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角色转变
——以《鸿门宴》课案为例
2016-05-29李伟
李 伟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引领的又一次教学革命,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森地公园”高中,是将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的时间重新分配,把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教学顺序进行颠倒,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1]随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开展主要得益于大量优质的开发教育资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课件、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等网络课程)的涌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资源和技术模式支持[2],其形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试用、青睐。翻转课堂反转了传统课堂中师生的角色,更好地适应了如今学生习惯互联网环境、愿意主动尝试、倾向于碎片化信息等的特点,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教学效率。这对于注重感悟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转变。
一、“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有这样一个共识:以传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质量保证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同时,学生群体存在不可回避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分层教学,课堂要实现效能最大化,在不改变如今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几乎举步维艰,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语境下,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反转,安排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不失为一种新突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以一元、单向、静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4],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听,不一定可了于心,读,不一定可通其意,“学”与“教”的最终效果与“有效”二字相差甚远。另外,应试的压力加重了教学内容的模式性和刻板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条件前提下达到共同的标准,因材施教这样的本位理念却很难真正实施与开展。由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在三种关系的处理方式上:教与学的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知识内化的关系、短期教学效应与长期教学目标的关系,而翻转课堂的突破性,正体现在对这三种关系的协调处理上。翻转课堂使示案自学自主探究在前,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后,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和安排;亦使学生实现了学习形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翻转课堂是寻求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契机的一种有力手段,若说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颠覆并不恰当和尽然,准确来说是对其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教师运用各种技术资源将教学目标内容通过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制作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送给学生,使之进行课前自定步调的学习、思考、知识内化,进而发现问题,以在之后的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们相互探讨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变成了交流学习成果、项目协作探究、完成课堂作业的非传统过程。翻转课堂上,学生成为中心,教师变成辅助,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展示、反馈等一应学习活动变成自发,从前在监督环境下学习的“盲点区”在如今这种模式下定会小之又小,更多的学生能够实现差异性个别化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培养与发展。表1深入剖析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后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教师角色、教学顺序、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对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技巧以及课堂组织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对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利益共同体乃至整个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1 语文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差异性分析
二、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以《鸿门宴》课案为例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的课文,节选自《史记》,篇幅较长,文言知识丰富,表现人物众多且性格鲜明,文章意蕴深刻,很多内容都能深入挖掘进行讲解。此类文言阅读课程较适宜运用翻转课堂进行讲授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方法进行的课前自觉自主学习,课内知识深化与检测环节中利用课本剧排演、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灵活方式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讲解,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能够全面掌握,并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比例,该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深化”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重在“学”,第二部分重在“导”,第三部分重在“思”。本部分和第三部分将以《鸿门宴》课案为例具体探讨翻转课堂前两个环节教学设计,第三环节将在文章第四部分进行探讨。
(一)课前自主学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前准备的资料包中所含内容主要有:
1.明确的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等背景知识,掌握文言词句重点知识,学习思辨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利用人物鲜明的语言和动作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描写个性化人物的方法及如何采用辩证法评论历史人物。
2.将课文重难点讲解制作成视频微课,长度在10分钟以内,使学生全面系统把握目标知识,并有效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含的知识点,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独立思考。
3.提供课前导学的有关作品、作家和相关史实的背景知识材料,并将文本材料中的部分知识挖空隐去上传至学习网站,令学生作答以做自测,提交并检验正确性后可以获得下载参考译文及重点词句讲解的文本材料的权限以供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4.在学习网站上传课文精读音频,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用法,并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5.提供鸿门宴故事的视频资料和相关专家课堂讲座资料,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为学生的课内角色扮演部分的完成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比视频资料中的戏剧改编与课本故事内容的表现力、优劣高下等。
6.列出自学反思问题:
(1)找出能反映项羽和刘邦人物性格的词句,并做具体分析;
(2)结合课文及背景知识资料,分析项羽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3)拓展学习相关史实,自主探究“鸿门宴”对于楚汉战争走向的作用和意义。
令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形成自己的答案,在课内学习成果交流环节可进行随机提问。
7.课前准备任务:
(1)熟悉课文中人物时代背景和语言,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要求能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演出来。
(2)为主要人物(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写一份20字以内的人物自述(或判词)。
(二)课内学习成果交流与知识检测深化
本部分共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鸿门宴》课本剧“角色扮演”“角色评论”和“交流点评”。
1.通过角色扮演将课文中描写的故事场景真实还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排演时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理清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及背后深意,另一方面也可考察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需要在理解、掌握全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认真揣摩课文中涉及的多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当时情境下所做所言的动机和原因,并适时做出符合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的改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由此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把握学生准备工作的缺陷和不足,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知识补充。
2.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教师课前征集统计出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能被挑选成为新闻发言人回答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对问题做出正确解答的新闻发言人将获得课堂评测加分奖励。若被挑选的新闻发言人无法回答问题,剩余学生可自荐回答,若出现无人可解的问题,由教师做深入讲解。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也可让教师随机发现学生深层次个性化的思考,及时解决学生们的疑惑和发现的问题。
3.设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交流环节,以接力的方式,让学生设想假如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穿越到了现代,置身网络包裹的世界,他们将如何运用自媒体(如微博、朋友圈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令学生分别拟出各个人物在赴鸿门宴前发表的微博、朋友圈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内涵。
三、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具体组织与实施
本部分仍以《鸿门宴》课案为例,结合文章第二部分语文阅读课程翻转课堂设计思路,创造虚拟教学情景,并组织实施,该过程分为以下内容:
(一)第一环节:角色扮演(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运用和人物特征的把握)
教师(扮演说书人):一方自矜功伐无双,一方心怀龙虎之志,鸿门之宴,却暗藏杀机重重?欲解当时事,还看今朝史诗剧目《鸿门宴》。下面,有请项羽、刘邦等一众演员上台。
教师每宣布一个角色上场,就使用代表该角色的道具进行击鼓传花游戏,道具落在哪位同学的手里哪位同学就扮演该道具所代表的人物。
教师(扮演说书人):各位看官,稍安勿躁,一切就绪,且听各位英雄自报家门。
项羽:此身豪情计无谋,怎奈何末路英雄。
刘邦:知人善用绝胜乱世,能屈能伸笑傲风云。
范增:为君,忠;为计,通;离羽而去,不用。
张良:多谋善断风云变,运筹帷幄大局方成。
项伯:独守“义”为大,不知为其累,忠乎愚乎。
樊哙:粗中有细真武士,尽智尽勇大丈夫。
各位学生穿戴道具,依文章所述上台表演。(过程略)
表演完毕,教师引导学生为课本剧表演中表现最好的学生投票,得票数最高的前三者可获得课堂评测加分奖励。
(二)第二环节:角色评论(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法分析历史人物)
教师:接下来,欢迎大家来到史诗大剧《鸿门宴》的映后新闻发布会。很特别的是,我们预先没有指定新闻发言人,将会从你们当中临时选拔。作为新闻发言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灵活的反应能力及处变不惊的抗压能力,要能准确回答各路记者的提问甚至刁难。下面老师从各组挑选一名学生出来做评委,就《鸿门宴》中的文言知识随意提问,得分多者,就来做我们今天的新闻发言人。
教师引导小组推选出的“评委们”有顺序地提问、计分,并针对学生在回答提问时出现的错误或遗漏进行及时讲解。
教师:好,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已经准备就绪。下面请各位记者举手示意,得到新闻发言人许可之后便可进行提问。
学生一:您好。我们都知道,在我国以礼为上的古代,宴会之上的座位安排是十分讲究的,方位、次序等一概万万错不得。您能向大家具体阐述一下鸿门宴中座位安排的用意么?
新闻发言人一:按照战国秦汉时期的仪礼,室内面东而设的座位最为尊贵,依次是面南、面北,最后是西向座。而宾主之间相对时,宾朝东,主向西。《鸿门宴》一文中对各个人物的座次安排做了精而简的介绍:“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表示最为尊贵;范增面南,次之;刘邦向北而坐,位列三次等;张良坐西向,最末。鸿门之宴本是项羽留宴刘邦而设,若按旧礼,当是客东向,主西向,但在当时的项羽眼中,刘邦不过是靠人拥趸才侥幸抢先入了关中的落草庸夫,纵然范增在这之前曾提醒他“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他却未曾将刘邦看在眼里,自矜功伐,故而自己坐最尊位。另外,项羽将于刘告密的项伯的座位安排在比范增更高一等的位置,足见亚父在他心中地位不及一个固守“义”而不顾政治立场的告密者,君臣不同谋的内部争端昭然若揭,这成为刘邦在宴上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前提。
学生二:自古君王若要成事,谋士之进谏必不可少。楚汉相争,项羽有范增,刘邦有张良,您对于鸿门之宴上两位谋士的做法有何评价?
新闻发言人二:范增据刘邦入关前后之变化,便可一语中的“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更是数次目示项羽,欲将此时还并未壮大的刘邦一举击之不留后患;后项王不应,急而出召项庄,使之明为舞剑暗行刺杀,这些都说明范增的敏锐洞察、远见卓识。但刘邦成功脱身之后,范增在堂上张良还在场之时便怒不可遏地痛声大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则显然不够沉得住气,将矛盾暴露给了敌方,为其徒留可乘之机。
鸿门宴上,张良虽言之甚少,但他的作用却不容小觑。从张良在项伯处得知项羽有诛刘邦之心为刘邦献计前问的两个问题“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便可看出他作为谋臣的玲珑心肠,他既可精准地分析事情,还可巧妙地分析人情。宴上,他定注意到范增用玉玦暗示项王,却也看出座位安排之端倪,故按而未动,以静制动。他很清楚,按照樊哙的性格,接下来该干什么,他不用言明便可按照他预想的事态方向发展,因而为刘邦争得了主动权,促使刘邦成功脱身。如此看来,他不但富有谋略,还懂得审时度势,有胆有识。
(三)第三环节:教师点评(重在课堂学习知识提炼与升华)
教师在新闻发言人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记录,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时的偏差或遗漏,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将规整后的参考答案上传至学习网站,方便学生进行课后查缺补漏的完善学习。
教师:非常感谢以上热心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新闻发言人的精彩答疑,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暂告一段落,若有未尽事宜,还请各位记者移步学习网站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接下来,咱们一起来进入头脑风暴环节“假如我生活在现代”。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令他们推选出一名“书记员”进行记录。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们的创作界限,不能不着边际随意想象编排,亦不能出现不合逻辑、哗众取宠等倾向的言辞,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脉络和人物性格。课后教师将各组记录整理挑选上传至学习网站,做成实时交流模块,供学生互动评论。
教师:今日,我们穿越历史烟云沧桑,仿佛置身风云变幻之际,目睹了一场暗藏杀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宴会之上的战争,令人难忘。同学们如若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想做深入了解和探究,不妨试着找找相关史书著作及文章读一读,品一品。
四、课后总结反思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鸿门宴》课案中,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包的精心准备和讲解及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剧排演、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灵活开放的模式进行阅读课程的全面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阅读课程的兴趣,使之对课程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整体的学生反馈中来看,基本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在课前准备环节中,自主学习资料包为学生提供了十分钟内的微课,微课内容是针对课文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重点讲解,但实际情况是,要想将人物及描写人物的方法讲解透彻,则需涉及相关史实背景知识的讲解,这样一来,微课的时间长度便成了限制,无法使学生全面透彻理解这一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网站中通过答题进行自测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部分学生可能会为图方便对照课本填写答案,不能真正起到检测自主学习成果的作用。在课堂学习成果交流及检测深化环节中,由于课本篇幅较长,故事较为复杂,人物众多,历史剧的现场排演耽误了较长时间,虽然其生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令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有趣且有效,但压缩了课堂中其他环节的正常进行,导致学生在头脑风暴环节由于时间限制不能畅所欲言、实时互动,使预想效果打了折扣。
翻转课堂是新兴信息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结合的产物,在翻转课堂,语文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建构者[5],这既是亮点,也是挑战。翻转课堂促成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开放自由的空间,使每个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其个性化而不是被统一标准限制甚至禁锢。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不断补充自身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的短板,随时站在专业知识前沿,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们在课堂上对各种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应该丰富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微课视频的制作、学习网站的使用和维护等,采用灵活开放、学生喜闻乐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自己组织有效的翻转课堂的能力;最后,教师应注重与家长群体建立交流平台,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学习共同体,加强对家长的理念指导和技术培训,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28.
[3]常正群.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4]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9-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