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中“被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探究
2016-05-29窦燕芳
窦燕芳,王 蕊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开始寻求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则让此成为现实。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VLC)作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它是教学者和学习者的网上家园。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社区交流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通信工具(如QQ、MSN、E-mail等)进行沟通和学习,实现了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共享。[1]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不足,同时也克服了在线学习的孤独感,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组织管理又成为虚拟学习社区构建与应用新的研究热点。
一、虚拟学习社区概念界定
虚拟学习社区与传统学习社区的不同在于虚拟学习社区存在于虚拟的世界中,即依托于网络开展学习。所谓虚拟学习社区,就是指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之上,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组成,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建立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使学习者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此为目的的一个交互的自治区域。以区域学校、学科、工作性质等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各种虚拟学习社区当下已成为众多学习者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被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探析
“被组织”,即从事物自身看,它的结构化或有序化,不是其自身的自发、自主过程,而是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的组织过程或结果。它强调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必须借助外力,一旦外力消失,则事物将会停止变化,事物自身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例如机器,通电之后能运作,但是切断电源之后机器便会自动停止。
“自组织”是指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是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结构。它强调系统的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自身内部的相互作用,从非平衡达到平衡,从无序到有序,从粗糙到精细,这些变化不借助外力,是系统自发的,力量是源自系统内部。被组织和自组织的关系归纳参见表1。[2]
三、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组织形态
1.虚拟学习社区的“被组织”
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最初阶段,都有教师甚至管理者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如人性化的、宾至如归的交互界面的设计,课题项目的设计,甚至教学目标的设计等。[3]这里的“他组织”与“被组织”是一个概念。
这种模型组织者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与权威,是虚拟学习社区的决策核心。其优点在于:此类社区的学习决策效率很高,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缺点就是削弱了其他参与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归属感和满意感,同时妨碍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
“被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的主动参与程度比较低,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当成员失去兴趣时,将不会对学习社区的发展形成正影响。长此以往,虚拟学习社区将会消亡,虚拟学习社区要想存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维护和支持,更需要每个学习者成员的主动投入。当成员对社区投入精力和时间以后,成员便会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信任,这样就可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区更好地发展和建设。
2.虚拟学习社区的“自组织”
“自组织”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必然结果,被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凝聚了一群学习者之后,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交流不会永远处于被组织的状态,如果社区不能由被组织转为自组织,那么社区最终会解散,失去存在的意义。
在这种模式中,虚拟学习社区中没有绝对的核心人物,大家都是参与者,共同学习、探讨问题。这种模式下,每个参与者都能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社区也会比较活跃。这种虚拟学习社区之所以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个系统,系统的驱动力只有来自系统内部,系统才能具有永久的动力,才能持续运作。
四、虚拟学习社区中“被组织”和“自组织”的辩证关系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习的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网络学习的自组织化。自组织的网络学习社区具有结构开放、学习方式灵活等鲜明特征。虚拟学习社区具备自组织的特征,但是在建立开始也是出于被组织的状态,然而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的相互交流、观念碰撞、思想交汇、资源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组织”的,“被组织”无法对此进行控制。
在开始的时候,虚拟学习社区采用被组织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对于一个新环境总是陌生的,需要慢慢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或者团队对组织进行管理,对活动进行设计,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学习。但是,如果长期让社区的成员被动地参与,社区的活力就会下降,被动式地完成任务会磨灭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一个自组织的系统难免会存在被组织的现象,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且统一的,在一个自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中也会存在被组织的现象,我们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虚拟学习社区中被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如淄博市稷下学社网络学习社区,起初是以被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后来按照自组织网络学习社区的方式良好运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证。
五、“自组织”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策略
我们期待能够置身于自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中,希望有一个平等互助、充满活力的团体。如何构建这样的虚拟学习社区,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重视指导者作用,实现虚拟学习社区由“被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
前面提到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刚开始时采用“被组织”模式,这是很有必要的。指导者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组建一个“被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接下来他还要将这个“被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转变成“自组织”的模式,这个转化有一个过程性,指导者的外部控制力是不能立刻就被取消的,因为学习者自身的内控力不会随着指导者外部控制的消失而立刻出现,这也需要一个过程。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指导者的功能也呈现多样化。指导者对成员的及时点拨,在成员出现迷失的时候能及时指明方向,在成员出现错误时能及时纠正,等等。指导者对社区的控制是潜在并且无处不在的,一直伴随着成员的学习,密切关注着他们的成长,这就对指导者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育大发现自组织网络学习社区(http://sociallearnlab.org/)中,很多成员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简报等,这就是在核心成员带领下形成的一种参与式学习的方式。如以自组织的方式开展的教育大发现简报项目,教师利用Wiki协同编辑简报参与集体网络教研活动之中。只有在自组织学习社区中的参与,学员才能对其中的学习和活动产生深刻体验,从中体验到更多的隐性知识。[4]
表1 被组织和自组织的关系
2.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归属感和自组织能力
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角最终还是社区的成员——学习者,学习者的自组织能力才是衡量这个社区自组织性的标准,那么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组织能力呢?
(1)激发学习者投身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的热情。学习者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要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就要增强他们在社区中的归属感,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要让学习者喜欢在这个社区集体中学习。
(2)在教学活动中,由学习者自行组织学习活动,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学习的进程并且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开放式的学习能够锻炼他们的组织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指导者逐渐转移组织的权力,学习者自身能力得到培养。
(3)增强学习者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青年人依据自我评价和社会规范努力克制自身的欲念和行为,使其排除内外干扰因素,保持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自制自约束行动。自我控制是学习者优化网络学习,达到预定目标的必经之路。
3.塑造“自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环境
虚拟学习社区是依托于网络存在的,因此要实施自组织的学习必须要有优质网络环境的有力支持。下面从资源和交互两方面探讨虚拟学习社区的环境构建。
(1)资源。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保证,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习内容,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突出“学习性”“资源性”和“网络性”。[5]学习者在社区中能够获得学习必需的资源,指导者除了要上传适当的资源,同时还要对资源进行分类,方便学习者获取。但是指导者的能力是有限的,资源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指导者,社区应该允许学习者上传资源,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学习资源应不断丰富、及时更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访问,但不同用户应有不同的权限。
(2)交互。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交互,既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要素,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要求社区的建设者对社区进行人性化设计,各个模块要简单明了,以方便学习者对社区版块的操作。人人交互是指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主要形式有:个人空间如电子邮箱、院长信箱等,此空间中的交互以个体对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为主;集体空间如课程BBS论坛、在线答疑室、讨论区、学习小组园地,交互空间以一对多之间的信息传播为主;公共空间如公共论坛,此空间满足了学习者之间更广泛持久的交互和情感沟通需要。[6]这些形式将方便学习者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
学习社区是一个分布式的群体,不是某个人控制着整个系统,而是每个人都参与控制。成员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充分的交流合作,社区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共同体。[7]任何有人参与的系统都是动态的系统,只有动态的系统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取得成功。自组织的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使其自身具备了动态特征,这种自组织模式下,社区的发展和交流来自于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动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动力,社区的繁荣发展又将给成员带来新活力,促进成员的互动交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王根顺,吴长城.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5-39.
[2]黄伟.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被组织和自组织[J].中国远程教育,2011(1):63-66.
[3]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10(9):42-46.
[5]梁银英,王海燕.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4-68.
[6]温小勇,孔利华,焦中明.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97-101.
[7]张怀南,杨成,李敏娇.基于Second life的虚拟学习社区构建与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