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搀着儿童的小手过“桥”

2016-05-27王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王海霞

摘 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这期间有着诸多变化,过渡情境课程恰如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初入学的孩子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提供了重要保障。数学老师在这一过渡课程中通过对新生进行常规训练、组织野外活动、阅读绘本等活动将教材重组,让数学知识镶嵌在点滴活动中,以达到润物无声,助学生平稳过渡,快乐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幼小衔接;情境课程

又是一年开学季,清晨,站在校门口,熙熙攘攘的学生大军中,总会看到一个个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进校园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已然从幼儿园的宝宝变成一名名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种转变的跨度,甚至比进高中、考大学都要巨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也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其实,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高瞻远瞩,以她超凡的对教育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儿童的无限热爱之情,提出了幼小衔接课程,并将此作为她的情境课程网络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

由国家教育部研究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目标(图1),我们把这些目标与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图2、图3)进行了比对,不难发现,幼小数学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些数学知识重复的现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让部分儿童对数学知识失去了新鲜感。虽然一年级初入学的小朋友在学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往往又是零散的、浮于浅表的。以上种种原因,给数学老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也很不利。因此,根据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教学任务的现状,我们尝试着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开发,旨在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们拟定了《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实施指南——数学篇》(图4、图5、图6)。

一、开学第一课,将数学知识镶嵌在“排座位”中

学龄前的儿童,往往急切地向往着小学生活。他们早就怀着极大的热情,等待着那一天——背着书包上学去!在他们的眼里,小学,一定非常有趣;做小学生,一定非常幸福。面对新环境、新伙伴和新老师,他们揣着太多的好奇和渴望,随时准备放飞自己的梦想。而对于各科老师而言,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小朋友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对各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开学第一天的第一次数学课,到底上什么?怎么上?这常常让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感到非常苦恼。笔者在实践中慢慢发现: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第一天,一定会涉及座位的安排,作为数学老师,怎样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座位呢?这里可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借排座位这一契机,对学生渗透数数、基数、序数、分类、比高矮、认方向、会用“第几组第几个”介绍座位,以及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方法等,让简单的“排座位”变得立体、丰满、有趣,让学生既知道了座位,又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了解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了数学思维。

【案例】

教学内容:我的座位在哪里?

教学目标:1. 能正确地使用阿拉伯数描述指定范围内人或事物的数量;

2. 初步了解从左数、从右数、从前数、从后数等数数要求;

3. 初步区分“几”、“第几”;

4. 尝试使用“我在第几组第几个”、“我前面有几个小朋友”等句式描述自己的座位;

5. 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坐标等数学知识;

6.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好玩,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方式:游戏

教学过程:

1. 课始谈话认“数学”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课吗?

听说过数学吗?你觉得什么是数学?

指出:数学是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成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好好认识一下他们。

2. 认识座位知“数学”

小朋友们刚刚上一年级,对教室、对同学还比较陌生,咱们的数学就从认识他们开始。

(1)认识排、组

①小朋友们的座位被分成这样的4排,从小朋友的右边(挥一挥右手)数起,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

说一说:你在第几排?

②每一排又被分成两组,教师详细介绍第一组、第二组。

我们班一共有几个组?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

说一说:你在第几组?

(2)数一数每组(排)的人数

①第3小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数一数(按顺序一个一个数)

指出:数数时要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②第4小组有多少人?(可以和第3组一样一个一个数一数;也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得出第4组的人数)

③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他组的人数。

④第一排有多少人呢?(引导学生数一数: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

⑤其他排有多少人?(数数或与第一排建立一一对应的比较后得出)

(3)介绍自己的座位

①组内第几个?

指出:在介绍自己是某一个组中的第几个时,通常是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数出来的。

和同桌说一说:你在这一组的第几个?

通过同桌两人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两人虽在不同的组,但都是同样的“第几个”)

②我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己:我在第几组第几个?

教师:请第几组第几个同学起立。

小朋友:我想认识第几组第几个同学。

③渗透坐标思想。

指出:第几组第几个也可以简单说成是“几组几”。

用这样简洁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座位或自己想结识的好朋友。

④区分“几”和“第几”,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我在这一组的第几个?

我的前面有几个小朋友?

我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

我这一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 课后延伸寻“数学”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认识自己的座位和数学第一次正式见面,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地方也藏着数学知识,小朋友们课后可以找一找,将你们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告诉老师,咱们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把数学知识镶嵌在入学第一天的“排座位”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常规,又学习了数学知识,这比单一的常规训练要高效,比枯燥的数学学习要有趣,真是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何乐而不为呢!

二、野外活动课,让数学学习行走在大自然里

李吉林老师在她的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的操作策略中指出:针对学龄初期儿童刚离开幼儿园的特点,又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要求,过渡课期间新生学习生活的原则是:室内短课与室外观察相结合,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定期开展野外活动,过渡课期间野外活动每周一次。

而野外活动就是帮助儿童走出封闭的小教室,走进广袤的大自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认识大千世界,逐渐积累起对大自然的情感。数学本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感受数学的亲近,让数学与生活相融,并自觉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野外活动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力抓手。

在幼小过渡课期间,第一次的野外活动,我们以濠河绿地为活动基地,凭借野外丰富的现实情境,将第一周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复习,让儿童在其中尽情地观察、思维、实践。

【案例节选】

教学内容:野外活动——认方位

活动目标:

1. 把课堂放在大自然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方位知识。

2.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运用所学到的方位知识。

3. 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把数学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过程:

……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濠东绿地,喜欢这儿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儿太美了。

师:美?你们觉得这儿哪里美?

生 1:我觉得我前面的濠河很美,阳光撒在上面金光闪闪的。

生 2:我觉得我身后的草地,绿油油的,我真想躺在上面。

生 3:我觉得我左边的树好高,它长得就像一把大伞,我站在它下面很凉爽。

师: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身边美的眼睛,听着你们的话,老师又一次陶醉在这里。

生 4:老师我觉得我右边的一排树,就像是绿色的小卫士,在给濠东绿地站岗。

生 5:我看见这儿的天上有很多小鸟飞过。

生 6:老师,你看,下面,小蚂蚁正在运粮食呢!

生:……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除了有一双发现身边美丽景色的眼睛,还有一双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眼睛,刚才就有很多小朋友在介绍景物的时候用到了我们刚学的数学有关方位的知识,我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师:谁能用“谁的__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___”来说句话?

生1:柳树的前面是濠河。

生2:我站在柳树的后面。

生3:我的上面是蓝天。

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已经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

【让孩子观察景物并用语言描述身边的景物美。孩子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清楚,就很自然地用到了上下、左右、前后这样的方位词来帮助描述。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于无意处将数学与生活相融,所以,作为老师,我很高兴地告诉他们:你们很棒!已经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事情。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野外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这是幼小衔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此外,《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中,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野外数学课程的安排恰好与这一目的不谋而合。

三、遵从教材,让数学思想方法根植于学生心田

刚入学的一到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应以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为抓手,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虽不宜完全照搬教材,但也应适当兼顾教材内容,将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逐一落到实处。比如,在教学有关数数的内容时,就需要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一课“数一数”中相关的数学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以及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符号观念的培养一一对应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意识等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对于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虽不能准确地说出数学是什么?但经过家庭教育及幼儿园的学习,100%的孩子数100以内的数都非常熟练,有些小朋友数到几百几千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的数学学习不是只要孩子学会数数,会用符号来表示实际物体的数量,以及由实物抽象到符号的能力都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当孩子数出我们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时,可以让孩子说一说,“怎样表示出一块黑板?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进行抽象,学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物体的数量。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 教师再适时点拨,“你还有什么好的办法?”画“○”、“□”、打“√”,甚至写数字“1”等方法应运而生。孩子充分感受到“一块黑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思维的多样化在此得以展示。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不同的表示方法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一块黑板?”在辨析中,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数量相同。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比较:“你最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对多样的表示方法进行比较、筛选、优化,最终得到最简方法,让符号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的简洁性,突出数学简约的本质,也体现对学生数学简洁思维的熏染。

此外,一块黑板可以用一个“●”表示,两扇门就可以用两个“●”来表示,3台电风扇可以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数量是几就用几个“●”来表示,教师边说边画,让物体与小圆点、阿拉伯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帮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并让对应思想点点滴滴地驻扎在学生心中。虽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数”的教学,但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教学数生活中实物的过程,除了让孩子再次经历数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数的模型,除了学生数出的一块黑板可以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用“1”来表示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一个讲台可以用“1”表示,一个饮水机也可以用“1”表示,一位老师也是用“1”表示……帮助学生经由多种实物抽象出“1”,建构起“1”的模型,继而迁移到建立“2”“3”……的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能期望到了高年级才完成,恰恰相反,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哪怕是第一课的学习,就要有所渗透,并着力体现。

四、阅读绘本,让数学文化在云端漫步

故事是启迪孩子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它是滋养孩子心灵的鸡汤,是提升孩子生命质量的精神食粮。而绘本正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讲故事,数学绘本恰巧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对于刚刚步入校园的一年级学生而言,绘本故事就是他们进入数学世界的钥匙,利用绘本故事营造的愉快的学习情境,利用鲜活、具体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开启他们的数学学习大门。

所以,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绘本故事,学生既可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发展抽象的过程。在数学绘本故事中,学生可以与故事人物进行“交流”,以“同伴”的身份,陪同故事主人公体验数学发明、发现的过程,在故事中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洁的特点。因此,绘本教学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

比如,在学习数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师生共读绘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时代,看一看《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数数的历史》。在阅读中,我们让学生学着古人的样子,尝试用鼻子、眼睛、嘴、耳朵等来表示数量,再学着古人用石头、小棒或结绳来记数。在学生动手模拟实践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数的东西非常多时,用这样的工具计数方便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绘本揭示:在长期实践中,印度人创造了1、2、3……这些数字。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计数生活以及数字文化产生的思维过程,同时,简洁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在这一场场情境中得以展现,数字文化就这样悄悄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绘本故事从导入到自主探究,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小小数学绘本,我们可以将它放在课始作为“餐前点心”引出研究的话题,也可以将它放在课后作为“餐后水果”,让课堂研究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绘本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基础的数学概念,快速地增进了学生的基础数学认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更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幼小衔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初入学的孩子迈好小学生活的第一步提供重要保障,是确保儿童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连续性,使刚入学的小朋友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平稳过渡。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改变让“天使”们都能喜欢上小学,爱上数学,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数学素养的现代公民,在幼小过渡阶段,让数学搀着“天使”的小手过“桥”,乘着天使的翅膀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
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
幼小教育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