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光曲》教学纪实(2)

2016-05-30朱国茹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月光曲鞋匠琴声

朱国茹

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主体课文。文章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把读者带入到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联想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及贝多芬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段,感受乐曲意境之美

1.读文变画。

师:(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谁来轻声地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它把你带入了怎样的画面中?(一生读。)谁来说一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还有巨浪。

师: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让语言变成画面。

2.由画想曲。

师:那么这段话中的他又是谁?

生:皮鞋匠。

师:那你们知道又是什么让皮鞋匠产生了如此美好的想象?

生:是乐曲——《月光曲》。

3.由曲及人。

师:这首钢琴曲,让你想到了谁?三年级时,我们曾与这位“乐圣”有过一面之缘。面对贵族的无礼和侮辱,他怒不可遏,拂袖而去。那天,他演奏的正是今天我们要研读的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 谁能用“贝多芬,月光曲”说一句话。可以适当加入《月光曲》的有关内容。

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师:从他的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谁还能让这个句子更具体一些?

生: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

生:听说《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1801年为一个盲姑娘创作的。

【简评】从重点段落导入,由字到曲,由曲到人,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到月光曲,巧妙自然,体现了教材前后段的联系。让学生用词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又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内容,使课堂轻松紧密,环环相扣。

4.由人入文。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一段: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生:时间不一样,文中是一百多年前,而这里是二百多年前。

师:那么到底创作时间是一百多年前还是二百多年前?可以算一算。

生:应该是二百多年前。

【简评】文中第一自然段时间是一百年前,而根据资料此曲创作于1801年,学生不难推算,距离现在已是二百多年。课标中鼓励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由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初读传说,了解创作过程之美

师:传说中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美丽的传说。自由地朗读课文,抓住要素简要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生自由地读文。)谁能试着抓住要素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散步时,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是一个盲姑娘弹的,是贝多芬的曲子,她很想听听贝多芬本人是怎么弹的。于是贝多芬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曲。之后盲姑娘激动地说道,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贝多芬就又弹了一首,这首就是《月光曲》。

师:你们认为他的叙述可以得多少分?为什么?

生:我给一百分,因为他叙述得很精炼。

生:我给九十分,我觉得他应该把月光照进窗子加进去。

师:大家认为月光照进窗子是不是要素?

生:是。

师:对呀,寻常一样窗前月,此时照进便不同,没有月亮,又何来的月光曲。表扬你,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简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印像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简要叙述月光曲谱写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力及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对传说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内容打下基础。

三、细读故事,追寻创作情感之美

1.寻找线索。

师:面对王亲贵族,贝多芬说过:“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而偶遇穷兄妹俩,贝多芬却一弹再弹,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倔强的音乐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到10自然段,画一画你认为重要的因素。(生边读边画。)谁来说一说,你认为打动贝多芬的是什么?这里边有几个关键点,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我认为听到琴声很重要,它是联系贝多芬和穷兄妹的纽带。

师:纽带一词很准确。

生:我认为穷兄妹的对话也很重要,不听到对话,贝多芬就不知道穷兄妹那么想听贝多芬演奏。

生:我认为盲姑妨听完一曲后的语言很重要。

师:还有一个,刚才已经提到了,那就是——

生:月光。

师:琴声、对话、感慨、月光这个顺序能变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这是一点一点发展的。

师:是啊,这是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

【简评】通过让学生寻找打动贝多芬的关键点,让学生抓住重点,并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2细听琴声。

师:这些因素又是怎样激起贝多芬内心情感的波澜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一起重回那个美妙的夜晚,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此时,我们正走在——( )的小路上。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琴声。

师:再细听,你听到了怎样的琴声?

生:我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

师:还能换个词吗?

生:时有时无。

师: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因为盲姑娘弹得不好。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到有人把自己的曲子弹得断断续续,你会想什么?

生:谁把我的曲子弹这么烂!(众笑。)

师:对,在这样一个小镇,在这寂静的夜晚,居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弹得断断续续,怎能不让人感到好奇。于是,他走近了茅屋。

【简评】课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环节,教师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断断续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细听对话。

师: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一段谈话。请同桌合作读一读对话,注意“啊”的音变。

(同桌合作读对话。)

师:选两人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细心的同学会从对话中听出更多的内容来。哪一桌同学愿意小试一段?

师:读的时候把叙述语去掉,直接对话。(生读。)都听出什么了?

生:我听出了妹妹很想学会这首曲子,可是她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她很想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

生:我听出了他们很穷,买不起票。

生:我还听出了妹妹很懂事。

师:你从哪儿听出妹妹很懂事了?

生:他告诉哥哥别难过,说是随便说说。

师:那妹妹是随便说说吗,她想不想听音乐会?

生:想,但是怕哥哥难过。

师:你若是哥哥,心里会怎么样?

生:难过,愧疚。

师:唉,多么可怜的穷兄妹俩,多么懂事的妹妹啊。带着这些理解,让我们重新读读对话,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简评】这部分对话,采取对读的方式,去掉叙述语直接对话,很容易使人进入到情境中去,仿佛我们就是贝多芬,真真切切听到了皮鞋匠兄妹的对话,也就更能理解贝多芬情不自禁推地开门进去的感情。

师:你是贝多芬,听到这里,你会怎么做?

生:我一定会进去,为他们弹一曲。

师:是啊,无怜悯之心非人也。只要是个善良的人,都会走进去满足他们的愿望的,更何况是贝多芬。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读了这句话,结合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他是一个善良的音乐家。

【简评】这个地方引入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恰恰吻合了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细品感慨。

师:是啊,也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作出美的音乐,当贝多芬一曲结束,姑娘激动地说——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句话中,什么地方引起了你的关注?

生:我关注到有两个“多”,突出了熟和感情的程度。

生:我关注到有两个“您”。

师:这两个您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生:第一个您应该是猜,第二个是确定。

师: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把盲姑娘的崇拜、惊喜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此时,贝多芬同样激动,人生难得有知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简评】这句话中抓住两个“多”、两个“您”,赞叹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四、再读画面,想象乐曲旋律之美

师:琴声响起,我们的眼前又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这样的景象?(生读。)从画面中你能感受到旋律的变化吗?请你用开始——接着——然后的顺序说一说乐曲的音量及节奏的变化。

生:开始琴声缓慢而又轻灵,接着速度变快,声音一点点升高,最后越来越快,音量也变得更大。

师:透过文字我们不仅仿佛看到了海上升明月的美景,也仿佛真正听到了那美妙的琴声,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么美的画面应该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一齐试着背一背。(生齐背。)

【简评】这节课里,并没有播放乐曲,因为农村学生很少听乐曲,不如让学生通过文字想像画面,再通过文字推想旋律的变化。学生完全沉浸在文字中,读中感知,读中想象,读中推理。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物心灵之美

师:当我们还陶醉在画面中的时候,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因为他要把刚才的曲子记录下来。轻轻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这来去的中间,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呢?

生:有才,有爱,有情。

师:有爱的心田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那么这首《月光曲》究竟是怎样的,你想听吗?另外这首曲子真的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吗?乐曲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呢?课后同学们可以找到听一听,再找到相关材料读一读,会有新的发现等着你。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巨人,他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阅读。

【简评】从人到曲,从曲到人,又由人回到曲。教师带领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最终使学生对月光曲仍有神秘感,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课散但曲未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双城区五家镇中心学校)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月光曲鞋匠琴声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月光曲
四颗补鞋钉
月光曲
琴声记得他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