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何图形教学策略的优化
2016-05-28吕春治
吕春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教学策略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112-01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教学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同时内容也相比其他知识更加丰富,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几何图形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图形的认识和变换,二是图形的计算,三是图形的坐标。教师要想完成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几何图形的各种性质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其概念之余对其原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
教师引入几何图形的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如借助建筑物的外形来引入,让学生能够对几何图形有比较形象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对于周边的环境和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而利用这一策略能够较好地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二册的《正方形》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拿出一幅带有各种形状的饭桌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有的饭桌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椭圆形,并思考它们做成不同的形状各有什么好处。接着,让学生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是正方形的,如果将正方形的东西做成非正方形(如圆形)会有什么变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本册《生活中的圆》为例,说明圆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列出几道思考题:1.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是圆的,假设它不是圆的,而是正方形的,那么自行车还能往前移动吗?2.正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圆形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如果把两者颠倒过来,会有什么区别?3.请你回想一下家里的床头柜是什么形状,如果是正方形,那么把床头柜做成圆形或者长方形可以吗?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了解图形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通过形象的生活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几何图形的环节。观察比起普通的“看”而言有着更深的内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即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既要引导小学生通过生活来认识几何图形,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做进一步的思考。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的《圆锥》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带一个陀螺来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白圆锥的概念和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圆锥体有哪几个面,每个面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圆锥体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图形,必要时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图形转换能力。又如,《长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副卧室的图片,看这个卧室里有哪些事物是长方形的,除了长方形的物体,还有什么其他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们回家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卧室中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下次课回答。有些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卧室里有些东西是长方形的,有些是正方形的,有些是圆形的。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些东西的形状不一样?如果把它们的形状换一下会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观察环节,学生们不仅可以对几何图形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还能深入到对几何图形的探究活动当中,从而提升观察事物的能力。这对于几何图形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利用图形教具,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经过观察这一环节之后,会有进一步思考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一般而言,如今的小学基本上都配备有实验室,其中各种各样的教具既形象又标准,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几何图形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对此,教师要利用好实验室的教学教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当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旁指导,如定好实验的步骤和规则,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内容。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图形的各种性质和计算方法,遇到问题时教师则及时给予提示,千万不能为了图省事而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结果。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的《圆的面积》这一课为例,在实验室中,教师可以拿出圆形的实验用具让学生自主讨论如何进行圆的面积的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书本上面的解说来进行。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圆拉成一条直线后其长度为多少,半径是多少,直径是多少,它们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最后,在计算环节让学生将书本上的公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其了解计算的每一个步骤的来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认识和领悟课堂所学知识,并且能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提升一个层次。
总而言之,在开展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师要时刻秉持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与周边环境事物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