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图文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2016-05-28刘笑
刘笑
摘 要: 小学生要具备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尤为重要,而小学低段数学“图文结合问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正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础阶段。
关键词: 图文问题 解决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我国小学数学一贯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新教材把“应用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在课本中。尤其是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基于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识字量不足的客观因素,解决问题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文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因此要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把“图文结合问题”等同于“传统应用题”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时,低年级学生在解决“图文问题”时,也存在客观障碍:其一,阅历浅薄,缺少实际生活经验;其二,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如何改变现状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一、图文呈现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材,一改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情况,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不止是简单的插画,还包含重要的数学信息,如果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看起图来就相当吃力。在“图文结合问题”的初始教学阶段,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不能从图片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不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题目意思,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数学学科对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后应有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图文结合问题”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勤于归纳数学学习中的常见字词句,加强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低年级学生归纳出这些字、词、句,加强学生对这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识字量,帮助学生慢慢克服因不识字而在读题、解题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真审视图文情境。在低段数学学习中,“图文结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较简单,教师要求学生在题目中圈出重要条件,给关键字词做上记号,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变得更直观明了。
二、图文建立联系,建立直观模型,理清数量关系。
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能弄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图文结合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列出算式,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这样列算式的道理,道理说清楚了,数量关系也就明白了。在低段数学中,学生的思维偏向直观形象,数量关系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只有结合具体情境,建立直观模型,才易于理解。比如,教师告诉学生“一部分数+另外一部分数=总数”,学生听了会感到茫然不解,而如果教师换一个方式,红苹果的数量+青苹果的数量=这两种苹果的总数量,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数学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清数量关系。
三、图文构建关系,类比问题转化,提升数学思维。
低段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转变不灵活,受习惯思维主导,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思维定势。因此,在“图文结合问题”解决中渗透问题转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年级阶段,学习过重要的数学符号:大括号“●●●”和问号“● ”。一个问题中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由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量。然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往一个方向思考。比如,学生知道“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总人数”,却不理解“总人数-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或者“总人数-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利用图文构建关系,实现问题的转化,变换问号的位置,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就能对比出三个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解决这三幅图的思维过程,理解三个数量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并总结出一般规律:知道两部分数量,求总数就用加法;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量,就用总数减去已知的这部分数量,等于未知的一部分数量。
实践证明,学段越高,学生的思维差异越明显。给教师的启示是,从小学低段开始就要注重学生解题的心理过程,对信息处理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解决问题时注重思维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双向推理的思路、发散思维的思路,让越来越多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提升。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从低学段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问题”解决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模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