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法律本身

2016-05-30余涛

法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豆腐脑权威实践性

◎余涛



追问法律本身

◎余涛

《法律是什么 法哲学的思辨旅程》[日] 长谷部恭男 著 郭怡青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教授长谷部恭男的《法律是什么:法哲学的思辨旅程》,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几乎涵盖了近代法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所有难题。

所有法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要回答“法律是什么”。但通常,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无数法学家穷尽一生都在追问反思这一“元命题”,并对其进行解释。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学术论辩的过程。学者们喜欢在脑力的激荡中,展示出法律概念的复杂面向。但它又不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法律和国家、道德、宗教等范畴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法律必然是实践性的。

在回答“法律是什么”以及对法律和相关概念分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为解决日常分歧和争执提供思路和方案。比如,法律该不该规定子女应在过节时回家看父母?通奸行为应不应当受到刑法的惩处?把胖子推下桥来挽救即将倾覆的电车中多人的性命构不构成犯罪……要想在这些案例中作出恰当判断,就必须诉诸对“法律”概念的清晰认识。

说到法律,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会想到国家。按照传统的法律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它反映了法律概念的一个重要面向。

事实上,爱国不仅意味着参与国家事务,更重要的是国家事务本身是正当的、有价值的。于是,国家的良善或者说有价值与否,成为法律能否存在、个人是否应当遵守的基本前提。

基于这种逻辑,分析国家是什么,因何而正当存在,也就成为认识法律概念的基本前提。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人对国家究竟为何存在的不同论述。

在对国家存在正当性的分析中,长谷部恭男又继续提了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有国家?为什么要服从国家的命令?服从国家有没有正当理由?

2011年,网络上曾爆发过一场“豆腐脑战争”。南北各地的网友分成两派,将“豆腐脑究竟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这一话题,上升到了“派系斗争”的高度。对长谷部恭男所提几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其实和个人在豆腐脑战争中的行为选择相似。

人的行动通常都是需要理由的,所谓的“理由”就是指对“为什么这样做比较好”的解释,在面对反对意见时,通过出示理由来为自己的行动辩护,以便抵消反对意见。比如,我之所以坚持吃甜豆腐脑,一种理由是,我就喜欢吃甜的;一种理由是,在我们老家,所有人一直以来都吃甜豆腐脑;还有一种理由可能会是,专家认为甜豆腐脑更为正宗。

第一种理由是所谓的“情感性理由”,完全属于个人的直觉或者偏好,但由于个人的甜咸倾向没有对错之分,存在“价值上的不可比较性”,对行动的说明力自然较弱;第二种理由并非基于自己的判断,而是遵从多数人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共识和习惯,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第三种理由则通过诉诸“权威”来对行动进行说明,因为通常意义上,专家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其看法更有说服力。

同样,国家主张自己的权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制定法律。作为规范的法律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性理由,围绕人的行动展开。和道德理由等相比,法律之所以是一种更强的实践性理由,就在于它依靠习惯和权威来发挥作用,人的行动也因此和国家发生了密切关联。至于具体行动如何展开,国家权威的边界在哪里,则是长谷部恭男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

法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和政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纵观人类文明史,从原始的惩罚到汉谟拉比法典,从《圣经》中的戒律到古罗马法,从宗教裁判到普通法,法律的发展是社会自然发展的阶段和结果,人类始终无从逃避。也因此,追问“法律是什么”并非大而无当,它总是会和“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什么样的法律是好的法律”“法律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相伴,也与每个人的行动选择相关。从这个角度说,法律是什么,是每个人都会面对,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猜你喜欢

豆腐脑权威实践性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有一种甜
不要让别人吃亏
不要让别人吃亏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