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2016-05-28潘华壮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挖掘文化内涵文言文

潘华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内涵 挖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28-02

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僵”“涩”“硬”等三方面问题:一是教法僵化,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语文课堂教学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文言文教学却仿佛被下了定身咒,教学方法仍旧以听读、翻译、背诵为主,方法僵化,效率低下。二是教学内容晦涩,文言文语句凝练,字义丰富,与现代文有较大不同,知识学习难度本身就大,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不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加工趣化,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晦涩感,影响学习效率。三是互动偏“硬”,师生之间互动不足,以文言文内容为核心的课堂互动缺乏有效中介,不够生动,学生抵触情绪较强,教学效率不高。这三方面问题掣肘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深挖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文言文蕴含古代文化精粹,这些文化内容是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有效媒介,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挖文化内涵,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从字词中发掘文化

字词是文章的“基因”,理解字词是学习、理解文章的基础。文言文字词凝练,内涵深刻,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内容。教学中深入发掘文言文的字词文化,能极大提高文言文字词学习的生动性、形象性,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晦涩感,增强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效率,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要发掘文言文字词中的文化,笔者认为有两个策略:一是善用类比的方法,即将文言文中的字词拎出来进行比较,可以是同一个字词在不同文章中的含义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个词义下不同字词的比较;另一种策略是善挖内涵,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字词在文中的作用、效果,探讨特殊字词使用的缘由、目的,在互动探究中增强对于字词的理解。

在教学清代彭端淑《为学》这一课的字词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鄙”字,问学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卑鄙下流。”笔者点头说:“同学们说得没错,我们现在说到‘鄙字,通常是形容一个人品质低下。那你们看看这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在黑板上写出:“蜀之鄙有二僧。”学生一下子犯难了,用现代通用的意思来翻译显然行不通,于是笔者向学生揭开答案:“这里的‘鄙字是边境的意思。”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说的是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在进行古今对比后,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剖析“鄙”这个字为什么能解释为“边境”。笔者在黑板上写出“鄙”在文言文中的三种常用手法:一是形容出身鄙野、鄙俗;二是形容目光浅陋;三是指边境。笔者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用法的共通之处:通常都用来形容粗鄙、简陋、低微。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古时候的边境是十分荒凉、人迹罕至的,因而用“鄙”来指代边境是符合情境的。通过这样发掘字词中的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字词,提高字词学习效率。

二、从背景中释放文化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选取的都是文质优美的名篇,这些名篇或出自大家之手,或根植于民间文化乐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深挖初中文言文名篇背景,从文言文背景中释放文化“香气”,能充分诱导出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有效充实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活化文言文教学形式,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文言文背景中释放文化,笔者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一枝独秀”,即由教师来挖掘、组织、表现文言文的背景文化,引导学生从背景文化中获得信息,强化理解;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一马当先”,即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进行文言文背景文化的发掘和展示,丰富文化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促进知识学习;第三个层次是师生“教学相长”,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同一个文化大背景中,由师生通过协作、互动、讨论来强化学习体验。三种层次各有侧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

正所谓“文如其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利于释放文章背景中的文化能量,帮助学生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直抵文章中心。在教学欧阳修《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时,笔者组织了“寻找欧阳修”学习活动: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切入点,去寻找他们心中的欧阳修。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互动展示,笔者再根据学生提供的内容因势利导,让背景文化与知识学习对接。笔者班上一名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介绍:“欧阳修的仕途一直很不顺畅,写《醉翁亭记》前两年,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被朝中的守旧派排挤,被贬到滁州。”笔者顺着学生的话问:“同学们,我们看《醉翁亭记》通篇洋溢着欢乐的氛围,可欧阳修明明刚刚被贬,他为何会如此快乐呢?”学生纷纷回答:“也许快乐只是一种逃避,欧阳修内心其实也是烦闷的。”“欧阳修是想借饮酒之乐来忘却被贬之痛。”笔者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现在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线索进行论证。”笔者从文化背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从细节中窥探文化

古人喜欢在细处做文章、在针尖上练功夫,文言文作为古代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其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畅达的文笔和恢宏的气势上,还表现在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隐喻上。教师若能准确定位文言文细节,从细节中发现深意,品味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素养。如何在文言文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发现细节、认知细节、品玩细节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三步走”策略:首先是让学生读,熟读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通过反复阅读能帮助学生发现差异,找准细节;接着要引导学生赏,通过任务引导和师生互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细节,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最后要促进学生用,文言文中的细节是良好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到语文表达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

在教学清朝林嗣环的《口技》时,笔者抓住“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这一细节,引导学生窥探蕴含在细节中的文化。笔者首先问学生:“‘满字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看的人多,座位都坐满了。”笔者追问:“看的人多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这位表演者有很高的声望,大家都慕名而来。”笔者再问:“‘无敢哗者是没有人敢喧哗的意思,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表演者德高望重,大家不敢造次。”笔者接着引导:“‘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说明了表演现场相当安静,这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笔者补充道:“也为下文的口技表演做了铺垫。”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文言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从“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短短一句话中提炼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强化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

以文化内涵作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介绍信”和“敲门砖”,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其有效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教师从哪个环节入手挖掘文化,都必须抓住一个重点,即所挖掘的文化必须符合学生特点,既是为学生所喜欢的,也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切忌脱离学生实际大搞“高深文化”,使文言文从干巴巴变得文绉绉,影响学生接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挖掘文化内涵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