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016-05-26周孝国
周孝国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学习习惯,则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学生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结合习惯的养成规律,谈谈自己认识。所谓习惯,是指由于不断重复而养成的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培根则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的时间内养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自觉整理好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进教室;放学回家,每到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那么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不能自制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想玩的渴望。而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都与学习相关。其实这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休息时,甚至在睡眠时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看见了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基本原则
学习习惯培养,要立足教育,落到实处,重在训练,贵在坚持,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
(一)整体性原则。
所有学生都是习惯培养的对象和参与者,习惯培养的计划、实施、组织活动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落实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要落实在教育环境上。
(二)主体性原则。
坚持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三)层次性原则。
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习惯培养训练活动。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结合习惯的养成规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养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教育,养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强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影响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养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更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非常细致、艰巨的工作,要加大培养力度,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氛围,要不断总结反思落实情况,把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纳入教师量化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使学习习惯培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