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课堂教学反思
2016-05-28黎桂秋
黎桂秋
【关键词】《7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3-01
一、教学方式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自编7的乘法口诀,并且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课堂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深有感触。本文就部分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片段一】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拼图,今天我们就来做拼一拼的游戏,请大家用自己学具盒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轮船,拼拼看,需要几个三角形?
生:7个。
师:拼两个轮船呢?
生:1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七十四!
师:真聪明,老师还没讲你已经会了,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6个7是多少?
生:……
师:回答不上来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教师播放小矮人一个个走进教室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7。大家看,他们手里分别拿着什么呀?
生1:气球。
师:大家请看这些气球上面标注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啊?
生2:后面的数字分别比前一个多7。
生3:第一个数字是7,第二个是7+7=14,第三个是7+7+7=21……
师:还有些气球没有写数字,你能帮小矮人把它们写上吗?
生4:28、35、42、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字读一读(7、14、21、28、35、42、49),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些数字都跟几有关系呢?
生5:7。
师: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7有关,分别表示一个7是多少,两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你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试试看,能编几句是几句。
……
二、教学反思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都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语言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因而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片段二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情境设计实用、有效
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创设了拼小船的操作情境,但是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仅仅是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拼2个小船需要多少三角形时,“二七十四”,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学生并没有对这个结果的由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微。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比如星期引入或者动手实践操作引入,而是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主人公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创设的情境真正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对话贴切、深入
从片段一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自己的教学意愿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拼图”,真正是这样吗?显然这只是随便导入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化氛围浓厚,使学生一听到老师的话语就自然地想亲近老师,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思维的深处。
(三)数学活动丰富、有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让学生“拼小船”的学习活动,但是,仔细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七七四十九个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吗?这反映了教师的考虑欠妥。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都应沉下心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