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考古发掘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2016-05-26陈方舟孟宪民编辑柳向阳

中国三峡 2016年4期
关键词:良渚考古水利

文 / 陈方舟 图 / 孟宪民 编辑 / 柳向阳



良渚考古发掘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文 / 陈方舟 图 / 孟宪民 编辑 / 柳向阳

水利史专家提出良渚水利工程的发现可以证明大洪水时代的真实存在,良渚古城水利工程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经过近10年考古发掘,2016年3月,媒体向公众发布了良渚王城及其分布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史前大规模水利系统的消息。承担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所公布的资料指出:这一水利系统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据测年数据显示,这一系列水利工程形成于良渚文化的中期,距今约4700-5000年。为论证良渚王城外围水利系统的性状、功能,这一工程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应国家文物局要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考古发掘现场学术考察和专家咨询会,水利、文物、文化遗产多学科的28位专家与会。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长江水利员会、黄河水利员会、华东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分别从水利史、水工建筑、土力学、工程结构等方面发表了意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主要就工程年代认定发表了意见。

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聚落主要分布在王城四周的高地,工程构筑物分布在西北海更高的丘陵区。从事水工结构和土力学研究的专家一致认为,良渚考古发掘发现的工程构筑物应是水利工程。如果考古的年代被确认,这一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良渚文化遗址为中华文明起源于水利提供了实证。同时,水利工程专家对构筑物的功能存疑,因为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考古所指出坝(堤)及其形成的水库是用于灌溉、防洪、航运等功能。水利史专家提出良渚水利工程的发现可以证明大洪水时代的真实存在,对先秦文献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的认知有着重要科学意义,可能是人类从灾害走向新文明的印证。其挡水坝的砌筑工艺——草裹泥,与战国以后河工普遍采用的“埽工”类似。专家还建议应对库区文化遗存开展进一步考古调查,尤其注意有无库尾沙存在,为坝是否实际使用找到答案;专家还指出从太湖堤形成前的太湖平原自然和社会环境等视角探究与坝有关的答案,不仅对这一水利工程体系的定性很有必要,对于揭示古地理和古气候同样意义重大。

专家考察现场。

文物界专家指出,应该结合良渚文化所处的距今大约4000至5000年范围内的环境、地理变迁情况来判断水利工程的性质。中山大学教授许永杰主张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需更多关注水利系统布局与良渚遗址群的关系,而不局限于与古城的关系。良渚水利系统功能无论是防洪还是蓄水,需从当时的沉积环境、植被环境中寻找线索,这对理清水利系统的规划思路、建设过程与良渚文明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

本次咨询会中,无论水利界还是考古界的专家,都肯定了良渚水利工程体系的确为良渚文明时期大型人工堆筑工程。该工程体系规模之大、分布之广,表明良渚时期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王国政权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巧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中国科技史的重大发现,它的发掘提升了各界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其价值可与同期的其世界文明相媲美。

从“良渚古城墓葬-城墙-外围水利系统”的发掘过程,到此次文物、水利界专家的“对话”,均表明良渚考古工作不仅更为紧密地结合了人地关系,还吸收了水利史和水利工程学科的理论观点,开辟了综合文物考古与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专家一致建议,需设立一个由考古、水利、环境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团队,以促进良渚考古工作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良渚水利工程考古现场。

猜你喜欢

良渚考古水利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良渚保护大事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考古”测一测