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电视编导专业人本三角关系培育理念
——“学、产、研”教学模式
2016-05-27王振兴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王振兴(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构建高校电视编导专业人本三角关系培育理念
——“学、产、研”教学模式
王振兴
(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当今各大高校大多都设置了电视编导专业,不仅在办学规模上逐年扩大,也在招生人数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样的专业发展状况下,如何培育“高、精、尖”的电视人才,成为每个高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在当下电视编导创新人才紧缺的状态下,构建“学、产、研”三角关系的人本教学模式对电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产研;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模式;人本教育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与观察,发现更多的学生并非专业理论不足、实践技能不强,但就是创作不出具有创意的影视作品,最终观察可知,电视编导专业是培育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整合力较强的人文素养性专业。因此,本文从人文性综合塑造的角度提出“学、产、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视编导专业培育中的内涵、理念。
一、“人”本性的三角关系:“学、产、研”三点构筑的人本教育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最不可缺的就是人文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教”与“育”,教的是知识,育的是人文,也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培育有人文素养的人。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1]”
人文教育承载的是对人的素养、德行的教育,这是要普及人的成长与发展一身的任务,也即是人本性(即善、德)不断修行显露的重要环节。在当今多元化融变的时代,各种打破人性修养的诱惑、障碍频现,人文教育就是修正人性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做一个“德、善、美、能”兼全的人,必须从人文教育做起。
在汉语中的“人”字结构中蕴含了三点(如图1中的①②③),这三点在数学几何图形中可以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如图2所示)。在人的培育上也应该形成人一生发展的三个基点,只有这三个基点都牢固了,人的成长、发展才能更持久、永恒。那么这三个基点分别对应塑造人的三个过程点,即“学、产、研”(如图3所示),在“学”的基础上才能迈开“产”的步伐,同时有了不断“研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行得正、跑得远。
图1 人字三点
图2 人字三角
图3 学产研三角关系
二、电视编导专业构建“学”的基层模式
高等教育的功能除了塑造专业人才以外,更多的是在不断完成人性本真教育的使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即为人从学校被动教育转向社会自我发展的黄金转折点。在众多对教育研究的人员中纷纷提出“教育应为学生的主动教育,不能一味的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应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动者”,观点和理念是很好的,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学习阶段,以前的专家、学者等成功人士都是被动中学习了主动的知识,不管是以前的学者还是今天的幼孺,都未曾脱离过多维的世界,而一味地改变当今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人都是一样的人,唯独所处的环境变了,但是今天的环境更为浮躁,缺失了精神的敬畏性,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自控能力,因此,基层的学习、教学模式必须复苏。
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学科,古往今来,能够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艺术作品大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所以,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艺术类专业,理应沿袭传统艺术的精神和特质招生、育人,而不是当今被沦为低分、低能而赚取大学学历的畸形专业。再加之,电视编导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丰富的构想力和勤奋的行动力,高校更应该按照专业的属性和特质、规律办学,才能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力的电视编导人才。中国作为泱泱大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再加上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管是电视创新的模式,还是创新的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但是中国的电视发展依然平平,必须依靠外来节目模式提高收视率,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归根结底因为没有培育出适合电视发展的专业人才,更缺失培养人才的标准。
电视编导专业必须在基层方面构建“学”的模式。基层“学”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文教育,其二是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是支撑知识教育的前提,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知识的教育就缺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知识苛求的主动性。只有将人文化的内涵注入学生体内,使其形成德行兼具的“人”,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才能谈得上学生变为主动的教学方式。有了主动性的学习牵引,电视编导的专业知识学习才能得到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创新的思维才会不断涌现。因此,基层“学”的模式必须在电视编导专业中强力推进,才能培育出适合电视创新发展的原创人才。
三、电视编导专业搭建“产”能效应联动模式
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创作性极强的专业,需集创意、策划、编导、制作等为一身的多维能动思维,其“产”出才是使电视编导专业见诸成果的重要过程。在众多研究电视编导教学的成果中,较多的更注重实践教学,这按照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性来说是很好的,但是过重的强调实践性其必然的结果是“技术较强,能力较弱”,在实践中技能强,但其创新力弱早已成为事实。
因此,在培育电视编导创新人才的理念下,必须搭建“产”、“能”联动的教育模式。“产、能”体现的是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关联动效,即“行动”与“思维”的关系。电视编导专业作品“产”的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企业,更在于学校要营造“类企业”平台,才能实现“产、能”教学的模式发展。“类企业”是指类似企业的运行生产模式,但是其运行管理、目的等是不同的,完全是为教育服务的企业化平台。
在不断教学的进程中,完善电视编导节目创作生产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由任课老师简单的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自行拍摄,这样产出的电视节目只能是粗糙的,因为学生是学习者,很多影视创作的感悟并未形成,思维较为欠缺。所以,学生在“产”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关联的是人文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创意的能力和眼界开阔的能力。因此,必须搭建“产”、“能”联动教育的创新模式。要充分激发起学生主观能动学习的兴趣,可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2],学生产能效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四、形成电视编导专业高层“研”习的模式
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艺术精品创造的能动精英,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办专业而办。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艺术精品的精英人才,这是当下各大高校电视编导专业所探索的问题。建立在“学”、“产”的基础上形成“研”习的教育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在电视艺术作品的研究、探讨中形成研习的模式对于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各大高校的电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倾向于实践作业,在一定意义上就缺乏了艺术作品创作的严肃性和敬畏性,对电视作品创作具有好奇心的学生则会刻苦、认真专注于作品的创作,而绝大部分都在应付作业。所以,建立高层“研习”的模式,将电视创作纳入到研究、评审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在“研习”的层面,并非是大赛评审、评奖的形式,而是形成从创意、策划、制作等各过程都具有研究、探讨的模式。犹如建立第三方评审、批评的形式,亦如电视媒体审片会的创作模式,要建立智囊团,对电视编导节目创作的各个过程予以研究、出谋划策。
五、构建“学、产、研”三级联动发展的教育模式
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杂科专业,即容文学、美学、教育学、历史学、物理学(光学)、摄影、摄像、美术、录音、化妆、音乐、传播学、符号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身的专业。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尽可能多的掌握各色知识。从综合素养来说,此专业应该引导好基层学习的方向,才能向一个艺术人生的境界培育好创新人才。因此,一个专业能否塑造好最基层的学习关系到一个专业的长期发展,更关系到所培育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引领社会的发展或德育推崇的方向。
关于电视编导“生产”与“产出”的层面,是对学习层面进一步的动能和验证。而非企业化的生产和产出那么简单和功利。都说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其实在这个层面就电视编导专业来说是一个误区,之所以大多数人这样认为,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把学的层面建立起来,以至于实践中什么都不会,一切重来;再者,就是因为它根本不会把基层学的人育能力和专业知识转化、运用,以至于明明运用的是理论知识或思维能力,偏偏说什么都没学到。这些现象都是在没有厘清或学清“学”与“产”的关系的前提下形成的自我认知,当然,很多高校在电视编导专业的研究中都谈到了创建“广播电视编导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3]。培养应用型人才,则必须在基层人学与识学上面下功夫,才能将其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才能产生多元化应用的人才。
电视编导专业构建“研”的阶段是对“学”与“产”两个阶段的认证与斧正,是更高层次的教学阶段,在我们的绝大多数高校中缺失的也是最多的一个教学环节。中国或世界之所以有享誉盛名的老牌专业,并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已经积累起来了众多的观察、研究、批评的体系,著名的学者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其培养的后生各个都沿袭了学科专业的传统,后又继承前人的血统得以将专业经久传颂。所以,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必须具有“研”的阶段,它同前两个阶段遥相呼应,前两者是此阶段的基础,更是内容。“通过‘产’和‘研’的衔接,促使学术成果转化适应传媒大发展需求,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保障。[4]”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gMqA8 azM Hi7D8k3218-vSQXilLE7JmrvFNE63YxtFNX-n-mn-vjyIn81PXU_ G7xCC1E7RYzcL-YnZAesQYRTK.
[2] 李琳琳.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10).
[3] 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12).
[4] 杨曙.产学研结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责任编辑:艾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49-02
收稿日期:2015-12-19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产’、‘研’教学模式在电视编导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振兴,男,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理论、电视艺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