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锁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6-05-30杨练段海艳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杨练 段海艳

摘 要:本文从资源依赖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中国转型经济下连锁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选取创业板49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连锁董事的年龄、任期、技术连锁董事以及执行连锁董事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董事的平均年龄越大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投入,连锁董事的平均任期,技术连锁董事的数量,执行连锁董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本研究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连锁董事 资源依赖理论 技术创新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出口贸易显现危机,行业下行趋势严峻,许多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现象屡见不鲜,大企业也陷入经营困境,而技术创新成为这些企业摆脱困顿的首要选择。技术创新需要资源的投入,公司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行径息息相关。董事会服务于企业,决定企业经营计划与投资方案,发挥制定企业战略并领导实践的职能。董事会领导类型、组织资历、组织凝聚力、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创新和创造力的发挥。企业战略抉择与董事会团队的认知、阅历以及价值观密切相关,而董事团体的平均年龄、任期、职业经验等特征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力与物力方面,但对公司治理结构中连锁董事这种非正式机制的关注不足。连锁董事是指个体成员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董事会任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业间关系。Burt(1980)最早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连锁董事的规模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绩效时,发现连锁董事对财务绩效发挥着正向积极效用。任兵(2005)从阶层凝聚理论出发发现,企业管理者通过连锁董事网这个组织平台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内部治理和通过连锁董事网这种外部治理的相融合。彭正银、廖天野(2008)从公司治理机制分析入手,认为企业引进连锁董事可优化董事会结构来间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同时发现连锁董事数量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因此,连锁董事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连锁董事供职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管理层,在技术创新投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叶丹、谢卫红(2009)在探讨连锁董事如何影响企业集团知识扩散时,认为企业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可以通过连锁董事有意识地从先进企业向有关联企业转移。Yue (2011) 在探讨连锁董事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发现,企业通过连锁董事来互相学习,影响战略的制定,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连锁董事网络密度,中心性与企业多元化战略呈正相关,但连锁董事比例呈负相关。朱金菊,段海艳(2013)以深交所中小板69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论证了连锁董事数量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Benjamin(2014)在研究中指出连锁董事的额外能力可能会帮助企业获得高新技术。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越高对技术创新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作为高级别内部董事的执行董事是否对技术创新更为关注还有待考证。技术密集型企业董事会拥有更高内部董事比例,这些董事具有专业的技术与经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因此,内部董事中执行董事兼任其他企业董事是否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连锁董事中从事研发与技术或者有过工程科研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历的技术董事是否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董事的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团队的学识、阅历、行业经验等,这些因素与企业技术创新偏好息息相关。基于财务与职位风险的考量,年长的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并不感兴趣。董事的年龄越大越偏向于保守战略,对高风险项目避之不及,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大且不能产生即时效应,导致年龄高的董事不愿意尝试从长远来看能为企业带来高效用的技术创新活动,这就阻碍了企业成长。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2015)以创业板2010-2013年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证明了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越不利于企业成长;从另一方面来说,年长的董事在学习能力和尝试接受新事物上随着年龄越大而越艰难。年轻的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应变能力强、对新事物反应接收快,能为企业带来前沿思维,创新力量,为企业壮大增添活力。因此,本着个人偏好和企业发展宗旨考虑,年轻董事会倾向于尝试新奇,乐意冒险,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独立董事越年轻,对新事物越感兴趣,也越有激情和冒险精神,越易于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因此,我们假设:

H1:连锁董事越年轻,越倾向于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在公司治理中,董事的学识、阅历以及价值观等决定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质量,而董事任期影响着这些意识形态的形成。任期越长越有利于高管思维体系的形成、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胆识的壮大。连锁董事在企业任职时间越长,對公司的财务概况、盈利能力、成长潜力、经营目标、企业愿景以及企业文化等就越能了解,制定出发展潜力大的战略,其中就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其次,连锁董事任期越长,高管团队的凝聚力会越强,彼此之间信任度会越高,合作就越默契,所制定的战略也就越容易得到支持,尤其是对企业发展利好的技术创新战略;最后,供职高层时间久,任期长的连锁董事对行业发展状况越明了,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规划企业目标时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来创造绩效。王永明,宋艳伟(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技术创新投资关系时也论证了独立董事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呈正相关。因此,我们假设:

H2:连锁董事任期越长,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高。

技术创新是当今企业迈进行业成功典范的根源。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不足,并不是缺乏优秀的创意,而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决定了最终的结果。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症结在于企业过度重视技术因素,而在创新体系中的组织因素等诸多非技术因素关注较少。企业组织负责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而作为企业组织中流砥柱的董事会是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主体。高水平、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团队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创新活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预期能够带来的收益,能够识别市场,监管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董事会成员的专门化程度、职能差异性、专业性、对变革的态度、技术知识来源、管理密度、资源的宽松性、外部的交流、内部交流与技术创新都存在正相关。连锁董事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无可限量的价值,而拥有技术创新学习经验和工作经历,从事过与工程科研工作的连锁董事为企业带来的创新价值更是不可估量。韩忠雪(2014)实证研究证明,拥有技术高管与技术董事的企业与技术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张萌萌,段海艳(2015)以创业板35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拥有更多技术专业背景高管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也会相应的增强。王光荣,李建标(2015)以2011年和201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证明了技术连锁董事有益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技术连锁董事身兼其他公司高管,掌握其他企业核心技术信息,且拥有技术创新专业知识与经验,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资源与企业战略有效整合,形成先进的系统的技术创新理念,提高战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迎合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走在行业前沿。所以,技术连锁董事的习惯倾向会更多的关注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也会增加,以此来影响公司治理。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3:技术连锁董事数量与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

Granovetter(1973)认为企业间的联结关系根据彼此合作交流频率、情感传输力度、紧密程度、利益共享程度可以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联结的强度作用于信息传递的深度以及广度。阶层领导理论认为,背景、目标、面临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方式相类似的企业精英能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关系网络,精英间的知识、技能、经验、价值观等众多要素也是通过此网络进行传递。精英中的连锁董事易于形成管理层凝聚。管理层的凝聚益于连锁董事间公司治理理念等高层战略信息的传递。因此,供职于其他企业执行董事的连锁董事形成企业间强联结关系,可以为其连锁企业在战略制定与实践上提供建议与支持。Richardson(1987)基于企业高层战略决策与董事个人网络关系凝聚两个角度研究连锁董事效用,对加拿大200强企业1963-196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只有因连锁董关系形成的企业间强联结才会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OHagan和Green(2004)对美国与加拿大企业1976-1996年空间互派连锁董事如何作用于企业间知识传递效用时发现,美国企业连锁董事所形成的强联结关系利于企业间信息传递,而连锁关系成熟度较低的弱联结的加拿大企业决定了其较弱的信息传递力度。信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技术创新属于难以模仿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这就需要通过某种媒介进行传递。连锁董事承载着传递信息的职责,而身兼其他企业执行董事的连锁董事身处高层,掌握着企业的核心信息,更易于技术创新等隐性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连锁董事中的执行董事决定企业发展战略,会更关注促进企业进步的技术创新知识。因此,我们假设:

H4:因执行董事兼职形成的企业间强联结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创业板49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搜狐财经网以及上市公司官网,收集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498家上市公司截面财务数据和董事会成员信息。由于一部分企业信息公布不完整,最终得到425家企业数据。最后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实证检验连锁董事团队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

2.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企业技术创新(R&D)。常用的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度量企业技术创新。(2)解释变量:连锁董事年龄(AGE)、连锁董事任期(TENU)、技术连锁董事数量(TED)和执行连锁董事(EXD)。连锁董事关系形成的企业间强联结,我们用执行连锁董事来界定,即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服务于其他公司执行董事岗位的连锁董事,其中上市公司有执行董事为1,无的为0。(3)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资产结构(ADR)、股权集中度(OC)、盈利水平(PROF)、地区(ARE)。企业规模采用创业板上市公司2014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对数;企业资产结构利用资产负债率来度量;盈利水平采用的是主营业务增长率(GR)和市盈率(PE)来度量。具体变量见表1:

表 1 研究变量定义表

变量类型 变量代码 变量名称 定义

因变量 R&D 研发投入比 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

解释变量 AGE 年龄 连锁董事的平均年龄

TERU 任期 连锁董事的平均任期

TED

技术连锁董事 连锁董事中,拥有过技术和研发学习经历或工作经验,从事过与工程、科研、生产制造等职称相关工作的董事来定义技术连锁董事

EXD 执行连锁董事 董事兼职其他公司执行董事,有的为1,无的为0

控制变量 SIZE 资产规模 年末资产总额(取自然對数)

ADR 资产结构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OC 股权集中度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PE 市盈率 股票价格/每股收益

GR 主营业务增长率 (本期末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ARE 地区 中东部为1,中西部为0

四、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本文使用SPSS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连锁董事的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表2显示来看,连锁董事团队整体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即研发投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连锁董事的平均年龄与研发投入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8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连锁董事的平均任期与研发投入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6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技术连锁董事与研发投入呈中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148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执行连锁董事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25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与控制变量比较合理,是切实可行的。

表 2 相关性分析

R&D AGE TERU EXD TED SIZE ADR OC PE GR

R&D 1

AGE -0.084* 1

TERU 0.186** -0.064 1

EXD 0.125** 0.095* 0.077 1

TED 0.148** 0.156** 0.034 0.352** 1

SIZE -0.098* 0.014 0.156** 0.021 0.004 1

ADR -0.316

** -0.014 -0.028 -0.037 -0.031 0.436** 1

OC -0.168

** 0.021 0.004 -0.022 -0.073 -0.106

* 0.044 1

PE -0.021 0.015 -0.048 -0.097

* -0.043 -0.145

** 0.020 0.018 1

GR -0.118 -0.148

** -0.001 -0.029 0.004 0.218

** 0.209

** -0.054 0.043 1

ARE 0.090

* -0.043 0.026 0.001 -0.072 0.030 -0.029 0.045 -0.090

* 0.058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所有模型F值都是显著的,实证检验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效果不错。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调整R2为0.123。模型2在加入解释变量连锁董事平均年龄后,调整R2增加到0.139,拟合优度提高了。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07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连锁董事平均年龄越高越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验证了假设1。模型3加入解释变量连锁董事平均任期后,调整R2也增加了0.038。连锁董事平均任期的回归系数为0.427,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连锁董事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任期越长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也会相应加强,这就验证了假设2。模型4加入解释变量技术连锁董事后调整R2比之前0.123增加到0.142,但拟合优度没有年龄与任期效果明显,技术连锁董事回归系数为0.116,在5%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3即技术连锁董事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模型5加入执行连锁董事后调整R2为0.140,效果与技术连锁董事相似。执行连锁董事的回归系数为0.112,在5%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假设4即拥有执行连锁董事而形成的企业间强联结关系有益于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模型6在加入解释变量前调整R2为0.123,加入后为0.163,拟合优度越来越高,说明连锁董事平均年龄、任期、技术连锁董事、执行连锁董事都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显著相关性。

表 3 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SIZE 0.321 0.370 -0.110 0.318 0.318 -0.035

ADR -0.137*** -0.134*** -0.124*** -0.136*** -0.137*** -0.124***

OC -0.054*** -0.069*** -0.071*** -0.054*** -0.054*** -0.070***

PE 0.032 0.041 0.037 0.031 0.031 0.042

GR -0.009** -0.014** -0.012** -0.010** -0.009** -0.014**

ARE 1.172** 1.531** 1.541** 1.722*** 1.713*** 1.497*

AGE -0.072** -0.067**

TENU 0.427*** 0.409***

TED 0.116** 0.108**

EXD 0.112** 0.101**

F值 10.376*** 9.551*** 11.193*** 8.919*** 8.874*** 8.193***

AdjustedR2 0.123 0.139 0.161 0.142 0.140 0.162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文研究结论如下:连锁董事的平均年龄越大,会降低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连锁董事的平均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企业技术董事规模越大越有益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连锁董事中有执行董事而形成企业间强聯结与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因此,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积极引进年轻董事,保持高管团队活力。连锁董事平均年龄与企业技术创新呈负相关,因此,企业应引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年轻人,优化董事会结构。年轻董事一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能够为企业带来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做提出贡献;另一方面,年轻董事学习能力较强,适应新事物时间快,对新奇事物兴致昂扬,敢于探索,也勇于承担风险。因此,董事会结构年轻化对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成长大有裨益。所以,企业应该引进一些年轻董事来任职董事会。

2.保留任期长的连锁董事。基于技术创新是企业立足的擎天柱,且连锁董事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所以企业应保留任期长的董事会成员。任期长的董事对企业成长历程了如指掌,有着丰富的企业治理经验,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为企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制定战略。对于任期长且为企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连锁董事应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让其留职,并在一定限度内设置股权激励,将其个人发展整合在企业成长中,建立与企业间的心理契约,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度、使命感以及忠诚度,愿意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助企业发展壮大。

3.技术连锁董事数量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呈正相关,因此,企业应该鼓励从事技术工作或有过学习经验的董事在企业任职。一方面,积极支持在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的连锁董事为本企业工作,对其研发给予支持,促进“产学研”的有效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吸纳技术骨干为企业传播技术知识,获取技术创新资源并消化吸收,提高高管团队的整体技术创新倾向,强化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4.加大董事会中其他企业执行董事的比例。执行连锁董事形成的企业间强联结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所以企业应加大执行董事的比例。一方面来说,执行董事掌管着企业的大小事务,公司治理经验丰裕,能够很好地应对处理企业突发状况。所以,企业中执行连锁董事越多,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出诸多建议和新思路,为企业的突发状况提供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企业间因执行连锁董事的存在而形成强联结关系,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践行资源共享的理念,对技术创新方面的资源也能够优先共享,以达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Hill, C., & Snell, S. Ex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32(1):25–46.

[2]N. King, N. Anderson. 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Chichester: Wiley. 1990,(10):81-100.

[3]Hambrick, D.C., Mason, P.A.,Talke 2010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4]Mizruchi, M. S., Stearns, L. B.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J]. Admin Sci Quarterly,1988(39):194-210.

[5]Burt, R.S. Cooptative corporate actor networks: A re- considera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involv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25): 557- 581.

[6]任兵. 連锁董事的企业间网络与公司治理[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1):38-42.

[7]彭正银,廖天野. 连锁董事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内在机理视角的探讨[J]. 南开管理评论,2008,11(1):99-105.

[8]叶丹,谢卫红. 连锁董事在企业集团知识扩散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3):76-78.

[9]YANG Yue,YE Jin-jin.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 and Firms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Perspective of Strategy Learning[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2011,(232):87-94.

[10]朱金菊,段海艳. 连锁董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3,(12):91-93.

[11]Benjamin Balsmeier, Achim Buchwald, Joel Stiebale,Outside directors on the board and innovative firm performance [J]. Research Policy,2014,(43):1800-1815.

[12]Baysinger, B.D., Kosnik, R.D., Turk, T.A.. Effects of board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R&D strate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1):205–214.

[13]Coles, J.L., Daniel, N.D., Naveen, L.Boards: does one size fit it al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2):329–356.

[14]Tihanyi L,Ellstrand A E,Daily C M,et al.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

[15]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5,(36):46-49.

[16]王永明,宋艳伟.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5(28):94-97.

[17]Allen M.P. Managerial Power and Tenure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J]. Social forces,1981,(60):482-494.

[18]Barker V. L. ,Mueller G. C.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 R&D Spending Author[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6):782-801.

[19]F. Damanpour.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 - 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34(3):555~590.

[20]韩忠雪,崔建伟,王闪. 技术高管提升了企业技术效率吗?[J].科学学研究, 2014,(4):559-568.

[21]张萌萌,段海艳.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5,(2):51-57.

[22]王光荣,李建标 技术连锁董事能促进技术创新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5):69-81.

[23]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79.

[24]Burris.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nd political cohesion among corporate elite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5, 111(1):249- 283.

[25]R. J. Richardson. “Directorship interlocks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7,(32):367-386.

[26]Sean B OHagan, and Milford B Green. Corporate knowledge transfer via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J] .Geoforum , 2004,(35):127- 139.

作者简介:杨练(1990—)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会计学 ;段海艳(1972—),女,山西临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学院博士,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会计系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公司治理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204704/G0202),2013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4-YXXZ-17).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