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无效”,不一定是“耐药”
2016-05-26肖世富
肖世富
生活实例
丁阿姨68岁,有长达30年左右的抑郁症病史,一直在断断续续服用抗抑郁药物。近几年,她对抗抑郁药似乎越来越不敏感,即使坚持服药,仍是整天躺在床上:懒洋洋的,什么都不干,既不关心一日三餐,也不关心自身的清洁卫生。门诊给她使用过多种抗抑郁药物,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家属非常纳闷,抑郁药难道也有耐药性吗,为何效果越来越差呢?他们带丁阿姨进一步做了检查,医生重新为该患者做了诊断,结果是: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医生在给她服抗抑郁药的同时,给予治老年痴呆的促认知药治疗。结果,丁阿姨服用后,病情较前有较明显改善。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也可以指首次起病年龄在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据调查,60 岁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大于3%,并随年龄而增加,到80岁则高达 20%。而老年抑郁在老年人中亦很常见,临床和亚临床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达10%~20%。所以,老年抑郁和老年痴呆共患的概率很高。在早期明确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中,会有部分的患者最终合并老年性痴呆诊断。而早期的老年痴呆患者也可以表现为抑郁、焦虑、易激惹等情绪问题,这部分患者往往表现出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即使按医嘱服药,病情改善也不彻底,情绪、记忆、生活能力都无法恢复到病前的状态。当然,老年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疗效不佳,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如服药的不规范、长期存在持续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老年抑郁的特点是常合并认知功能损害、躯体化症状、疑病、焦虑等。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揭示了老年抑郁和老年痴呆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一味按照抑郁症的方法来处理,有可能错过疾病早期干预的时机,加重疾病负担和照料者负担。
丁阿姨的事例提示我们,当服抗抑郁药物后效果不佳,而患者年龄又处于老年期时,一定要警惕同时患有老年性痴呆的可能。抑郁症患者在规范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病情往往能逐渐改善,甚至恢复病前的状态和能力。而老年痴呆患者对抗抑郁药物的反应不甚明显,记忆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下降。因此,像丁阿姨这类患者,不要误以为是抗抑郁药吃多了效果也不好了,而应积极带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进一步的诊疗建议,合并促认知药、心理干预等措施往往是不错的选择。
TIPS
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生越来越意识到,抑郁症的发生与复发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心理治疗对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消除心理障碍,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治疗,不单指医生的心理治疗方法,还应包括家人、亲朋好友及其周围人群的关怀。根据有关资料和美国精神疾病学会的指南,无论患者为轻、中或重度抑郁,还是伴有精神病症状,都可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也都可使用心理治疗。如果是轻度、中度的抑郁症,可选择单一心理治疗,但重度抑郁患者绝对不可以单独使用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