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养成教育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016-05-28黄春梅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黄春梅

【关键词】养成教育 留守学生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57-01

我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形成了自私冷漠、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知感恩等缺点,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探讨一些有效的养成教育途径,以更好地帮助这些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架起沟通的桥梁

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这些学生长时间无人看管或是隔代教育,个性孤独而敏感,容易冲动。一些留守学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与监护人、教师、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如离家出走等。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经常与他们的父母联系,向他们汇报孩子的情况,让他们平时多与孩子保持联系,不要为了挣钱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压力等;孩子生日时想办法回家陪孩子过生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班主任要多与学生父母联系,架起学生与其父母间的沟通桥梁,发挥家长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优势。父辈们勤劳的品质与丰富的劳动技能让农村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他们对劳动场面比较熟悉,但是很多孩子缺乏亲身的实践。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勤动手的好习惯,班主任要与孩子的监护人达成一致的认识,让监护人放开手脚,让孩子多实践体验。平时在节假日,让孩子到田间地头参加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抛秧、施肥、浇水等,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养家的不易。此外,教师可以在校园里分配清洁区,让学生通过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方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通过整理书包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微劳动”中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可以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让学生进行整理房间、折叠被子、洗衣服等比赛,评出哪组学生做得最好,并表彰表现得好的宿舍与学生;还可以在班级劳动区安排“快乐菜园”劳动区,引导学生学会种菜技能……让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养成勤动手、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一)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

班主任可通过邀请礼仪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教会学生与同学和谐相处、与异性相处、与老师相处等交往礼仪;开展“三个轻轻”文明活动,让学生说话轻轻、走路轻轻、推门轻轻;通过主题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操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礼仪意识,争做一个有礼貌的中学生。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恩的美德

笔者在班上开展了“日行一孝”家庭感恩行动,让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为亲人煮顿饭菜,给奶奶梳梳头,为爷爷读读报,给父母端一杯水等,通过家庭感恩活动,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来临时,向父母表达爱意,如制作感谢贺卡、打祝福电话、发亲情短信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感恩活动感受亲情的温暖,学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儿童,向灾区捐款捐物,向贫困户捐款等,让学生通过参加这样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明白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身边每一个人,并学会帮助他人。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爱国影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让学生听爱国人士故事等;可以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我的祖国”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通过制作小手抄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还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演讲比赛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升华为爱国情操,让学生做一个爱国的人。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养成教育对于学生生活能力、劳动技能、日常生活习惯和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关系,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乡村教育者,我们要加强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积极向上的风貌,让他们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