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欢人家
2016-05-26刘莺
刘莺
最好吃的饭菜,是农家的饭菜。这是日子好了之后的城里人的心里话。
而我注意到这家农家饭庄的时候,还没尝过他家的饭菜,而是他的名字“田欢人家”拖住了我和摄影的脚步。四方的农家院落,并没有什么特别,但还是把我吸引了过去,
在这个美丽的高原小城,流行农家饭已经有很多年了。这不仅让农村的父老乡亲有了生财的好渠道,更主要的是城里人从可口清香的饭菜里找回对过去的回忆。吃着吃着,真有叫人想掉眼泪的感觉。
搅团、搓鱼、洋芋丁丁、狗浇尿油饼…….哪一样都让人流口水。这些久违的吃食虽然没几滴油星,但却每每在热腾腾地出锅后,着实让人觉得比任何大餐名菜都香。有人玩笑说,这就是亲民。
但今天,我们毕竟是被招牌吸引来的,里面到底如何,还是自掏腰包一尝。否则,老板见了摄影机之后定会认真张罗,拍完了是不是真味不说,可千万别让“田欢人家”这几个字的美好印象在我心里打折扣。
到了地方,细细一看周围,不禁叹了一口气,前前后后,都是楼房,前面还有加油站,原在这城市的边缘也是这般的拥挤。
进了门,走过一排明档,各位厨师的刀工手艺尽收眼底。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里的气息,暖暖的,潮潮的,甚至墙上的青砖都长出了青苔,这可是江南的韵味啊!
“喝茶、晒太阳!”天天忙累的摄影师小马脱口而出。
服务员走路似跑,她们在我们落座之前,用抹布狠狠地擦拭着桌子的每一个角落。刚刚散了一场婚宴。一位男孩子把喜字倒夹在右腋下,右手还拎了个桶,从一个能容20人同时聚餐的大包间走了出来。刚才是一个何等热闹喜庆的场面啊!觥筹交错,空气里依然漫着酒和菜香的混合味儿。
这里的服务员讲普通话,但她们之间讲青海方言。老板是个非常和善的人。他安排工作也讲青海方言,短促而快,我们都有些听不清楚。他站在那里,显然是对服务员们的速度还不满意,是怕我们久等。
空气中有一股老家古屋的气氛。明明外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和这家店一样,西宁周遭的农家院近几年都在推青海老八盘,这是西宁地方特色菜肴。但对我来讲,老八盘里只有一盘是我最爱——里脊,烧好的黄黄的里脊肉,在浇上汁子的那一刻,好像整个盘子都在跳舞,吃到嘴里酥脆至极。这经过炸、煎、烩、炖四道工序的美味,集浓、香、热、脆于一体。有人说是青海人情感性格的写照。这一点非常形象。
服务员拿着点菜单向我们推荐他们对这道菜的创新,除了味道不变之外,他们如今引入了铁板,这道菜叫铁板里脊。味道不会有错,只是这铁板让人一下子觉得少了些许河湟的炕烟味儿。好在看到的第二道菜名青海味十足,还配了图片——青海三烧,羊筋、丸子、红烧肉烩炒在一起,是真正的硬菜。
“我们这里的三烧不仅红烧,而是汤炖,这样吃了对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服务员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创新。“现在生活好了,子女带老人出来吃饭的多了,三烧用汤炖,底下再加热,一直保持温度,这样,老人就可以慢慢地、热热地吃”。老板远远走过来,笑盈盈的说道。
邻桌的客人点的包子端上来了,看上去像个大饺子似的,这是阿卡包子,是早年间塔尔寺的僧人们吃的。因此,流传到民间便形象的叫阿卡包子。它皮薄、肉多,中间含有一口汤汁,就像西安的灌汤包子,热热地,吃起来很过瘾。外地游客到青海,这是必点的美食。
在这里,还有一道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叫翻跟头,其实就是酥油果。油里炸时来回翻滚,出来之后就像个大大的领结。吃这道菜的时候,一定要配浓浓的奶茶,那种感觉好极了。
“暖暖的”、“热热乎乎的”,这是久居高原的人们对吃饭氛围的基本要求,这其中也融入了浓烈的高原饮食文化,折射出青海人的性格特点。今天,各路饮食都围在了西宁。这其中,川味的火锅最适合西宁人的口味,一时间各种火锅店遍布西宁的大街小巷。这样一来,原来是青海人传统特色的铜火锅就只好加了个“土”字,叫“土火锅”,似乎怕大家认错。不过,这土火锅里的货什可是越来越丰富。五花肉、丸子、粉条……现在还有了海货。老板和服务员冲我俩笑了笑,似乎看出了我俩的伎俩。但热情不减,介绍的依然起劲。
后院里飘出了羊肉的清香,是烤全羊。这个原来用炭火工艺制作的美食,在今天改用电烤之后,时间一下子缩短为一个多小时,色泽黄亮,皮脆肉嫩。老板说他们平时依然坚持用炭火,时间会长点,三四个小时。今天有客人家庭聚会,点了这个菜。
俗话说,择日不如撞时,再说,咱们不能让老板为了拍节目专门烤全羊啊!“立即拍摄!”老板看着我们摆弄好设备,笑呵呵地带着我们向后院走去。
拍完之后,一碗清汤面片垫底,爽爽的。出门时已过掌灯时分,灯火满城。回头再看那招牌,“田欢人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