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霸和学渣哪个更有前途

2016-05-26苏清涛

晚报文萃 2016年2期
关键词:清华北大柳传志密集型

苏清涛

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转一篇文章《为什么坏学生最后都当了老板》,这跟前几年流行的“好学生都是给差学生打工的”是一个调调,尽管我们都已审美疲劳了,但依然阻挡不了它们的继续流传。

有的人在传播谬论时,特别喜欢混淆逻辑。比如,假定清华北大有几个特别不学无术或运气不好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个没有上过大学,从“搬砖屌丝”起家的人,最终创出了一番事业,这时候,这批人就得出“上清华北大没有搬砖更容易成功”这样一个结论。明明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群中最漂亮的那只鸡,可他们偏偏会据此说“凤凰不如鸡”。

“差学生更容易当老板”,的确是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历史时期的,但那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以后很难再现。在当下及将来,“差学生”当老板,“好学生”打工的现象,还会继续出现,但绝不会成为一个普遍规律。并且,在最顶尖级的富豪、企业家中,已经越来越难看到“差学生”的身影了。

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批企业家,我们就什么都清楚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压抑已久的需求一下子释放出来了。由于市场供应匮乏,因此,基本上只要你能造得出产品,就能卖得出去,哪怕质量差一点也无所谓。

当时,市场上最紧缺的,基本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东西,不需要懂多高深的技术。而在当时,有知识的人,基本都在体制内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让他们放弃干部身份去做一件没有保障的事情,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那些没知识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好工作,即便创业失败了,也没有多大损失,因此,反而更有魄力一些。这就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个年代,鲁冠球、步鑫生、年广久的崛起,缔造了“不上大学也能有大前途”的神话。但总体上,这一批草莽英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机遇和胆量,跟个人的知识没有多大关系。

诚然,这批知识储备不足的企业家在创业之初行动力很强,但如果后续的“补课”跟不上,一般都走不远。

比如身为衬衫厂厂长的步鑫生在被塑造成改革明星后,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此后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1988年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

与早期的创业者在没有多少知识的情况下赤膊上阵,一番摸爬滚打形成自己的商业思想不同的是,80年代中后期的柳传志、王文京、任正非,以及1992年前后那一批,大都是体制内的知识精英,眼界更开阔,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这一批人,无论是文科生冯仑、陈东升、郭凡生,还是理科生柳传志,都有着很好的人文素养,因而,比上一代企业家更擅长表达、擅长沟通,其中不少人还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是比较有情怀的一代。

到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的一代,创业者们的教育背景就更好了,他们不少毕业于名校,有的还是海归;并且,他们在创业不久就接受了风投的专业辅导。因此,这是典型的知识引领创业实践的一代。

诚然,俞敏洪确实是个差生,可人家是北大的差生。因此,这个时代的光环,基本上还是属于学霸们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现,说“好学生往往是给差学生打工的”荒唐之处在于:它把一些偶然现象的堆积当作规律然后做出一个表述很不准确的结论——个人认为是在“关系密集型”行业和岗位上,所谓的“差学生”更容易成功,但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岗位上,“差学生”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脸皮再厚也没用。

猜你喜欢

清华北大柳传志密集型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周光召的大气度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柳传志也曾脾气大
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以网络教育组织为例
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清华北大名次大跃进 哈佛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