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苏州片子”的艺术价值
2016-05-30孙传龙
孙传龙
【摘要】:明代苏州地区的书画市场已相当成熟,书画作伪也发展到最兴盛的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地区特色,俗称“苏州片”。但“苏州片”因其一直被视为“作伪”而没有被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苏州片”的成因、制作方法、及流传至今的作品等问题开展研究,发掘出“苏州片”作伪背后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画家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智的去看待这一时期的作伪现象。
【关键词】:明代;苏州片;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书画的作伪现象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我们已知的最早的作伪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新渝惠侯刘义宗就曾悬赏重金来招买其父子二人的书法作品,“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这说明在当时已有作伪牟利之事。时至明清,民间艺术市场对书画的需求量大增,作伪现象层出不穷,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方面都比前几代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书画作伪达到了一个巅峰。明中期苏州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从而一跃成为当时全国书画创作、流通、收藏的中心。在当时的苏州中产阶级都以家里是否有书画来标榜自己的文化品味,树立文化形象。但大多富商未必真的喜爱书画,亦缺乏一定的鉴定鉴赏能力,但雄于资财,追随时尚,附庸风雅。使的书画市场十分活跃,也催生了市场中大量伪作的产生,尤其以苏州为甚。《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一书介绍:“明清时代的造假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公元1753-1820年前后)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他们所造的假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
“苏州片”亦称之为“苏州片子”,主要伪造唐宋及明代作风工细严谨的一些名家手笔。题材包括人物、牛马、花鸟和山水,多为《汉宫春晓》《上巳修禊图》及《清明上河图》之类的青绿山水人物画。其作品不是凭空而作,而是有据可查,有画可考的。虽然是伪作,但是作品风格还是很接近当时的时代风格,特别是受“吴门画派”的风格影响最大。从横向来看,“苏州片”的整体制作水平比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略高;从纵向来看,明末清初的“苏州片”的艺术水平又明显高于清中晚期之后设色俗艳,落笔粗糙的伪本。““苏州片”里很多水平较高的作品还被清廷内府所收藏, 杨仁恺著的《国宝沉浮录》列举收藏的作品中有托名周昉的《调琴曝茗图》, 李唐的《谭道图》, 夏圭的《秋江风雨图》《长江万里图》, 盛懋的《兰亭图》, 苏东坡的《御书颂》,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仙山楼阁图》《荷亭消暑图》, 钱选的《真妃上马图》《洪崖移居图》, 王振鹏的《丹台春晓图》等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文人作伪于“苏州片”中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沈德符《萬历野获编》云:“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人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谷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像张风翼与王稚登这样的文人也参与了“苏州片”的制作,可见其中应该不乏一些优秀的带有文人气息的商品画。詹景凤就在其《詹东图玄览编》中记载他在苏州商人那里所见到的一张苏州片:周昉《对镜图》一卷,长四尺,宋高宗题,内有一女捧白黑斑猫,不布景而于卷之半中上截,忽写一湖石,暗映二钩勒竹,下用石绿点五六草叶,良是一奇。惟草叶却未奇,此于姑苏卖骨董者见。”“赵伯骕《谢安携妓东山图》,大幅,全绢,重著青绿泥金,然用大青石绿,如墨之化而色甚鲜,自未见有青绿如此者,可谓善用之极矣。但皴虽草草不着意者,气乃实粗,无超逸之趣,人物树木工而近于浓俗。于云水尤劣劣,已落元人胡廷晖之俦。”
显而易见,“苏州片”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能以偏概全。“苏州片”在明朝的出现与盛行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对于“苏州片”的作品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例如,杨仁恺谈到:对苏州片的概念似宜分别对待, 不当一概排斥。这些年来看过不知多少此类的作品, 确有佳品, 有不亚于二三类画家的, 如果长此收藏起来,不加研究和展出, 未免可惜。
一味地将“苏州片”列在作伪行列很显然极端且片面的。并且”苏州片“并非皆为亦步亦趋之仿品,部分作品乃取材于当时流行的木版画,并模仿当时流行的名家书画风格,假托以名人绘制而成,流行于富裕市民和读书人阶层,不能简单地划为欺世盗名的伪作。事实上,一些以先贤事迹,佛道故事,孝经故事为题材的册页,作为中国最早成型的连环画,托以名人印款,制作精良,是民间画师学习和模仿士人画的成功之作,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出品于明代万历二十年的《圣绩图》,就是用连环画的方式再现了孔子的一生行迹的优秀作品。共计有图三十九幅,文字一幅。整体观之,绘画精致不苟,人物神态传真,淡雅庄重与妩媚艳丽相结合。题字小楷,笔墨颇具功力,与绘画相得益彰,是代表当时人物绘画水平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明代和清初的“苏州片”有很多被后世收藏者视为真迹而珍藏。万历时期进士张泰阶曾编成《宝绘录》一书,集晋、唐至明代书画共200多件,其中有“元四家”和“明四家”,宣称书中丹青墨宝皆“稀世真品”。后来被人揭穿,此书所载书画皆伪作。从这看出明代中晚期书画仿品之泛滥的同时,也部分反映了有些“苏州片”足以以假乱真。如李志超先生在他的《古旧字画鉴别法》一文中说:“苏州片子有很好的,清朝的收藏家,有的误认为是宋画,用上自己的收藏印并刻在书上,后人发现后认为笑话。其实这并不是笑话,这说明画苏州片子的人的确有不少高手,因为他们也是一辈子画画,怎么就不及前人呢。不过时代风格不同就是了。”
同时,由于真迹罕见,苏州片,尤其是晚明至清初时期的细路仿品,对于后世平民出身的书画家在临摹和学习前人绘画的过程中,起到过积极作用。苏州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权贵和富商阶层对艺术教育资源的垄断,拓宽了许多优秀作品的传播范围,让下层劳动人民也有机会受到艺术的熏陶。
晚晴时期兴起的海上画派画家中,大都出身贫困,接触和见到古人真迹的机会甚少,不少是在学习和临摹明代苏州片作品的过程中成长为画家的,但在当时,他们没有意识到是二三百年前的仿品,自以为是真迹。早期海派名家周闲与任熊为挚友关系。据《任处士传》,任熊“留范湖草堂三年,终日临抚古人佳画。略不胜,辄再易一缣,必胜乃已。夜亦秉烛未尝辍,故画日益精"。周闲先人世代为低级军官,任熊出身贫困家庭,都不可能接触或收藏诸如陈洪绶、恽寿平一类名家作品的机会。他们所临摹和学习的作品,最大的可能就是苏州片一类的高质量前代仿品。
综上所述,明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收藏书画之风的盛行、收藏群体的扩大及书画市场的活跃催生出书画作伪的现象。“苏州片”形成了自己的地区特色,已经成为苏州地区作伪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其作为伪本加以研究。明末清初时期“苏州片”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课题。大量“苏州片”的流传给后期画家提供了临摹和学习前人的机会,给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为“苏州片”正名,挖掘出明朝“苏州片”蕴藏的艺术价值是我们在今后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金库.南画北渡—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研究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 杨莉萍.苏州古旧画价亦高 [J]. 艺术市场,2008,7:98-101
[3] 李亚玮.仇英绘画艺术的传播 [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