城柳(外一首)
梁武帝为何四十年不近女色
关于“台城之炬”的双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