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新南向政策”经不起市场检验

2016-05-28

环球时报 2016-05-28
关键词:台商东南亚大陆

汪小菲

上个月我坐上台湾飞往成都的飞机时,没有看到以往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甚至被告知未来飞往一些大陆二线城市的直航由于市场原因被取消,需要从香港或澳门转机。可以预见,此举不仅使航空公司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还会让岛内旅游观光业一片惨淡。由此想到,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对于拉动台湾经济前景堪忧。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实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李登辉、陈水扁任内,都陆续推动过几次“南向政策”,鼓励台商到东南亚设厂,减少到大陆投资,但台湾产业界并不认同。在扁政府时代,台湾企业对大陆的出口比重从14%一路涨到38%。1991年赴大陆投资仅占台湾整体投资金额的15.6%,在扁政府时代到了66%,2012年则高达73%。

此次“南向政策”与以往稍有不同,就是强调了与东盟和印度的合作,但其实并不乐观。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东盟和印度均属于大陆“一带一路”的覆盖范围,台湾如果单独启动贸易谈判恐怕并不会在短期内顺利进行。并且印度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入中国大陆与东盟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定和台湾的FTA谈判计划势必会搁置。2015年,台湾对印度的双边贸易额仅在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大陆与印度的贸易额是前者的12倍多。随着RCEP的签署执行,双边税率还将逐年递减。因此,台湾的“新南向”策略未必如想象中顺利。

其二,台湾对东南亚各国投资建厂,基本上还是依赖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但当地劳工专业技能不高,培训费用和相关隐形成本难以估算,综合成本高低很难判断。更何况近年一些东南亚国家反华情绪抬头,政治形势不稳定。多年前的印尼反华大屠杀阴影未消,去年的越南暴乱使台商的工厂被大面积破坏,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台商的损失会因为新南向政策得到政府补偿吗?台湾的军力及“外交”实力是否能保证台商的人身安全?答案可想而知。

其三,“新南向政策”并不能解决岛内就业问题,更不会有报告里提到的提升台湾年轻人薪资的效果,反而会加速岛内资金外流,中高端人才输出,减少台湾的就业机会。换句话说,台湾现在缺少的不是生产力,而是消费力!“新南向政策”鼓励台商到东亚、印度等地设厂,在柬埔寨、越南买地建楼,甚至疯炒房地产。这些举措不会使台湾本地年轻人从中受益,社会就业机会也不会因此而提升。

台湾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靠加工制造业、产品出口外销为主。但大部分岛内生活的人民还是从事传统服务业、农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台湾人所谓“小确幸”的生活理念。因此,大力吸引大陆游客才会给台湾经济和就业带来实质性提升。2015年台湾岛内游客突破历史性的1000万人次,其中400万以上来自大陆,带动了台湾很多行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旅游景点、购物、夜市、观光工厂、伴手礼销售、台湾食品等。但随着台湾新政府的上台,台湾对大陆贸易出口急速下降,年轻人开始离开台湾,转向澳洲、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就业,以换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较高薪资。台湾也渐渐从吸引外劳转变为输送外劳。如果真心为台湾人民着想,就应该以拉动内需、提升台湾就业机会为当务之急。

若是台湾真要和东南亚国家连结,不如深入研究这些国家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引进国际知名的度假酒店品牌,实现岛内产业升级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创造而去颠覆,反而受伤的是企业和人民。毕竟一个政策是要靠市场去检验的。维护两岸来之不易的成果,以两岸经济交流为主,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维持长远发展关系,才能使“新南向”成为更合民心、更符合实际的政策。▲(作者为前俏江南CEO、北京合尊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猜你喜欢

台商东南亚大陆
活捉一只“怪怪虫 ”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美俄聚焦东南亚
兩岸最快訊息傳遞管道 台商雜誌滿十三年 建立四地商業交易平台 同一刊號同步發行
冰之大陆
台商會長齊聚台北挺國民黨
那些感動的聲音……
黨派雲集挺台商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