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16)摘要
2016-05-26《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摘 要:2015年,山东省金融业总体实力和运行稳健性不断提高,地方金融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各项金融改革取得新的成效。但受“三期叠加”及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势持续放缓,实体经济风险逐步向金融领域传导,金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词: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4-0012-06
2015年,山东省金融业总体实力和运行稳健性不断提高,地方金融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各项金融改革取得新的成效。全省金融业增加值3130.6 亿元,同比增长14.1%,占GDP比重5%;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599.7亿元,居全国第5位。但受“三期叠加”及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势持续放缓,实体经济风险逐步向金融领域传导,金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一、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 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5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万亿元,增长8.0%,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9.0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9485.90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537.35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1:48.4:43.5调整为7.9:46.8:45.3。
2. 三驾马车差别显现,对外贸易降势趋缓。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81.46亿元,增长13.9%,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61.41亿元,增长10.6%,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2417.49亿美元,累计下降12.7%,同比回落1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40.61亿美元,下降0.4%;进口976.88亿美元,下降26.1%。
3.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效益低位运行。201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718.81亿元,增长10.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886.69亿元,增长9.8%;实现利润8617.24亿元,下降1.6%。
4. 地方财政运行平稳,居民收入协调增长。2015年,山东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29.26亿元,增长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3元,增长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45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增长8.8%。
5. 物价低位运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5年,山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分别下降0.7%、4.8%和5.0%。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外需下降过快,固定资产投资乏力,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未来经济稳增长压力不减,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预期不乐观。二是企业经营困难。生产领域通缩程度的加深降低了企业预期,经济效益持续下行压缩企业盈利空间,用工成本、化解过剩产能、节能环保以及技术改造投入加大等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形成压力。三是行业、地区发展分化明显。高新技术行业增势良好,传统行业加速回落,产能聚集、同质化发展和环境治理约束对区域风险影响加大。四是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商品住房累计可售面积18600万平方米,增长4.3%,去库存周期仍然处于高位。五是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下滑势头难以扭转,同比均出现大幅下滑。
(三)经济运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实体经济风险对全省金融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是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影响,部分企业财务问题不断暴露,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增大。二是企业面临的环保约束明显加强,落实停产、限产等环保整顿措施可能引发风险。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银行业收紧贸易融资,大量贸易类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不良呈上升趋势。四是房地产市场调整逐步深入,房地产企业信贷风险需持续关注。五是个别大型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出现违约,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
1. 总体运行状况。
(1)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2015年,全省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97022.2亿元,同比增长11.82%;负债总额93694.1亿元,同比增长11.93%,增速分别较上年上升2.28个和2.43个百分点。各项存款76795.5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59063.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省存款余额和增加额均居全国第6位,贷款余额和增加额分别排全国第4位和第3位。
(2)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年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76795.5亿元,比年初增加6935.6亿元,同比多增978.7亿元,服务业、小微企业和重点区域贷款支持力度加大。
(3)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资产、负债占比分别为30.89%和29.39%,新增存、贷款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高2.7个和2.4个百分点。
(4)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2015年末全省国有、政策性、股份制、外资银行二级分行以上机构239家,法人银行业机构252家,其中,新设村镇银行24家,新设财务公司3家,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公司顺利开业。
(5)银行业改革取得新成效。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山东省分支机构继续深入落实股份制改革要求;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持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省62家未改制农信社全部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标准,其中挂牌开业21家;城商行转型步伐加快,机构下沉和业务创新力度加大;民营银行申设工作稳步推进。
2. 需关注的问题。
(1)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219.8亿元,较年初增加223.9亿元;不良贷款率2.06%,较年初上升0.21个百分点。部分区域信贷风险暴露增加,企业担保圈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全省银行业保证类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部分不良高发地区存在信贷投放大幅缩减的现象,信贷收缩和企业风险暴露相互影响,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资本状况整体充足,部分机构风险抵补能力较差。2015年末,全省法人银行业机构资本净额3769.03亿元,较年初增加1067.37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和13.44%。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17个百分点和0.3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的机构分别有99家和102家。
(3)流动性总体良好,部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2015年末,全省法人银行业机构统算流动性比例为69.02%,核心负债依存度58.22%,人民币超额备付率4.1%。部分中小法人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架构不完善、风险计量水平不足等问题。
(4)银行业机构案防、舆情控制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较大压力。个别机构因内部案件和管理问题引发了负面舆情和群体性事件,对正常经营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5)经营利润持续下降,发展转型压力增大。全年实现净利润771.61亿元,同比减少25.2%。分机构类型看,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同比减少较多,降幅分别为66.56%、39.74%和20.47%;地方法人银行本年净利润同比增加7.92亿元,增幅8.1%。全省资产利润率0.8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率32.82%,同比上升0.26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比率14.16%,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传统银行业依赖利差和信贷增长的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二)证券期货业
1. 总体发展状况。
(1)机构规模快速增长。全省证券业和期货业总资产合计超过1500亿元,新增证券期货分公司和营业部62家。两家法人证券公司总交易额和客户保证金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6倍和36.1%,净利润同比增长1.9倍。两家法人券商连续五年被评为A级,总资产和净资本分别同比增长60%和99%,各项风控指标均符合预警监管标准。
(2)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继续扩大。新增12家上市企业,融资65.2亿元。162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8893.9亿元,同比增长53.4%。41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融资494.7亿元,增长45%。在“新三板”挂牌336家,募集资金61.2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4倍和25倍。
(3)期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期货公司全年代理交易量同比增长10%;期货投资者开户数、保证金余额分别同比增加1.2万户和7.8亿元。3家期货经纪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同比增长21.8%和49.4%,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累计设立了22个期货品种的56家期货交割库。
(4)积极打造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公司制改造顺利完成,推动企业累计实现融资约200亿元。与“新三板”初步建立了批量转板机制,已有24家企业成功转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年末挂牌企业达318家,推动企业累计融资近30亿元。年末全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达434家,注册资本561.84亿元;新增债券融资额4031.8亿元,同比增长33.8%。
2. 需关注的问题。
(1)上市公司盈利持续下滑。截至2015年第3季度末,全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51%和17.03%。其中,80家企业净利润业绩同比下滑,45家净利润下滑速度超过40%,24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上市公司销售和资金周转难度进一步增大,至第3季度末,全省上市公司存货同比增长4.08%,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7.98%。
(2)法人券商竞争实力有待增强。中泰证券通道业务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7.6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3.71个百分点;投行业务发展滞后,承销与财务顾问收入仅居全国第28位左右;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仅占全行业的1.99%。中信证券(山东)公司目前承销和资管收入仍为零。山东证券机构资产证券化、量化做市交易等新兴盈利模式尚待突破。
(3)“两融”业务风险增大。2015年两家法人券商融资融券余额达379.18亿元,同比增长20.2%。受市场行情影响,部分融资融券业务客户、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客户被强制平仓。
(4)非法与违规行为有所抬头。2015年监管部门对山东辖区两家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承办正式立案案件11起,办结9起,处理涉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事项7件。
(三)保险业
1. 总体发展状况。
(1)保险机构实力逐步增强。年末全省共有法人保险公司4家,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81家。保险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保险业总资产3807亿元,较年初增长17.2%,增速提高5.4个百分点。
(2)业务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87.6亿元,居全国第3位;保费同比增长22.9%,较2014年上升9.2个百分点。财产险、人身险分别实现保费593亿元和1194.6亿元,同比增长9.8%和30.6%。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政策性险种增势较强。
(3)保险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省政府召开保险资金支持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暨项目对接签约会议,协议金额达到445亿元。山东率先启动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约8成车险消费者保费同比下降。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推动普通寿险业务同比增长84.2%。互联网车险业务规模超过专业代理渠道。
(4)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2015年,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累计604.1亿元,同比增加51.8亿元。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分别提供1912.8亿元和15.5亿元风险保障。农险产品开办县区增至140个,财政补贴险种12个。大病保险累计赔付53.61万人次、15.7亿元。各类责任保险累计承担风险责任3.3万亿元。治安保险县区覆盖面超过80%。
2. 需关注的问题。
(1)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整对保险行业产生深层次影响。车险保费增速处于近年来的低点,增速回落6.2个百分点。与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企财险、货运险增长乏力。部分挂钩创新型投资项目的寿险产品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2)退保金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全省寿险累计退保保持较快增长,非正常退保以及由此引发的信访投诉,是困扰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问题。
(3)保险机构经营管理风险因素增多。保险业机构营销团队发展过快、人员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营销员以保险工具参与民间借贷以及非法集资、销售非保险理财产品等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
1. 金融控股公司。
山东省内有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山东信托)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集团)两家由总行认定的金融控股公司。山东信托控股泰信基金、鲁信资产管理两家金融子公司;莱钢集团控股中泰证券、莱芜市钢城区鲁中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15年,两家公司总体运行平稳,山东信托管理的信托规模同比下降16.92%,净利润同比增长27.39%。莱钢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6.45%。
需关注的问题:一是实体经济领域风险不断暴露,对信托行业规模及资产质量形成一定不利影响。2015年山东信托管理的信托规模、新增资金信托业务规模均明显下降,不良资产余额、不良资产率双升。二是受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莱钢集团融资成本上升,融资规模下降,利润出现下滑。
2. 交叉性金融业务。
2015年,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增势明显,全省银行机构同业负债余额同比增长19.08%,投、融资类同业资产余额合计增长24.22%。跨业投资规模扩张迅速,跨业投资金额增长22.42%。产品代理销售额稳步增长,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其他类债券、保险产品销售增幅分别达到285.48%、82.64%和81.14%。银行业理财产品销售出现下滑,全年发行及代销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同比减少0.36%。证券公司交叉性业务发展平稳,中泰证券资管规模增长20.05%,全年以两融收益权转让方式融入资金共计241.33亿元,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21.2亿元。
需关注的问题:一是地方法人机构跨业投资增长较快。2015年末,辖内农村合作类机构同业投资余额同比增长185.39%,同业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上升至18.27%,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幅达878.33%。二是辖内法人机构陆续推出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增加了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三是同业业务中仍存在规避监管的行为。部分机构通过同业业务规避规模控制或监管指标限制,同业业务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存在错配,潜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2015年,山东省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市场利率总体低位运行,交易量快速增长,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稳步增加,企业参与度不断深化。
一是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运行平稳,交易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有138家市场成员和非法人投资主体参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受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面总体宽松影响,总成交量大幅增加至41.4万亿元,同比增长74.7%。全年日均融入资金1823.5亿元,融出资金886.3亿元,日均净融入资金937.2亿元,同比增加195.3亿元,增长26.3%。
二是票据签发规模维持高位,贴现利率居于三年来最低水平。2015年全省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规模维持在12500亿元以上,保持基本稳定。2015年末,山东省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签发余额12442亿元,同比增加907亿元,同比增长7.86%。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回落,2015年末贴现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46%,同比下降2.43个百分点,处于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是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参与度不断深化。2015年,全省共发行债务融资工具326单,同比增加111单;实现融资3438.9亿元,同比增长50.8%,融资额居全国第三。至年末,全省存续期内的债务融资工具余额4602.9亿元,短期融资券实现较快增长,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同比分别增长95.1%和82.1%。全年共有95家企业成功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015年全省债务融资工具平均发行利率为5.12%,较2014年下降1.38个百分点。
四是黄金市场成品金产量和利润下降,融资渠道拓宽。2015年,5家监测的矿山开采企业开采矿石10918.1吨,同比减少3154.7吨;矿山开采企业成品金产量为110吨,同比减少1.57吨;8家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5%和35.3%。
四、金融服务与金融稳定
2015年,山东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为全省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金融法治基础不断增强
金融管理部门新制定或修订了多部与金融业和金融基础设施相关的重要制度性文件,规范了互联网金融、股票股权交易、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业务活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实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在省市县1392家银行业分支机构的全面覆盖,组织开展系统数据核对工作,着力改进投诉受理方式,提升电子化处理水平和数据准确率。
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按照总行统一部署,济南分行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截至2015年末,全省225家投保机构已全部办理投保手续,全省投保机构费率水平均为万分之1.6,累计交纳保费2.32亿元。保费交纳对投保机构财务影响较小,以2015年投保机构经营数据计算,半年度应交保费折算成年度保费后占全部投保机构业务管理费支出、净利润、营业支出的比例分别为0.94%、1.44%、0.77%。随着金融改革的加快推进,为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机制作用,人民银行将依法推进实施风险差别费率、风险警示、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等工作。
(二)支付体系平稳运行
2015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出台多部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辖内直接参与者、省级银行机构、村镇银行等的管理要求,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类、报告流程和应急处置等事项,保障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连续开展和资金安全。截至2015年末,全省支付系统覆盖9436家银行机构网点,同比增长4.28%;全年累计清算资金19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农村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县及县以下地区ATM、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POS布放量分别为2.2万台、2.1万台、80.1万台,分别同比增长0.91%、31.25%、3.49%。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有序发展。山东省共有支付机构53家,省内法人支付机构共签约预付卡线下特约商户26101户,银行卡收单线下特约商户19633户。互联网支付业务量243.7万笔,金额199.7亿元。
(三)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末,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量增长2.67%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量增长2.0%。征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窗口查询个人信用报告193.9万次,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275.5万份,分别同比增长49.3%、59.3%。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省17个地市小微企业和农村数据库基本建成,累计采集小微企业信息71.9万户、农户信息164.8万户。
(四)反洗钱工作力度加大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为工作重心,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可疑交易的分析,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及时进行风险预警。2015年共对45家县级以上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对2387家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综合评价,对41家机构进行了风险评估,开展监管走访169次,约见谈话71次,质询3次。反洗钱监测与协调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创新实施可疑交易报告遴选机制,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案件协查51个,移送线索99个,立案18个,与相关部门举行各类情报会商223次,发布风险提示72期。完成总行跨区域调查14个,实施调查109次,协助司法机关开展调查9个,实施调查77次。
(五)货币流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积极开展冠字号码查询及设备贴标工作,强化现金全额清分的监督管理。科学摆布发行基金,建立小面额货币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全省现金供应合理,市场现金需求满意度和整洁度不断提高。全省企事业单位监测数据显示,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平均水平94.2%,各券别需求满意度平均水平97.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深化城乡反假网络建设,建立反假货币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了区域反假货币风险防控的前瞻性。
(六)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和投资者风险教育深入开展
全年开展征信、反洗钱、反假币宣传逾 5100余次,受众超过220余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20余万份。积极参与“维护金融稳定 山东在行动”等专题广播节目,围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反假货币、反洗钱、银行卡使用等工作开展政策解读,正面引导社会认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按照统一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权重,对山东金融稳定状况定量评估显示:2015年综合评分75.26,比上年下降1.3。其中,经济得分较2014年下降1.01,说明在“三期叠加”背景下,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重道远。全省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存贷款稳步增长,贷款结构稳中向好,但受实体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劣变,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增大,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上升,金融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受此影响,银行业得分下降0.43,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得分下降0.13。全省证券业经营规模与盈利水平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继续扩大,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较快,行业得分上升0.16。保险业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机构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得分较2014年上升0.11。
2016年,全省金融业面临的风险防范与化解形势依然严峻。全省金融业应继续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要求,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强化风险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引导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加信贷投放;认真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促进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合理增长;引导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要求,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开发、节能环保、科技、文化、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二)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报告,坚持金融风险监测全覆盖
加大风险监测排查力度,深入推进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严格落实银行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对金融创新业务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重点关注产能过剩行业、大企业融资担保圈、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风险状况。
(三)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控建设,切实提高稳健经营水平
督促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市场规模与经营效益、市场开拓与内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健全完善信贷审批管理,强化内部信贷风险防控,高度重视现金流等第一还款来源,合理确定互保联保授信额度。严防金融机构案件风险。
(四)完善金融风险应对处置措施,有序推进各类金融风险化解处置
推动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风险处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对舆论宣传的管理和引导,防止负面信息发酵和蔓延;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债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合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强化金融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吸存、发放高利贷、集资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金融安全宣传力度,强化金融投资者教育,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理性投资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