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

2016-05-30孟袁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资源

孟袁

摘 要: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持续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通过法律制度、价格体系、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确保循环经济得以正常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资源

中国政府2016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保障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保障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订一系列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

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

(二)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地低估是我国资源严重浪费的根源,而其根源又在于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损失以及资源的过早耗尽是子孙后代投入多少倍也难以挽回的。因此,要加快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真正体现出资源的价值。

政府需要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就是通过政策调整,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

(三)绿色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创新保障

绿色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守护神,应贯穿于资源开采,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消费及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关键所在,企业应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设计,树立绿色品牌。在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做到“清洁生产”,使企业具有可持續竞争优势。

(2)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信息,应以环境保护为首选目标。无论在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和包装风格上,都要力求简单,充分考虑对环境无毒害和可分解成能再循环的原则。

(3)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已成为21 世纪的潮流,标志着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对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要求企业生产、销售绿色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高涨,企业应不断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

(4)绿色GDP 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出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四)政府引导、共同参与、普及环保教育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我国亟待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为了治本,必须把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并应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运用生态学、资源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居安思危,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创新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