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努力重点是“智能制造”
——访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总裁朱根福
2016-05-30上海国资孙玉敏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我们的努力重点是“智能制造”
——访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总裁朱根福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继续保证核电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近年来,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核电依靠实力和信誉打造了一张国家名片。中国核电企业长期以来安全运行的经验,以及在核安全上保持的良好历史纪录,已成为中国核电走向海外的重要优势。
上海电气是国内最早从事核电设备制造的集团,发展轨迹几乎与中国核电产业同步。
其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仪控仪表完整产业链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在核电质量和安全控制上,已形成自己独特管理模式。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核电集团总裁朱根福表示,随着中国核电装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质量和安全仍然是核电立足之本。上海电气集团正不遗余力地持续加强各方面管理,继续保证核电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没有质量保障,都是空中楼阁
《上海国资》:您曾说过,上海电气核电产业2014年开始进入第三发展阶段,您定义为设备制造智能化、国际化、更加专业化的二次创业阶段。为什么这样定义?二次创业有什么特点?
朱根福:核电发展的规律要求专业化管理和生产。这符合核电发展的国际惯例,也是核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
核电集团的成立是我们顺应专业化要求的一个体现。集团成立后,我们的核电制造更加专业化,核电集团的所有业务都与核电有关,精做核电。
为了更加专业化,我们把“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一体化”是实现资源整合、高效利用,推动核电产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是一场管理的优化和改革,通过有效的管理,它能带动我们核电产业竞争优势的全面提升。
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堆内构件
去年3月中旬,核电集团质量保证体系一体化运行管理方案正式上报国家核安全局,质保大纲和配套的7份程序文件于8月中旬上报核安全局,期间通过多次沟通,“一体化”运作方案已经得到国家核安全局初步认可。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的管理架构、管理职能、管理制度、业务流程重建基本完成,人员基本实现顺利切换,管理职责、权限基本清晰。大家已经从“要不要‘一体化’”的讨论逐渐转向“如何做好‘一体化’”的关注与探讨,对于“一体化”战略的信心正逐渐增强。
《上海国资》:“一体化”对核电设备制造似乎很重要?
朱根福:核电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荣未必俱荣,但一损必然俱损,上核、一机床、核泵业务关联度越来越大,“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有利于全体从业人员核安全文化的全面提升。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能够再次重启是非常不容易的,全球对于核电安全的关注高于对核电发展的关注。
核电站最大的风险是运行安全风险,而设备的质量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质量是核电安全的根,也是核电企业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保障,其他都是空中楼阁。
“一体化”对企业的质量管控意义重大。企业要在制造过程中落实严、慎、细、实的核安全要求,必须确保各方面的质量、性能要求,满足相应的标准规范。转变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有利于“一体化”,更有利于质量管控。
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
《上海国资》:设备制造在核电全产业链中处于什么地位?核电集团采取什么措施更好保障设备制造的安全?
朱根福:核电全产业链包括核电站投资、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调试运行、燃料提供和回收、核电站退役等。显而易见,设备制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核电站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核电站主要包括核岛和常规岛。常规岛同普通的电站类似,不同的是核岛。核岛设备主要包括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稳压器、主泵等,都是核安全一级设备。核安全一级是个什么概念?以阀门为例。普通的阀门与核安全一级阀门,价值可能相差几倍。为什么?因为核安全一级设备对安全质量要求极其严格,要求制造过程都可追踪和记录,任何差错都要有原因分析,还要在业主方和核安全局的监控下制造。所以一般民品设备一年左右就能生产出来,而核岛关键主设备的生产却要花3倍的时间。
之所以时间这么长,就是为了更有效地管控过程的质量。
在核电装备制造过程中,企业对质量问题的态度最为重要,也是对企业管理的挑战。核电集团成立后,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和确立了“担当、诚信、透明、规范”的工作理念。
“担当”是指不扯皮推诿,勇于承担责任。
“诚信”主要是指信守承诺,要做到按期交付产品,而不是拖期了却用“图纸来晚了”“供应方材料来晚了”等原因跟业主方解释。拖期对核电站建设影响很大。一个核电站假如投资200亿元,资本金需要20%,其余可能都从银行贷款,设备晚交付一天,工程延误一天,利息损失可能高达1000万元。设备制造商如果严格控制工期,按时交付,可大大提升在业主方心中的信誉。
“透明”主要是指发生问题时主动向业主方、合作方等相关方通报。不允许把问题隐患带到核电站。对出现问题的环节,不是简单以处罚为手段,而是鼓励查找原因,并且鼓励各团队相互查找问题及发生的原因。
“规范”是指制造过程可追踪、有记录。我们的行为准则是“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不鼓励规范外执行。
目前,这“八字理念”正在员工中深化、普及,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张仲平在座位上挺了挺身子,慢悠悠地道:“做生意哪有不冒风险的?做生意如果每次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了吗?”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行这些理念,我们希望强化核安全文化,进一步确保设备质量安全可靠。
《上海国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是怎么运作的?
朱根福:在符合法规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之上,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风险预防性更强、评价结论更为精确的质量管理办法。结合潜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质量风险点识别与预防管理系统。
该系统根据以往的质量经验、以及新设备、新工艺、新人员的情况分析,识别可能带来质量风险的生产要素,并事先采取必要的技术培训、专用工装工具、工艺试验改进等措施,规避可能存在的缺陷。通过这套系统的应用,核电集团生产的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的关键焊缝--管子管板焊缝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9.9%以上,并长期稳定在此高水平之上。
同时,为了精确评价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有效性,在常规的体系监查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体系各要素、企业各部门两个维度的表现情况进行检查并评分,通过预设的权重分配方案,对企业质保体系的整体运行有效性进行量化的评价,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为直观且精确的评价方法,并通过螺旋式的纠正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适用性及运行有效性。
奠基“智能制造”
《上海国资》:目前核电集团有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管控?
朱根福:管理的核心是解决过程效率,运行质量问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显著提升传统设备制造体系管理效率,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流程,可以有效提高过程监控能力。这对任何时候都需要追踪记录的核电设备制造尤其重要。
因为核电集团刚刚成立一年多,“一体化”管理还在推进中,信息化运用还需进一步深化。
2015年,我们制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核电集团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未来实现智能化、精益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过去是解决能力问题,现在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解决效率问题,有了效率,就能更好地提升竞争力。
《上海国资》: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设备制造的升级成为必然。
朱根福:传统核电设备制造,具有离散型、长周期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智能制造”大有可为。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三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智能化、社会化生产的最新形态,是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但是,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理念的转变,ERP系统等只是工具,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也只是改造传统制造的手段。
工业4.0提供了可以提高竞争力、能力的空间,但这取决于管理基础。
现有管理工具用好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智能化。现阶段我们的重点是用好已有的信息化系统。
当然,我们已规划探讨了智能化系统,这是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必然方向。在信息化基础打好,管理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后,我们的努力重点将是“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