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特色发展
2016-09-28范文静
范文静
【摘 要】近年来,由于传媒行业的大力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不断提高,加之高校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经验已经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始了艺术招生,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性人才。然而,地方院校的生源、师资力量等众多条件无法与教育部直属高校或其他专业艺术学校相比,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些困境。本文就笔者的亲身教育经历,针对地方院校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实际的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培养方面出发,对地方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28-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世纪晚期以来随着广播电视艺术与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艺术类专业,本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电视台以及其他视频制作平台内的编导、策划、创作与制作方面的技术性人才。针对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色,不仅要有参与工作实践的技能,更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以及艺术鉴赏力,这样才能把握好视频制作与传播的尺度。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现状
如今,视频制作时代是随着社会发展、媒体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而诞生的全民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传媒类的人才,这也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前景尤为辉煌,从20世纪末的几所高校到现如今的大多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然成为高校开办新专业的首要之选。特别是近年来,更多地方院校响应传媒时代的号召,开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办学之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因为其实际操作的广泛性而非常全面,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设课程既包含扎实的理论学习,例如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艺术学概论等学科,也包含与实际电视拍摄相关的专业性实践,例如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文艺节目编导、摄影技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与演播厅技术等,旨在让该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以电视台制作视频为标准的流程化实践操作,而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及奠定学生广播电视专业学习的基石。
虽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尽可能地在完善学生所学的知识,想给学生一个最完美的教学经历,但是由于“编导”本身在业界存在的工种歧义、国内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偏差等原因,再加之近年来专业学生人数增长跟不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已然成为了目前黄牌专业中的一员。这样的现状无疑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面临师资、平台以及生源的差异,更是走上了一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望洋兴叹的道路。
二、地方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的瓶颈
(一)平台的限制
地方院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永远存在办学资源上的差异,这与整个学校的历史发展脱不开关系,学生人数、师资力量都可能因为学校平台的高低而产生不一样的办学效果,并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实际出发,越优秀的传媒人才从客观上来讲应该是能与国内顶尖传媒工作接触、拥有最新思想以及最先进制作技术的传媒人才,然而现实问题是: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可能无法与北、上、广这类大型城市的一线媒体接触,更有可能在学术平台的交流上无法与211、985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媲美,这样会造成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前景迷茫,使得学生无法接触当下最先进的传媒思想或传媒技术,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往往也逃脱不了与现实的传媒时代脱轨的尴尬现状。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高校的生源选择还是按高考文化课分数填报志愿进行择优录取,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其他艺术类专业一样,需要考生参加除高考以外的艺术考试,但是从高校择优录取这一项来说,平台越高、名气越大的学校越能吸引好的生源,地方院校的艺术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论是从编导艺术性还是文化课的选拔上都不能和其他重点高校相比,那么对于课程本身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可能存在接受程度的不同,生源的优质程度在一些方面决定了课程学习的效率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在专业方面出彩的可能性大小。
(三)师资队伍的建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起步较晚,目前从事该专业的老师主要分为理论和业界两类,理论是由传播学、电影学以及相关艺术学科的老师进行理论性讲学,实践多是由学校聘请业界相关人士进行实际操作与示范,或是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经验的老师带队。但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编导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从事实践教学,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理论讲解,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就可能进入单一理论讲解的误区,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培养出对编导学习的兴趣,继而影响到后期专业性的发展。
三、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办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
在课程开设之前,我们要先明确自身所处的平台,这次课改的提出在于二本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针对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明确二本院校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如今的信息社会,艺术生竞争激烈,特别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时面对一对一的专业技术岗位,一些视频制作类的艺术学校短期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型人员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地方院校应该明白自身特点,明确针对性的办学理念,尹鸿教授曾经说过:“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
编导专业并不是一味地求技术发展,而是可以全方位思考。特别是招生要有特色,不能再和一些明显优于自己水平的高校比拼生源,要明确现实问题,二本院校需要做的是在选择生源时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编导人才的培养出彩,有的放矢。例如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依托于学院本身就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省级名牌专业汉语言文学以及已经开设的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专业,在开办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时,应结合学院已有资源,定位于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教育。
(二)从课程中体现院校的理论教育特色
广播电视概论课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不仅涉及电视电影理论、传播学理论、文化理论、经济理论,还涉及各行各业的许多内容,很多教育学者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评价就是广而杂,但是面对多变的、竞争力日益增大的现代传媒社会,应有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容小觑,否则会导致广电专业学生在未来走向电视媒体平台时暴露出自身素养的不足。
但是重视理论教学并不是要“满把抓”,而是要考虑到院系自身的办学特色,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办学特色就是注重文学与文化背景的打造,并且这里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教育资源。针对广播电视概论的理论教育,可以考虑注重综合编导专业所有理论内容的兴趣培养,例如剧本创作、电视策划、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基础写作等一些可以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专业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此得到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有侧重性的编导专业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杨尚鸿在《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再思考》中提道:“编导”在现实的电视台中角色非常尴尬,并且存在歧义,编导既可以指一类工种,也可以指代电视台主持人、摄像、剪辑、导播、编剧、编辑、导演、制片人等一系列工种的统称。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不是针对某一类,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的生存环境进行的全面式实践,但是地方院校必须有的放矢,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平台问题限制着地方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实验室设备建立、先进媒体技术的学习,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与其培养出什么都涉猎但是样样不精的全能型人才,不如针对某一项编导职能进行深入性开拓,培养出专业型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概论课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目的是进行理论型教学,并且都会在大一开设,虽然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似所冲突,但课程的改革就是把理论课变成培养学生实践兴趣的敲门砖,发挥课程的引导、奠基作用,在课堂上大力引导学生了解编导专业的实践方向,为后期学生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认识就是让课堂教学不能“死”,要“活”,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大多数地方院校不具备“北上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好在身处现代传媒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拉近现实距离,想让学生见识到更先进、更新颖的传媒理念与技术,在课堂上就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型传媒类的作品比赛,如摄影比赛、微电影大赛等。例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金熊猫电影节等一系列优秀的大赛,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创新能力,看到更广阔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机。当然,地方院校也要从自身出发,多鼓励学生创作,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策划,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主动推广和营销自己。例如我们学院就有由学生自主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并且结合教研室开办的一系列活动,例如校园微电影大赛、电视策划大赛、纪录片展映、毕业生作品展映等学生活动进行推广,阅读点击量上万,在社会的关注度下,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创作潜力。
以上是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主要是针对地方高校开办广播电视概论课程面临的瓶颈而找到的几个突破点,希望地方高校可以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3]王春枝.影视合流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