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做主
2016-05-30孙晓芬
孙晓芬
作文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但是根据本人调查,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时代特点,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特别是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表现尤为突出。
这项工作令语文教师头痛。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却收效不大。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因为真正的批改“主角”——学生,一直被动地呆坐在“冷板凳”上充当“听众”,所以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态度比较冷漠,甚至无动于衷。那么,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我想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的地盘就该让学生做主,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通过互相借鉴间接经验增强作文能力,还便于在作文批改中建立起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作文课上树立“听作文不如写作文,写作文不如改作文”的“主角”意识,进而养成自主、自立、自信的作文能力。近几年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尝试运用了下列几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主角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组改式
所谓组改式,就是一种分小组批改作文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方法是:学生一般每六人分为一组,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批改本组的作文,老师在批改前就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规定好修改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然后大家讨论,意见综合后,再指定一名字写得较好的同学执笔,给每篇作文写评语。教师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写评语时要多看到作文中的“闪光点”,对缺点、错误要注意评语的措辞,提意见要具体,要重在鼓励,这样可以使同学容易接受。
这种批改方式可以让学生觉得批改作文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能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会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种角色互换,还可以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批改文章的甘苦,进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
二、互改式
所谓互改式,也就是交换批阅法。这种批改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互改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形式多样。
具体操作方法是:第一步,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当然每次作文都要有训练重点,批改时要学生着重考虑这个重点。第二步,确定互改人,或同桌、或前后、或左右、或抽签。第三步,同学之间进行批改。批改时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批改方法和批改符号进行。虽然学生是主角,但是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老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答疑,学生有问题可问老师,也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我一般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修改完毕,学生写上评语,打上分数,签上批改人的姓名。最后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全面复查。
这种批改方式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自己能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立刻与作者商量,研究其写作的初衷、意图,达到更好的批改效果。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第五,教师可节省大量的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这种评改方法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有它的缺憾,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有时无论怎样改,都不能改掉文章中的一些缺点,在学困生身上更是如此,这是老师应该注意的。
三、自改式
所谓的自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改自己的作文,这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批改方式,即要求学生在完成作文后进行自批自评。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把听到的、看到的事物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行为,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如果适当指导学生自己再读,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足和不妥的地方。自己写的作文如果让其再认识、再修改,找出不足,更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同时,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让学生自改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再次成为作文的主人。
鲁迅先生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有25%的时间用于修改,而我们学生用了往往不到1%的时间。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作文,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叶老还一再强调:“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提高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的确,自改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进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自批作文当然离不开自我打分,作文的分值要敢于打破常规,学生在自改作文时更应该如此。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批改前,由教师根据本次训练的要求规定一定的修改内容,给出一个恰当的富有激励性的分值。给高分的目的是可以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批习惯;还可以调动学生自批作文的积极性。比如作文的语言这次是训练重点,教师可以给个基础分100分,学生在自改时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上画线,然后每处可适当加5至10分。再比如对格式的修改,基础分为100分(能交作文的都有此分数),只要求对格式写得正确与否进行批改,正确的则可得满分。又如错别字的修改,也是在基础分100分的基础上,整篇没有出现错别字的可得满分,2个扣10分,4个扣20分,如此类推,扣满40分就不再扣,当然没有错别字的可以加10分。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易受打击,批改的兴趣也会随批改的次数增加而增加,最后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改习惯。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赏析能力、批改能力尚浅,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发现,这也是老师应该注意的。
四、师生同改式
学生虽然是批改的主角,地盘是他们的,但是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不容忽视。它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那么下面这种模式不妨一试,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当堂朗读,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要求他们思考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教师通过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给予评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大家都积极踊跃发言了,教师再读自己给的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竟然与老师的评语很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当场给予表扬、鼓励。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如一匹匹良驹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每篇文章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这样他就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们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作文经常被朗读的学生,就会产生荣誉感,会更有信心。班级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上述几种批改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固定不变的,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把学生批改作文的地盘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不仅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摆脱了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教法上,进而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