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中的美

2016-05-26龙念南

学与玩 2016年1期
关键词:毕加索色彩内容

龙念南

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开始了,本届比赛的主题依然是“美与生活”。为什么要延续上一届的主题呢?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这段话中,不管是讲传统还是话未来,都落实在如何让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把握上,因为所有的爱和能力都要从具体的生活和生活能力中体现出来。文件并且特别提出了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不关注生活,何谈“成长”?没有审美,如何提升素养?

俄罗斯有一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过一个“美是生活”的美学观点,其定义是“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理论有各种评论和争议,但是有一条不可否认,人必须有对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才有意义,仅仅是“活着”就不能算生活。人人都应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人都应该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人都应该享受美好的生活。

上一届比赛的主题辅导文章中,我们对“生活”和“美”这两个词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参考。

另外,我们也围绕“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开始”“从视而不见的地方开始”“努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视角”“把丰富的想象融入进画面”“把自己的心情投射进画面”这五个方面,结合许多作品进行了评析。在二十届比赛的终评会上,评委老师特别推荐了28幅作品,并进行了点评。结合上面五个方面,我们按照作者的年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听听评委们对这些作品的论述——

5岁~7岁年龄段

首先是5岁~7岁年龄段,也就是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不可能非常真实地去表现自己看到的内容,但是这个年龄段最大的优势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用自己可以运用的任何方式进行表现。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一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地面对生活感受、体验,另一方面应该保护和宽容他们有时候和我们的想法及目标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毕加索多次表达过这个想法: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画得非常“真实”,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努力向儿童一样去画“像”。难道毕加索说的“像”就是这样歪歪扭扭的儿童画作品吗?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艺术追求的就是真实感受的表现,像姜瀚为小朋友这幅作品,一看就能感受到对虫虫们的喜爱,所以与画随其心的“像”。而说“不是”,指的是绝不应该为了歪歪扭扭而歪歪扭扭!

这幅画中的一个半孩子似乎陶醉在歌唱(也许是朗诵)之中了。就表现技巧,真的没太多技术含量。问题是,绘画的关键就是画面呈现,只要能表现出作者的感受,能给欣赏者带来某种感受,这幅作品就属于成功的作品。更何况作者的年龄也很重要,像这幅作品的作者蒋昊宇创作作品时只有五岁,如果画出一幅照片一般“像”的作品,您信吗?更何况,此时的“不像”恰恰是艺术家们最推崇的艺术真实。

看到这幅画的第一眼,我就觉得特别有趣,特别乐呵!因为画面上的这娘俩多“萌”啊!

巨大而且鲜红的钢琴,围着琴的小朋友,背景上转圈的线条和飘动的音符……您从这幅作品中感受出了什么呢?我第一眼看到画面,耳朵里似乎就出现了某种音乐的旋律。李柔琦同学的成功就体现在很好地利用了色彩、造型和笔触的优势,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充分利用了造型表现的技术内涵进行表现”,而这一切可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为了作品本身,因为作品的题目是《快乐的音乐课》。

这幅画的内容模模糊糊,形象朦朦胧胧……其实,很多时候画中画的到底是啥没那么重要,画画可以讲故事,但是绝不等于讲故事,更不能就为了讲故事。很多时候,画画和欣赏画,就看画面的图像能否给视觉带来有趣的感受,或者是有趣的内容,或者是有趣的色彩,或者是有趣的造型,或者它们之间的几合一。马晨斐同学这幅画色彩运用的非常巧妙,加之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呈现出一种朦胧的冬天雪中意境。

8岁~10岁年龄段

第二个年龄段是8岁~10岁,也就是小学中年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都有了提高,他们也非常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更“准确”地表现出来。所以,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表现,作为家长和教师除了继续鼓励他们大胆观察与表现之外,给予适度的技能技巧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一点不能颠倒了一技能技巧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千万不要变成为了炫耀技能技巧而创作。

画画时运用颜色可不是有什么颜色就画什么颜色,涂满为止。因为仅仅是涂颜色并不是画画所必须的,但是运用好色彩则是必须的。您注意到了我用词的区别了吗?仅仅是涂色,使用的就是颜色而不能叫运用色彩。反过来,也许只用了很简单的颜色,甚至就是黑白颜色,而它们都为画面的表现出了大力气,这才叫运用了色彩。比如宁一萍同学作品中的黄颜色就属于使用很好的色彩。

画面环境很真实,亲切,通过小院子的场面让人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画面上,外婆在休息,孩子们在小院里玩耍,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创作上,色彩比较和谐,主题也很突出,通过生活中小的侧面表现主题,朴实,让人感到很亲切。画面的构图很好,如果我们把画面分成四块就会发现,建筑占了上面两块,院里种的植物占了一块,而作为主角的人物只占了四分之一。但是,这“四分之一”不正好应和了“小院”的“小”吗?而最上面一条露出了院外的树和天空,不正好表现出了“院”吗?

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进行创作绝不等于变着花样重复运用前人(特别是有名的前人)的表现方法画他们画的内容,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作为学习没问题,如果是创作,就必须将自己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上,而且必须体现出水墨画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画画。啥叫“体现出水墨画特色”呢?崔跃凡同学这幅作品就运用得很成功。

记得前几届比赛中有一幅大连同学表现的老街,将老街古老的造型与漂亮的色彩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画面效果。这幅《家乡小院》与那幅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因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作者的想法不尽相同,它们又各自呈现出自己作品的独特风貌。大连同学要表现的是整条街道的特点,所以画面色彩比较“花”。而刘静睿同学明显地是要突出几个位置,所以运用了比较强烈的色彩(甚至荧光色)对比。

面对这幅《青花瓷茶具》,你能看出这是谁在使用它们吗?我想一定是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范增莹同学用细节的刻画传达出了信息——请看小盘中的小白块块,喝茶加方糖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个外国人一定非常喜欢青花瓷,因为它美啊!为什么说它美?因为范增莹同学用色彩的表现传达出了信息——请看茶具周围的颜色和茶壶上那两个小方块块的颜色,它们和青花瓷的蓝、白色属于什么色彩关系呢?

一般写生的目的有两个:学习和创作。在写生时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两样都包括。所谓以学习为目的,就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技术性学习目标去写生。而在以创作为目的进行写生时,只要表现出面对具体内容给创作者带来的感受,色彩或者造型都要看是否为这个感受带来了帮助,而不是以是否像照片那样地“像”。陈子天同学这幅《工人文化宫》应该是为了前者而画,但是达到了后者的效果。

这幅作品以健身运动为选题,画面比较集中,首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作为主题运动的场所,突出了表现内容的地区。自行车和滑板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各种不同的自行车表现得非常有特点,而滑板则选择比较典型的系列动作,透露出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从色彩上则以明亮的黄色作为底色,而红色与绿色是前景的主色。造型和色彩的运用,让整个画面突出了年轻人的活力和都市的繁华,是一幅观察与表现生活非常成功的作品。

一幅版画,特别是黑白木刻版画,合理且充分地运用刀法非常重要。不同的刀和不同的刀口肌理,加上合适的黑白色块对比,版画的特色才算是体现了出来。但后者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被忽略,而杨天倪同学这幅《猫头鹰》充分依靠大块的黑白(准确说是黑灰)对比把猫头鹰“托”了出来,同时运用小块的黑白对比将细节表现集中到了猫头鹰的头上。

11岁~14岁年龄段

第三个年龄段是11岁-14岁组,也就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同学。在这个阶段,同学们的绘画表现能力都大幅增强,这对作品的表现非常有帮助,但是也可能出问题。所谓“有帮助”指的是当作者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因为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技巧,就可以比较“随心所欲”了。但是也可能因此产生负担,觉得作品中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是就等于没水平?其实,在任何艺术作品的评选中,技能技巧都只会作为一个参考,看看作者的技能技巧是否真正用到了对作品的更好表现上,如果相反,则可能因为“画蛇添足”而事倍功半。

用很时髦的话说,这是一幅充满“主旋律”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把“主旋律”和刻板画等号。这幅《美丽祖国腾飞梦想》作品的内容确实很“主旋律”,但是在具体表现时,作者吕金泽同学巧妙地将本来不在一起的内容“聚”在了一起。为啥这样说呢?您注意看这幅作品的前后(也就是画面的上下)内容,再琢磨琢磨我们比赛的主题“美与生活”和第十九届比赛的“我们的明天”主题,作品更扣哪—次的主题呢?

这是个什么样的工地?是高速公路还是高速铁路?也许天然气管道?在画中似乎根本没有交代清楚。其实,这些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这不是普及科学知识。秦司雅同学这幅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把主要的“笔墨”都用到了“点睛”之处。比如作品的山石处理比较简单,但是四辆施工车辆的刻画却非常细腻;再比如人物的细节刻画比较简单,但是人物的动态却非常到位;还有色彩的运用,最显眼的色彩基本都在车辆和人物的安全帽上。这些对比和色彩运用的结果就是呈现出一个《繁忙的工地》。

苏筱筱这幅作品从内容上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也就是说,这就是一幅符合大赛主题,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并不突出的作品。那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推荐这幅作品呢?关键在其中细节的选择运用和处理手法上有自己的特色。说到这儿不知道您注意到我们说的那个细节了吗?这即是“海浪”。苏筱筱同学在其他内容上表现得和大家差不多,但是在海浪上确实下了功夫,因为作品的题目是《海边游玩美丽浪花》。

温馨的色彩组合、温馨的造型、温馨的画面构图,这就是我对徐柳宁同学这幅《绿色生活》的评价。反过来,也可以说这幅作品画得太粗糙,缺少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和植物表现都过于概念化,色彩使用的也太直接。但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关键是看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只要能够表达出想表达的意义,是否用了很复杂或者高级的技巧并不重要。

如果去掉颜色,这幅作品恐怕会显得“琐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一幅画中所出现的形象大小都差不多且比较小时,它们在画面中就会像一堆互相平等的图案,很难分出主次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作者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特别的处理,或者加强它们,或者借助其他手段突出它们。房卉萍同学选择了后一种方法,把本来很简单的房子涂成了最鲜艳的红色,这红色块—下子压住了背景。

色彩搭配本身无所谓好或不好,只是像红和绿这样强烈对比的颜色放在一起让人们的眼睛很难互补了,所以常觉得别扭。只要运用得当,它们反倒是最好的“搭档”,“红花需要绿叶衬”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一幅作品一定要画得非常细致复杂才称得上好吗?非也!绘画是靠图像“说话”的,能够一句话说得明白或者精彩的,为啥非要哕嗦几十甚至一百句呢?一幅作品一定要表现特别重大或严肃的内容才称得上创作吗?非也!罗玥同学这幅《静物一组》,内容很简单,但简洁的造型使画面有了一种“规矩”感,而镜子的反射和飞动的蝴蝶又体现出了“动”与“空间”,虽然只有黑白,但画面“色彩”很丰富的哦。

总说十二三岁的孩子逆反,问题是您了解他们为啥“逆反”吗?您试图理解过他们的“逆反”吗?当一个孩子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想法时您会认真对待吗?请看这幅作品:红色、黄色和绿色表现出似乎整齐的课堂,但是同学们各怀“鬼胎”——赵一帆同学巧妙地用一些不细看就可能错过的细节把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呈现了出来。且不评论他们所想的内容如何,就艺术创作而言,这绝对是成功的!

官灵堑同学的这幅作品不过是将八把茶壶基本平等地安排在了一个画面中。从道理上说,这样的构图有些死板。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应该是没有禁区的,任何表现方法的运用关键是看其表达出了创作者的真实感受没有?其表现给欣赏者带来共鸣没有?对应来看,这幅作品其表现的是这八把壶组合起来带给我们的信息,如果过分突出其中一个画面,有没有可能带给我们相反的效果呢?

周琳同学的作品盯住的是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做各种活动的生动场景,表现了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样貌。有的唱歌,有的休息,有的在玩游戏,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得都很生动。不管如何生动,毕竟表现的是课堂,所以画面以一个教室做背景,整齐的课桌和整块的背景色与人物的变化几小块的色彩产生对比,使得画面既比较统一和谐,又表现出特定时间段人物活动的丰富多彩。

一幅非常有想法的作品。啥叫有想法的作品呢?一般指表面看似乎一目了然,但是仔细琢磨似乎又传达出了和画面表面内容不太一样的信息的作品。比如胡佳木同学的这幅《背影》,表面看不就是大人和孩子拉着手走向远处吗?但是,为什么是穿清洁工工装的人?为什么要留下一小堆落叶?为什么是似乎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为零的远方?相信每一位欣赏这幅作品的观众都会有自己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以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创作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为例。

那是1937年1月,当时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找到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毕加索,希望他为即将于1938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画一幅壁画。祖国的委托当然要接受,可是一两个月过去了,毕加索毫无动手的迹象,为什么呢?因为毕加索离开祖国已经二十多年,虽然会经常返回祖国,但总感觉找不到最合适的表现内容。这绝不是技术问题,当时的毕加索“如日中天”,基本上出手即得。之所以迟迟不能动手,就是因为多年与祖国的疏离,让毕加索找不到“感觉”。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没感觉是绝不会出手的。

当时,西班牙正处在内战当中,和共和国政府对立的—方本来处于劣势,为此居然求助于德国的希特勒政府。4月26日,德国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城格尔尼卡,三个小时的无差别狂轰滥炸,使格尔尼卡基本被夷为平地,而死伤的绝大多数人,不用说肯定是平民百姓了。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人民的儿子,肯定有自己的态度。而作为已经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最好的“武器”就是画笔。“感觉”来了,高近四米、宽近八米的《格尔尼卡》在许许多多勾画的素材稿和构图稿的基础上,在一间不大的、废弃工厂的车间改造的画室中诞生了。

在这幅巨大的作品中,画家并没有直接表现狂轰滥炸,而是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法西斯的罪恶与人民的苦难,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希望。表面看,这幅作品有些混乱不堪,毕竟表现的是狂轰滥炸后的感受,整整齐齐怎么可能呢?其实,作品中所有形象的设计安排都经过毕加索的深思熟虑。我们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说说——最右侧是一个高举双手,似乎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的妇女。那锯齿一样的“火”又像是吞噬一切的利齿;下面有另一个妇女在向画面中央奔跑,目光中充满了惊恐。一个披发的妇女从窗口伸出头,手举一盏小小的油灯。在她前面是一匹因长矛穿身受伤,受惊吓而嘶鸣着的马,毕加索说它代表的是受害的西班牙人民。在画面的中央,马头上方是一只眼睛,而眼睛的瞳孔被表现为灯泡。毕加索自己说,那只睁开的眼睛和闪亮的灯共同代表着希望和光明。而画面最左侧那个凶恶的牛头则代表残暴和黑暗。牛头下是一位手托惨死婴儿痛哭的母亲。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躯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毕加索说,这把断了的剑,象征着人民不屈的意志。而旁边那朵鲜花则表示对英雄的哀悼。也有评论家说,在这幅作品中“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注:一位十七世纪的西班牙绘画大师)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这幅作品的色彩运用也独具特色,仅有黑白灰色,而没有任何彩色的颜色,但这应该是最贴切表现这个内容的色彩选项了!

不知道毕加索创作作品的这个例子是否能对大家的创作有所参考。也许你疑问,为什么选一幅一点也不漂亮的作品给我们看呢?是的,选择这个例子本身就含有另一层意思,美不一定“漂亮”,但是一定要能打动人心。当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很少发生。可是当你调动起自己的能量,去关注、去发现、去提炼时,可以感到,“美”其实就在你身边——貌似平常、平凡、平庸的地方。

祝同学们创作出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毕加索色彩内容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看不懂没关系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一夜成名”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