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的对比
2016-05-30牛月莹
牛月莹
内容提要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顾永歌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首先学会了说话,为了表达更加深厚的情感而学会了唱歌。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从古至今,我国的音乐发展不断借鉴西方优秀的音乐教育模式和声乐理念,产生了不计其数的著名音乐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下,中国声乐文化不甘落后,逐渐登上世界的舞台,并占得一席之地,特别是国粹——京剧,更被西方所推崇。青衣旦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种,主要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小,行动比较稳重。“青衣”唱法是在京剧舞台,乃至中国戏曲舞台中经久不衰,是中国声乐艺术的精华。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尤其是声乐艺术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研究“青衣”唱法。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西方声乐艺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典型代表是“美声”唱法,它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京剧“青衣”唱法和“美声”女高音唱法都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唱法。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京剧“青衣”唱法和“美声”女高音唱法进行对比,探究出两种唱法的精髓所在,为我国音乐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青衣美声唱法比较
1.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概述
1.1京剧“青衣”概述
京剧是中国艺术文化的象征,是“国剧”,享誉海内外。京剧在北京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角色行当的划分非常严格,从最早期的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归化成现在的生、旦、净、丑四大行,旦角里的正旦俗称青衣。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表演艺术,而青衣最注重的便是唱功了。京剧中青衣这一旦角的歌唱方法称为京剧“青衣”唱法。
青衣的扮演者常穿青色的褶子,主要扮演的是庄重的青年和中年妇女。青衣扮演的角色性格一般很文静和典雅,其表演动作幅度小,行为比较稳重。以前的青衣一般是男性扮演,所以都是用假声在唱,用来区分性别。“青衣”唱法中的念白都是念韵白,不念散白,唱的任务十分繁琐。“青衣”唱法要求韵味浓厚,风格鲜明,声情并茂,流派明显。
1.2“美声”女高音概述
“美声”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美声,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歌声,其音乐风格丰满、松弛和圆润,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但以柔为主。女高音是美声唱法的一个声部,根据音色的不同,分为:花腔女高音、柔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
2.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的对比
2.1呼吸比较
好的唱法与呼吸的功力密切相关,可以说呼吸是唱法的支柱。两种唱法都非常看重呼吸的重要性,但同时对呼吸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任何一种唱法都以呼吸为动力,唱歌的呼吸与一般的呼吸不同,通常把唱歌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青衣”唱法和美声女高音唱法都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式。“青衣”唱法讲究的是“气沉丹田”,就是要是把气深深吸入肺部,垂直贯通。“美声”女高音唱法要求歌唱者将自己的声音频率达到最高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呼吸时,一定要保持深呼吸的状态,使得气流到达肺部,胸腔感受到明显压迫感。再释放。其实这两种唱法都是要求气息下沉。
两种唱法的呼吸方式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其呼吸深度和用气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京剧“青衣”唱法中.歌唱者吸气的时候腹部会凸起来,唱的时候腹部慢慢的收缩,从而呼出气息。同时歌唱者在歌唱的同时会伴随着乐器声做出其他的表演动作,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歌唱的过程中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和压迫感。因此,
“青衣”唱法的歌唱者呼吸的气量是一直变化的,其分配肯定也是不均匀的,不需要保持太多的气量。“美声”女高音的歌唱者必须保持足够的气量,吸气时腹部和肋部向外扩张,吐气坚实有力,并且这种唱法的特点决定了歌唱者在舞台上保持放松状态。
2.2发声比较
京剧“青衣”唱法和“美声”女高音唱法都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式。但是,真假声所占比例、声音的连贯性和声带变化都存在差异。
在京剧中,用大小嗓代替真假声的称谓,大嗓即真声,小嗓即假声。一个好的青衣旦主要以小嗓为主,大嗓为辅。青衣唱法在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幅度小,振动比较平缓,发出的声音既甜又脆,正好也符合青衣旦角色的特点。京剧“青衣”唱法的风格要求抑扬顿挫,这就使得歌唱者必须对喉咙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紧缩张开自如。
“美声”女高音唱法也是真假声相结合,但是真声所占比率远没有京剧“青衣”唱法那么高。美声唱法中的假声成分随着音调的增高而增加,音调越高,假声就越多,这跟一个好的青衣且正好相反。美声唱法的总体风格强调歌唱者的声音连贯自如,而不是抑扬顿挫。这要求女高音在歌唱的时候,必须将呼吸、共鸣、语言等技巧与声音的连贯性保持一致。文章前面提到过美声唱法要求歌唱者在舞台上保持放松状态,这也要求歌唱者喉咙不能紧张,而应该是舒畅的,因此其喉咙的用力必将小于青衣唱法的歌唱者。声乐中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即“微颤”,京剧中是没有提及的。通常,流畅、稳定的微颤是评判一个优秀美声女高音唱功的标准。
2.3共鸣比较
共鸣有两种意思:一是物理上的共鸣,即物体因共振而发生的现象;二是心理上的共鸣,即由于他人的某种情绪而使自己也产生相同的情绪。本文所说的共鸣比较是指第一种共鸣的比较。没有产生共鸣的歌唱是不优美动听的,一个好的歌唱者在演唱时除了喉咙发声外,必须借助其他器官产生共鸣,使声音扩展和美化。人体产生的共鸣通常有四种:头腔、鼻腔、胸腔和口腔。音调不同,腔的位置也不同。
京剧“青衣”唱法比较注重共鸣位置,以口腔共鸣为主,同时伴以头腔和胸腔其鸣,是多个器官共鸣的结合,因为单靠喉咙声带和口腔共鸣无法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美声”女高音唱法要求歌唱者保持一股“圆柱体”的气量,这就使得其在歌唱侧重共鸣位置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气量,这与“青衣”唱法是有一定区别的。
2.4语言比较
语言是歌唱的内容和情感的流露,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对唱法的要求和影响也不同。
中国戏曲艺术历来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说要求表演者不仅要吐字非常清楚,同时也要做到歌唱的方式合理。京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化历史上的瑰宝,对于语言要求更是严格,而青衣旦又是京剧中最注重唱功的角色,所以“字正腔圆”是青衣且的基本功。汉语有四种音调,青衣在吐字时会把韵母部分进行“归韵”.演唱时遵循“以字行腔”的原则,吐字清晰,将语调和声乐完美结合,准确表达歌词的内容。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的极大差异,美声女高音基本做不到“字正腔圆”,更不用说在歌唱时做到语气的随时变化。意大利语的主要特点是元音和辅音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念出来的,只要掌握了21个字母的发音,基本就能准确表达歌词的内容,而汉语音调就有四种,很难把握准确。在意大利语中元音的发音都要比汉语元音的发音更有力、更加响亮。并且,女高音歌唱这些元音时,胸腔的扩张远远大于青衣唱法。
3.两种唱法的比较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国声乐艺术通过不断的吸收和借鉴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声乐教育方面.自20世纪西洋唱法传入我国以来,我国本着“融洋贯中”的原则,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比如金铁霖、李学全、苏凤娟等等。在歌曲创作方面,美声唱法的新思维,更加开放豁达的风格对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京剧“青衣”唱法和“美声”女高音唱法存在诸多异同,两者都是世界音乐舞台上重要的角色,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两种唱法都有互相借鉴的地方,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西洋唱法自传人我国以来,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通过对两种唱法的对比,希望能够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