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幻文学跨文化传播力的构建

2016-05-30苗寿超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三体

摘 要:本文以《三体》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为理论框架,从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受众三个层面,解读该作品具备的强大跨文化传播力,探究《三体》小说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文化基因,并藉此为中国科幻文学构建跨文化传播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力;中国科幻文学;《三体》

一、引言

在当今国际化大环境下,文学交流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

2015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其代表作《三体》第一部英译本问鼎第73届雨果奖,这也是亚洲科幻小说首次获得“科幻届的诺贝尔奖”。此次获奖不仅证明中国已经有能力向国际上输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绝佳范例。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中重要分支,已渗透到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到外交、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本项目即以跨文化传播为理论框架,从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受众三个层面,解读该作品具备的强大跨文化传播力,探究其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文化基因,并藉此为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国门提供参考。

二、跨文化传播力的定义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1959年,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才标志着该学科的真正诞生,他也首次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这其中既包含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及其对不同主体的影响。

从传播能力与传播效力两方面来说,传播力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即传播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所以,传播力的衡量,应当通过对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手段作用于传播客体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获得。而“有效传播”即是指使目標人群精准有效地接收到传播者的意图。

基于对跨文化传播的概念的分析和对传播力的理解,跨文化传播力即为传播主体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

三、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简介

20世纪初,梁启超、鲁迅等首次将此类文学译介到中国。当时的进步人士更多是将其作为启蒙工具,用以宣传强国梦想。

随后中国科幻文学由于政治、社会动荡等原因多次被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的工具化色彩依旧,继续发挥其科普作用,《十万个为什么》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一直到70年代,科幻文学都是在归属儿童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显得相当幼稚。“文革”后,科幻文学复苏,王晋康、吴岩、刘慈欣等一批青年科幻小说家涌现出来。但“精神污染”运动却使科幻文学再度消沉。到了90年代,政治运动远去,科幻文学再度迎来短暂的春天。进入千禧年,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西方奇幻文學的再度抢了科幻文学的风头。

从晚清、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90年代的几次科幻文学热来看,每一次的复苏并未传承和积累前一次繁荣期的成果,从而导致中国科幻文学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时过境迁,《三体》再度催生了科幻文学热。同时,随着对外文化的开放,国内出版环境逐渐宽松。西方的科幻作品也为中国科幻文学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今日的中国恰如美国上世纪初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

四、中国科幻文学跨文化传播力的构建—以《三体》为例

(一)传播内容是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基础

1.新鲜的中国元素

长期以来,在科幻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霸主地位,中国没有太多话语权。但也因为这一原因,使得外国读者,尤其是北美的科幻书迷们,早已经习惯了他们本土的科幻文学叙事模式,一如好莱坞影迷熟悉西部片。

《三体》对于外国读者而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承担拯救世界的职责。这三部曲在诸多方面都能激发欧美观众的兴趣,比如文革叙事,比如反派人物出于对人类整体的失望而企图毁灭全人类,比如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政治博弈。这种以亚洲特色文化背景讲述欧美主流价值的故事也同样赢得西方评论家的好感。

以宇宙政治博弈为例,《三体》之中的制衡思想非常具有东方特色。《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思维被引入宇宙政治博弈之中,为这场宇宙力量之间的较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烙印。第二部中,罗辑引入宇宙中的其他未知力量的进行威胁,以形成力量平衡,吓阻三体人对地球的入侵,此一谋略背后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运用了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相克”——事实上,“面壁”、“破壁”的设置,近乎“保密”、“解密”的思维方式,尤其涉及东方政治思维不透明的特征。

2.深刻的人文关怀

“黑暗森林法则”被视为刘慈欣最精彩和最富想象力的设定。作者假设,宇宙中所有文明都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所有文明都在不断扩张,但宇宙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因此,所有文明最终都会陷入对宇宙物质的争夺,而不同文明之间无法判断彼此究竟是否怀有善意。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将两者一一对照,我们会发现,人的自我保全对应宇宙中文明将生存视为第一要务;所有权的排他性对应宇宙物质总量的有限性;人的语言不可信对应猜疑链原则。可以说,刘慈欣是在宇宙的尺度上展开了霍布斯的理论。

科幻小说从诞生之出,它就在关怀人类共同生活的重大问题。如果说鲁宾逊殖民孤岛、俘获星期五更多是由于对基督教文明的自信和对传统美德的继承,那么凡尔纳的主人公则象征着欧洲文明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科幻小说诞生之初关怀的重大问题便是新技术成就在这一秩序成型期如何定位的问题。

随着世界文明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科幻小说的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阿西莫夫为银河系帝国勾勒出的宏大历史颇似维柯-赫尔德-斯宾格勒一脉文明史所要探寻的主题,《银河帝国三部曲》要处理的文明史主题,恰似对欧洲文明长久以来的一种总结。

科幻作品关心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但它未必是描述美好前景的温馨童话,未必是以人文主义信念和历史进步论为“中心思想”的宣传作品。《三体》同所有伟大作品一样,真实地反映人性中的善与恶、黑与白、光与暗,并在情节中对此加以深切的关怀与探讨。刘慈欣强大的幻想力为这种关怀搭建更宏大的平台;硬科幻的科学底色,更为其探讨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传播手段是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方式

1.译介传播扫除语言障碍

在小说推广的过程中,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作为优秀的华裔作家,刘宇昆曾两度获得“雨果奖”,一次获得“星云奖”。在进行科幻文学创作的同时,他还进行科幻文学翻译。从一名科幻译者的角度来说,他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对中国文化也非常熟悉,翻译语言简洁精准,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科幻文学译者。

在处理中国特色内容时,译者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根据内容本身并站在外国读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处理每一个不同的中国特色词汇。比如说:红卫兵(the Red Guards)、文革工作组(the Culture Revolution Working Group)、工宣队(the Workers Propaganda Team)。这些专有名词都是非常有中国特定年代特色的词语。在翻译时,译者选择了直译。虽然读者第一眼看过去可能会觉得比较突兀,但是基于这个大时代背景,所以对于出现一些陌生的说法也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这些词都是高频词,之后在书里再出现时,读者就会习以为常了。

而在处理比喻的内容时,译者兼顾读者的接受程度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如说,牛鬼蛇神,首先出现这个词时刘宇昆进行了选择性直译,“Monsters and Demons”,而当它再次出现时作者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those Monsters and Demons who were not intellectual”,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读者能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同时又体现出原文作者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

2.意见领袖推动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们影响着受众的接受度,介入大众传播之中,并加快了传播速度。在《三体》的传播过程中,美国科幻文学作家率先承担起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曾不遗余力地在座谈会、媒体见面会上宣传《三体》,其2015年5月发表于社交网站Live Journal上题为“Reading for Hugos”的博文——也是《三体》一书的读后感,在美国科幻读者圈引发强烈影响,有107条留言和三百多次互动评论,随后马丁的书迷开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进行大量转发,仅这篇博文的热度就持续了十五天时间,该博文还发表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影响广泛。

随后,2015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刊登了Yevgenia Nusinovish的一篇书评,文章以“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为题,点评了《三体》。与此同时,《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在2015年11月号上也刊登了一篇由Nicky Dean撰写的关于《三体》的书评。依托对于《三体》英译本的研究,国外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对于《三体》所表达的思想内核的探究。

(三)传播受众的主动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助推器

传播效果是衡量跨文化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播效果有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传播只要受传者得到了信息就行,有的传播却能改变受传者的态度、观念和思想等,进而影响他人,包括传播的主体。传播效果有时是疾风骤雨式的,有时是潜移默化式。正像施拉姆说的,“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说出任何特定时间的特定项目所有特殊的效果,但其长期的效果将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所有时日之中。”

《三体》第一部出版于2008年,起初只是在小众的科幻圈里传播,第二部出版后,逐渐在IT界走红,这尤其得益于几位互联网大佬的大力推介。鉴于第三部有大量硬科幻元素,出版社原本不抱太大期望,但刚好碰上“微博元年”,一批以互联网和媒体从业者为主的微博红人们的大力传播使得这部优秀的小说为更多的普通网民所熟知。在这样传播影响逐渐发酵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正是得益于每一轮读者的主动推广,才推动着这部小说走进千家万户。

2012年,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与刘慈欣签约,该公司成为《三体》英文版在北美的中方代理。也因为中教图在《三体》英文版出版前后的持续运作,法国南方出版社等多国知名出版社相继前来与其签约合作。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我们还将看到更多语言版本的《三体》小说的出版。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播内容是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基础,丰富的传播手段是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方式,受众的主动传播将成为跨文化传播力构建的有效助推器。《三体》的成功过带动了国内科幻文学的复苏。但仍缺少下一部像《三体》一样现象级的作品的诞生。

在新媒体时代,未来科幻文学更应该重视与科幻影视、互联网的结合。科幻影视会培养出更多的观众,进而反哺科幻文学。

多元化的科幻产业有助于推动科幻文学的创作,形成了包括舞台演出、主题公园、电影、动漫、游戏、城市设计、科幻教育等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三体》电影项目备受瞩目。国内还有其他导演——如宁浩——也在筹备他们的科幻新作,预计未来3~5年国内会涌现多部科幻电影,这也许会为中国的科幻电影产业开一个好头。

在这样强烈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中国的科幻文学粉丝群必将成为优秀国产科幻小说的第一波助推器,網络舆论也是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有了《三体》成功的海外出版经验,译介传播也必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徐皞亮.科幻小说《三体》跨文化传播分析[J].新闻前哨,2016.2.

[3]黄芳芳.《三体》后,中国科幻文学出路何在?[J].经济,2015.

[4]刘志荣.刘慈欣《三体》中宇宙政治学的本质[J].虹膜,2015.8.25.

[5]张笑宇.《三体》:解读人类最残酷的生存智慧[J].青年力,2015.8.29.

[6]李林倩.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研究[J].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

作者简介:

苗寿超(1994—),男,江苏省宝应人,中南大学2013级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语系)

猜你喜欢

三体
《三体》中的物理学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时间永生, 人生何存
《三体》中的物理学
中国图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科幻小说《三体》为例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三体》获雨果奖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21-三体综合征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干预个案研究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